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体系探析
2018-03-01尹中华赵建有
尹中华 赵建有
[摘 要]如何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全方位的产学研用体系,是当今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高校应搭建以“行业共建为引领,学校示范为先导,学院组织为主体,项目实施为依托,教师参与为核心,科技园建设为重点”六位一体的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共建模式,依托和发挥学校的特色学科优势,构建围绕优势学科的相关行业发展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有效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学研用;共建模式;协同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4.102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4-0-03
0 引 言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转让、基于项目的短期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共建经营实体等形式,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在推进时序上,初级阶段以技术转让为主,中级阶段一般选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或者共建研究机构模式;随着合作的深入,在高级阶段应选择共建经营实体的更紧密形式。高校需要紧跟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特色发展为关键,充分发挥各种合作模式的效力,集成创新个性化的合作模式体系。
1 高等教育合作共建模式的理论基础
“新模式”的提出都应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使结论令人信服。参照企业竞争战略选择途径的理论支持——资源依赖理论,高校也要选择正确的竞争战略,实现快速发展进步。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体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除了适应环境之外,组织可以通过其他选择,创建自己的独特且稀缺的异质价值资源,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随着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推进,大学不仅面临国内竞争,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和不断壮大,需要不断争取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支持,获得更多的资源,同时发展自身的特色学科和人才资源,培植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2 长安大学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模式体系建设实践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指导,长安大学努力加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和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推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
2.1 以行业共建为引领,健全学校特色学科行业服务体系
为获悉行业重大需求、掌握行业发展前沿,争取行业资金支持,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沟通,实现了“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分别于2005年、2012年、2013年、2011年与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与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的合作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在行业部委和地方的指导和资金支持下,“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先后完成建設。“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评估。“高速公路筑养机械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交通检测中心、道路加速加载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水毁实验中心、大型风洞试验室和冻土实验室等相继落成。
2.2 以学校示范为先导、学院组织为主体,持续深化与行业骨干单位战略合作
学校每年都把合作共建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学校层面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重要的合作会商,党委书记、校长全部出席,其他校领导也积极出席所分管部门和联系学院发起组织的签约仪式,发挥出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调动了学院及其研究所(中心)与校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加强交流、密切联系的主动性。
通过校院两级协同配合,不断拓展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骨干单位的联系。全方位扩大了与国内外友好合作单位的合作共建领域,更大范围地密切了人员往来和交流互动关系,扩大了合作共建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校院两级与230余家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近85%的合作单位是由二级学院主动联络、直接签约的,其中签约最多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与韩国海洋大学国际研究院、无锡市交通局等33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长安大学在200余家单位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与20余家单位合作培养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在30余家单位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此基础上,2011年长安大学分别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道路与桥梁”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达到11个。这些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而且显著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3 以项目实施为依托,深度开展多方位协同创新
学校先后与有关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成立了“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长安大学申报的“特殊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平台入选首批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平台,“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首批“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近8年,学校获得了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灭关键技术”等多项成果,都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行业生产一线,与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攻关的实践成果。科研经费到款超过30亿元,其中直接来自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纵向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85%以上的横向科研经费来自行业支持。
2.4 以教师参与为核心,努力探索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校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了“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应至少经过一年岗前锻炼和半年的工厂、企业或大型工地进行工程实践;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设立专项经费,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依托行业开展人才培养,携手行业企业,打造特色就业服务平台。同时,学校还联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牵头成立了“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协作组理事单位发展到55家。学校以协作组为纽带,与更多企业建立了长期就业合作关系,在200余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近几年,学校每年的毕业生达8 000余人,但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3%以上,有15%的毕业生到协作组单位就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质量。学校与20余家单位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40余家单位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了200余位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研究生导师,并与有关企业合作建设了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5 以科技园建设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共建经营实体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学校与西安浐灞生态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700 000 m2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落实入园企业和科技机构20余家,建成了1 800 m2的办公和展示中心。2012年9月21日,学校与7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长安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作为科技园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独立法人主体。2012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核准长安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名称。2013年5月,长安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注册。学校采取BOT模式,引入社会资金10亿元建设了200 000 m2的科技开发综合楼,已于201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科技园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明确共建科研平台的股份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与行业企业共建经营实体,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3 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模式体系建设研究
