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3-02韩凤丽
韩凤丽
【摘要】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1 d内心肌缺血次数、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56%明显低于对照组3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胺碘酮;稳心颗粒;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58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 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临床治疗中, 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常见, 以静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及恶化型心绞痛为该疾病的临床表现, 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该疾病极易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给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为胺碘酮, 该药对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恢复窦性心律具有稳定的疗效, 近几年我国研究发现:使用稳心颗粒治疗该疾病, 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且安全性较高[1]。本文对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加以观察, 并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62.00±6.23)岁。
观察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42~80岁, 平均年龄(63.00±6.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扩血管与抗凝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 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254, 规格:0.2 g]初始剂量为200 mg/次, 3次/d, 服药1周后, 对剂量进行调整, 200 mg/次, 1~2次/d, 治疗疗程为24周,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 胺碘酮用法同对照组, 稳心颗粒(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10950026, 规格:9 g/袋)使用温水进行冲服, 剂量为9 g/次, 3次/d, 治疗疗程为24周,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在治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常规检查, 记录每例患者的心绞痛、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发作次数, 根据心电图准确判断疾病类型。记录疗程期间心绞痛发生的次数, 发作时口服硝酸甘油片的次数(硝酸甘油片0.5 mg/片), 心肌缺血以心电图ST段下移或者下斜式压低为诊断标准, 记录心肌缺血的次数。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包括平均1 d内心肌缺血次数、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平均1 d内心肌缺血次数(19.85±4.97)次、心绞痛发作次数(22.43±5.01)次、硝酸甘油量(389.87±55.85)mg、室性早搏8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心室扑动6例、心室颤动7例, 观察组患者平均1 d内心肌缺血次数(12.65±2.68)次、心绞痛发作次数(14.39±3.02)次、硝酸甘油量(290.17±57.95)mg、室性早搏2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心室扑动1例、心室颤动1例, 观察组平均1 d内心肌缺血次数、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经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纳差、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恶心呕吐、1例房室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56%,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纳差、2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恶心呕吐、0例房室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6%,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胺碘酮属于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该药物能够较好的治疗各类房型、室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疾病, 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方面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发现, 胺碘酮具有延长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 对心肌细胞快Na+内流加以抑制, 对传导速度加以降低, 这样就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窦房结的自律性, 使得患者的心率恢复正常;同时, 胺碘酮对冠状动脉起到显著的扩张作用, 能够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得以降低, 杜绝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情况[2]。endprint
稳心颗粒的组成成分包括三七、黄精、甘松、琥珀、党参。其中党参与黄精性甘平, 具有益气养阴和健脾化源的功效;甘松、三七性温, 具有理气化瘀与开郁醒脾的功效, 甘松提取物能够对K+、Na+、Ca2+通道的通透性加以明显抑制;琥珀性甘平, 具有宁心护脉与活血利水的功效。相关研究显示, 稳心颗粒的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宁心复脉、定悸安神功效, 在心房颤动、早搏、心律失常方面起着较好的疗效[3]。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能够使得心肌细胞膜钾外流得以增加, 并在极大程度上抑制过度的钠内流, 在膜的稳定方面起着较好的作用, 可以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将折返机制打断, 这样就有效的治疗了心律失常[4-7]。同時, 稳心颗粒可以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输出量得以降低, 降低心肌耗氧量, 对心肌缺血进行有效改善, 使心肌顺应性得以增强, 使血液粘度降低、心率减慢, 扩张动静脉, 对心脏后负荷药物进行降低, 从而对冠心病患者心脏舒张功能进行改善。虽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的使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患者心脏系统功能的恢复, 解决心肌组织不均一的问题, 有效改善心室心房肌细胞功能, 相比单纯使用胺碘酮, 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 对患者的心律失常加以更好地纠正[4, 8-10]。
本研究中,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冯利营等[5]研究结果相一致, 从而可知,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应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 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小刚. 稳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肌梗死后长期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6):202-203.
[2] 吕国增.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新中医, 2015(1):47-48.
[3] 王又和.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中国处方药, 2015(4):69-70.
[4] 王秋华, 许让贤, 董艳. 胺碘酮联合中成药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10):189-190.
[5] 冯利营, 郝伟.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10):191-192.
[6] 王红梅.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安徽医药, 2013, 17(7):1228-1230.
[7] 安红霞.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8): 81-82.
[8] 颜晓明.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1例临床观察. 海峡药学, 2014(12):185-186.
[9] 孟立立.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 2014(13):81.
[10] 董青.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5):498-499.
[收稿日期:2017-1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