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探析

2018-03-02王玉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契合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

王玉娟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课程改革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入手,探讨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并探寻其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弘扬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 契合

一、传承民俗文化的紧迫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灵魂。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固有的血脉与文化记忆,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其作为人民群众世代承袭并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反映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东西文化不断碰撞交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使人们的观念逐渐多元化,引起了民俗文化的嬗变。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人民智慧结晶的民俗文化也不断发生着变迁、转型、重构与融合,我国几千年了传承下来的文化也正在走向边缘化,当代青少年更多的接受了西方文化,这使得我们应该警醒,不要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当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因此,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民俗文化势在必行。

二、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作为承担着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知识,负载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唤醒民智,涵养民族魂魄,振兴民族精神的中国母语教学——语文教学,其与民俗文化的结合的重责是历史与这个时代所共同赋予的。因此,将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是彰显了语文教学当中的文化功能,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

从目前我们能收集到的文献与调查分析来看,虽然当前语文学界对高中语文学科当中的民俗文化与教育的问题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深入的挖掘、思考,但其中对于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建设的作用并未被完全开掘出来。如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民俗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当中关于民俗文化的部分一带而过并未进行深入探究;语文学科当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的探讨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之上,并未做到真正意义的契合。

三、加强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实施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我国当代青少年由于生活在全球急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本土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并受到了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而针对于这种现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阐述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们受到优秀的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加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中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而民俗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有著先天的优越性。民俗活动不仅仅能够使我们当代的中学生能够熟悉自己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还能够在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培育民族精神。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培养高中生民族精神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教育,而早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培养与弘扬民族精神就更不能忽视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课程理念当中强调了对高中生在审美情操方面的培养,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民俗文化是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发展而来的,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包含着一定地区的人民的情感好恶。因此,民俗文化常常是与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操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我们高中课程当中一些关于赛龙舟的片段,《水浒传》当中对于“酒”的描写,传统诗歌中酒文化的传承,以及《林黛玉进贾府》当中关于贾府的建筑结构、装饰以及生活环境的描写,无不突出了绚丽的人文风情,它体现着我们传统民族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凝结了集体的智慧,凸显了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与审美观念。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就离不开民俗教育对于审美情操的教育,它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我们民族审美观念的同时,形成与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不同于数理化课程,其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还包含了对于学生在思想情操与生活等方面的精神进行体现。语文课程的精髓在于利用语言文字与表达技巧,将生活当中的事物作为载体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生活。现行的教材当中,有些课文比较难以从常规的角度进行语文上的解读,但是如果从生活方面,尤其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进行切入,就可以迎刃而解。因而,民俗文化作为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生活化,若以此来关照语文教学,则能够使其成为连接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并将其体现在语文写作教学当中。

四、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契合的实施途径

(一)借助民俗文化视角,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

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在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要求。现行高中的语文教材当中从不同方面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但是,由于一些课文离我们当下的生活比较久远,很多学生并不能直接从文本角度理解其深层含义。这就需要教师以文本为起点,借助民俗文化资源,通过民俗文化的视角,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文化为中介,开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三方对话。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学生无法在当下理解鲁迅先生在《祝福》当中所体现的反对封建宗法与理学的思想,而教师如果通过对“祝福”这一概念的阐释——“祝福”中国旧社会江南一带农村过年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典礼,富庶的人家通过操办“福礼”,祈求祖先与天神的保佑。因此,可以说“祝福”本身就是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因而,从这一角度进行文本分析的切入,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的去理解鲁迅先生对于反封建宗法社会这一思想,从而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二)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应用于写作教学

我国文化历史久远,其中非常多的民俗文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清明节的祭扫活动、端午节的龙舟与粽子、除夕的守岁活动以及通过二十四节气指导我们的农事活动,等等。这些民俗文化都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写作教学长久以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的教学工作者也一直探索解决它的方法。而通过发掘我们的民俗文化资源将其应用到写作教学当中,无疑是帮助我们解决了写作教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素材,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如介绍一个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了解教材当中有关婚嫁习俗等方面的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婚嫁习俗”的演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引起其不断嬗变的核心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发现与理解日常生活生活当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思考生活当中的含义,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写作意识,并在其中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养成了其观察生活、审视生活与现实的洞察力。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亮.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赤子,2016,(21):241.endprint

猜你喜欢

契合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