合作共建新模式的体系建设是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需要,从高校发展建设出发,在高校开展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以激发基层创造活力为基础,整合互补性资源,促进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开放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3.1 加强组织和领导
高校在构建开放式政产学研用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明确的组织和领导,进行合理的体系布局,并建立校级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分别在科技处下设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各二级学院建立学院产学研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产学研联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协调联系和互动机制,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全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工作深入发展。
3.2 加强引导和服务
高校要加大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培养和支持力度。有目的地從企事业单位引进应用型科技人才及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人才;面向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设立客座教授职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选送部分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兼职。
高校应加大产学研合作科研经费投入和奖励力度。学校应设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基金,资助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技术攻关、工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及各类技术服务资质建设和平台建设;设置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通过科研立项支持有一定产学研价值的校级项目;鼓励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产业化纵向项目,经费由学校计财处全额划拨给项目组并计算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支持、鼓励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项目,并视具体情况给予奖励并提供实验条件。
3.3 丰富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和方式
高校应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共享创新资源、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和联合共建经济实体,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同时,校企之间还应相互开放和共建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设施和科技信息等创新资源和研发平台,通过技术、资金、厂方、设备等入股的形式共建股份制经济实体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完善资源共享、成果共有的产学研联合长效机制。
3.4 通过教学改革努力破解产学研结合难题
除了调整课程设置、革新教学管理制度等常规改革措施以外,高校还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吸纳行业专家或者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从教学指导和管理入手,使专业教学真正贴近生产实际,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②探索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高校可以尝试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放在企业中完成,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选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企业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导师,学校再配备教师辅助。③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校应通过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积极争取合作机会,把企业的小型课题或课题的一部分拿到学校来做,作为开放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学生来做这类课题或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接触生产现场和企业技术人员,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④尝试在部分专业中实行“3+1”的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把理论课程安排在前3年完成,最后一年让学生到企业实践,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环节中的实践部分教学任务,由企业按一对一的要求为学生选配素质较高的师傅,学校配备指导老师,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融入企业,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⑤尝试在部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订单培养。高校合作方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并统一负责招生工作以及为最终完成课程的学生颁发本科学历和学位证书。企业合作方负责定制课程以及教学管理,并提高企业师资水平,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本科4年的课程设计、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更涉及学生就业渠道及就业推荐等工作。
3.5 构建宣传和信息沟通平台,畅通产学研合作
高校应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工作小组与专家组,认真收集行业内大型支柱企业的相关信息,研究行业内大型支柱企业的技术、发展、人才需求。同时,高校要组织高水平、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团队,主动走出校门,以专题汇报、技术与成果推介、新闻发布、访问与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洽谈等多种形式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大伙伴,并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此外,高校应定期征集、动态管理企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人才供求信息,及时做好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中介、咨询服务等工作,推进产学研各方积极开展网上项目对接和交易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6 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应将推动产学研合作纳入科技工作重点,创新能够激活科技人员创新潜能的制度设计,把创新业绩作为激励要素,不断深化岗位聘任、团队配备、职责考核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同时,高校应理清管理体制,明晰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按市场规则明确责权利关系,有效激发各创新要素的潜能,在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各主管部门之间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信息畅通、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
3.7 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為推动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发展,高校要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的氛围,鼓励学校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为此,学校应制定或修订一系列的科研管理政策。
4 结 语
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是各方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模式之一。随着综合改革逐步深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逐渐增加,需要进一步弄清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今后需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共建工作机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脱节的深层次问题,努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绍波,顾新,刘敦虎.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4).
[2]卜华白,刘沛林.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途径确定——一种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3]赵庆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4]张在群.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