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2018-03-02乔丽娟
乔丽娟
【摘要】 目的 探讨给予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15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满意度和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分数分别为(59.2±3.0)、(59.6±2.4)、(60.4±3.2)和(59.8±2.6)分高于对照组的(48.6±2.4)、(49.2±2.8)、(48.8±2.0)和(49.6±2.4)分, 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既能提高冠心病患者满意度, 又能改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综合护理;冠心病;生活质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93
冠心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 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使得患者在关注治疗效果的同时, 开始重视护理措施, 并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此, 本院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 探讨其应用价值,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75例。对照组男39例, 女36例, 年龄28~76岁, 平均年龄(52.4±1.5)岁, 病程0.8~10.5年, 平均病程(6.2±0.6)年;观察组男35例, 女40例, 年龄30~77岁, 平均年龄(52.8±1.6)岁, 病程1.2~10.8年, 平均病程(6.5±0.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主要有病情观察、饮食用药护理、疾病知识讲解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如下。
1. 2. 1 入院介绍 患者一入院, 护理人员应主动做自我介绍, 并讲解科室基本情况和医院设施分布, 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 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发展程度。
1. 2. 2 心理干预 患者由于长期得病, 加之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 容易出现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 此时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注意观察情绪变化, 协助患者找出释放心理压力的途径;倾听患者情感表达时, 应耐心认真, 使患者感受到支持与关怀,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依从性。
1. 2. 3 运动干预 根据患者恢复程度, 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鼓励患者午餐后2 h进行适量户外活动, 如慢跑、骑自行车等,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根据患者个人体质进行调整, 但不可超出患者耐受性, 另外需遵循“劳逸结合”的原则。
1. 2. 4 健康教育 及时告知患者冠心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手段和相关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释疾病方面的问题;鼓励患者养成合理饮食的生活习惯, 确保摄入足够热量和营养元素, 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判定参照本院内部自制调查问卷, 满分100分, 非常满意:81~100分, 基本满意:60~80分, 不满意:0~59分, 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参照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1]判定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问卷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四个维度, 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对照组护理前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分别为(43.2±1.6)、(42.4±1.8)、(42.8±1.2)、(41.8±1.6)分;观察组护理前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分别为(42.8±2.0)、(42.8±1.4)、(43.0±1.6)、(42.2±1.8)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3、1.519、0.866、1.438, P=0.089、0.065、0.194、0.076>0.05)。对照组护理后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分数分别为(48.6±2.4)、(49.2±2.8)、(48.8±2.0)和(49.6±2.4)分, 观察组护理后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分数分别为(59.2±3.0)、(59.6±2.4)、(60.4±3.2)和(59.8±2.6)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94、24.423、26.622、24.965, P=0.000、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通常伴随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症状表现, 不但影响日常生活, 也不利于人际交往, 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断发展变化, 使得冠心病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并逐渐凸显出护理干预的重要性[2-5]。endprint
传统护理干预只注重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对于患者因疾病缠身所致的焦虑、烦闷等负面情绪关注度不够, 导致患者依从性不高, 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开展。综合护理干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 对患者进行入院介绍、心理干预、运动护理与健康教育, 从不同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促使患者深入了解冠心病基础知识,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接受护理治疗[6, 7]。如此一来, 既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又能够推动预后工作开展。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关怀与爱护, 从而拉近双方距离, 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张青翠[8]研究发现,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00%,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杰[9]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3%,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给予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 既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又可改善生活质量, 值得臨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文书.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26):95-96.
[2] 宋淑霞, 张英英, 徐丽丽.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264-265.
[3] 张苹蓉.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10):144-146.
[4] 谢丽纯.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实用医药杂志, 2017, 34(3):260-261.
[5] 宋虹, 徐海燕, 穆希娟.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6):115-117.
[6] 陈莉.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23(24):221-222.
[7] 郑斌.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7, 12(5):635-637.
[8] 张青翠. 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 10(9):00203.
[9] 郭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2):251-252.
[收稿日期:2017-1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