微媒体研究现状综述
2017-01-03宋瑞丽张一鸣徐天晟
宋瑞丽+张一鸣+徐天晟
摘要微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介绍微媒体的特点,并对微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全新定义。结合微媒体的特征,综述了微媒体在传统媒体、舆情和教育方面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微媒体;智能终端;研究综述;行为模式
1微媒体定义和特点
1.1微媒体定义
微媒体(micro media),目前国内学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
定义一:李璐认为,微媒体有时也称之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即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
定义二:折江虹认为,微媒体是指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并且特指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结构。
定义三:宫承波认为,微媒体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形式。
结合以上3位学者表述的微媒体的某些特征,本文给出的定义为:微媒体是基于移动端的具有社交属性的新型媒体形式。其传播结构是由大量独立的网络发布点构成,并提供了基于用户网络社交关系进行的信息即时发布、分享、传播的网络平台。微媒体目前的主要形式有微信、微博等。
1.2微媒体特点
微博、微信作为微媒体当前的两种主流形式,陈培涵、俞国锋等人对其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1.2.1个性化、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微媒体提供给个人强大的独立平台,模糊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界限,激发人们的创作欲、参与欲及发表欲,形成了“人人即媒体”的新型传播格局。
1.2.2立体化、交互化的传播方式
微媒体有一定的信息接受者,也可称为社交群。在微媒体发表的信息能够得到社交群里多方面交互化的回应、讨论及反馈,达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立体化传播方式。
1.2.3即时性、裂变性的传播过程
微媒体用户在第一时间将事件、新闻、观点、思想等进行传播,其信息被其他用户进行关注、评论和转发,从而达到裂变式的传播过程。
1.2.4碎片化的传播内容
微媒体大都对内容进行了字数的限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2微媒体主要类型
微媒体是在互联网从Web1.0过渡到Web2.0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类型如表1。
3微媒体影响研究
3.1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王海兰从传播模式理论、功能及受众理论等方面分析认为,微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单一一元传播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解构甚至颠覆传统传播学理论的框架和运行机制。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等。郑玲玲认为微媒体从传播速度上来说时效性更强;从传播方式上来说推动信息裂变式传播;从传播成本上来说,信息内容、传播方式等都体现着“微”的概念,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
3.2对舆情的影响
以美国马拉松爆炸案报道为例,基于对微媒体环境下“网状新闻界”实践的理论反思,提出实用主义、适时缄默原则。应恰当地应用微媒体的舆论作用,使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更能发动公众力量,快速解决公共事件。杭孝平从“传播流”的分析角度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对信息流进行控制、对影响流进行引导、对噪音流进行消除等手段来消除网络谣言,给受众提供一个良好文明的微媒体舆情环境。
3.3对教育的影响
由于微媒体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微媒体也为教育事业带来极大挑战。谢伍瑛、赵周认为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谣言,防止微媒体对社会和自身造成危害。倪谢超探讨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微媒体有利于活跃大学生思想、促进大学生学习、丰富大学生生活;另一方面,网络本身也包含消极、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和身心也带来了多方面消极影响。
4结论
本文通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微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全新定义,同时总结介绍了微媒体的特点,列举了目前活跃于移动端的微媒体形式。同时论述了微媒体研究在传统媒体、舆情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