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8-03-02李晓君
李晓君
【摘要】 目的 观察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急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愈18例, 好转24例, 无效3例(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12例, 好转22例, 无效10例(死亡2例), 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配合医师积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及时展急诊护理干预, 能对患者疗效产生积极影响, 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11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急危重症之一, 病情急, 死亡率高, 虽然近年来随着溶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的开展, 其临床疗效有明显提高, 但仍有部分患者临床疗效不够理想。如何在治疗过程中提高疗效, 减少死亡率, 降低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意义重大。临床资料显示, 在临床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治疗的同时及时予以护理干预也能对患者疗效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对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护理资料回顾分析, 观察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急诊就医住院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发病≤12 h, 患者有典型的心前区持续性疼痛, 心电图呈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学明显升高以及造影显示有冠状动脉闭塞, 所有患者资料均符合第8版《内科学》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1]。89例患者中, 男57例, 女32例, 年龄52~68岁, 平均年龄(61.0±2.3)岁;吸烟者31例, 饮酒者19例;伴发高血压者27例, 糖尿病者15例, 高血脂者21例, 并发心力衰竭者17例, 心律失常者33例, 心源性休克者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 女16例;年龄52~67岁, 平均年龄(60.5±2.2)岁;吸烟者15例, 饮酒者9例;伴发高血压者13例, 糖尿病者8例, 高血脂者10例, 并发心力衰竭者8例, 心律失常者16例, 心源性休克者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 女16例;年龄53~68岁, 平均年龄(61.5±2.2)岁;吸烟者16例, 饮酒者10例;伴发高血压者14例, 糖尿病者7例, 高血脂者11例, 并发心力衰竭者9例, 心律失常者17例, 心源性休克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对所有患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抢救治疗, 即卧床休息、吸氧、缓解疼痛、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溶栓抗凝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支架置入等, 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实施相关抢救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患者基本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测量各项生命体征等, 根据医嘱实施具体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相关急诊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包括对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急救护理。①院前急救护理:护理人员及时配合医师完成心电图检测, 测量生命体征, 为医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者需帮助其取半卧位, 严禁患者自主翻身加重病情。患者如无消化道溃疡, 及时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抗凝以及扩张血管、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 及时配合医师将患者转运至医院, 转运途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②院内急救护理:患者入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送入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人员立即完成吸氧、监护、开通静脉通道等处置。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对其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等多项监测, 如观察到患者有导致心室纤维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各种心律失常, 或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及时处置, 对心脏起搏器、除颤器、呼吸机等急救设备要每日检查, 确保其功能良好以随时在急救时使用[3]。心肌梗死时患者疼痛比较剧烈, 伴有濒死感易使患者情绪不稳定, 故而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 要尽快遵医嘱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治疗[4]。急性心肌梗死时动脉血氧下
降, 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 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扩大, 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缓解心绞痛, 减少心律失常[5]。根据具体病情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 若是患者进行溶栓治療, 对药物抗凝过度引起的出血风险要密切注意观察,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 2. 2 心理护理 如患者突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病情重, 因没有思想准备, 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恐惧、绝望、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使患者心理趋于稳定。对患者心态加以调整,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乐观地配合医师治疗, 以求逐步取得疗效。
1. 2. 3 健康宣教护理 患者患病后, 第1周应绝对卧床休息, 为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告知家属谢绝探视, 一切日常生活行为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第2周患者的日常活动仍在床上进行, 视患者恢复情况, 指导其在床上做四肢活动;如病情恢复满意, 第3~5周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进行适量室内活动。在患者卧床期间, 为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做好肢体的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进食半流质饮食,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6]。
1. 2. 4 出院指导护理 出院后嘱患者按医嘱服用抗凝、降脂、降压等药物, 并注意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如血压、心率、血脂、心电图等, 坚持定期门诊随防。学会放松精神, 保持心境平和。要注意气候变化, 每遇气候恶劣时, 患者要注意保暖。合理调整饮食, 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各种诱发因素。对硝酸甘油急救药物要随身常备。
1. 3 疗效评定标准 评定标准参考文献[7]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18例, 好转24例, 无效3例(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12例, 好转22例, 无效10例(死亡2例), 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 虽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危, 临床病死率高, 但在临床治疗时及时进行急诊护理干预, 做好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等环节,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愈18例, 好转24例, 无效3例(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12例, 好转22例, 无效10例(死亡2例), 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在配合医师积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及时展急诊护理干预, 能对患者疗效产生积极影响, 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62-363.
[2] 李月芹.護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现代临床医学, 2008, 4(10):42-44.
[3] 徐全红, 马琼珍, 杨建平.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及健康指导.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 3(6):76.
[4] 梁肖霞, 周华玲, 彭雪梅.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3):15-16.
[5] 练玉梅. 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5):737-739.
[6] 李素玲. 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效果比较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15):186-187.
[7] 初春. 心理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6):340-341.
[收稿日期: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