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2018-02-28姚红霞
【摘 要】 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到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活动的优势,运行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动运行机制,建立“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升毕业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 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 高校生源质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学校应积极推进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的需要,对于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他们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基础。所以,应根据工程力学专业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实践教育机制和载体。
一、构建“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创业精品和特色课程建设,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把国际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1、建立“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基础训练、综合应用、创新提高“三层次” 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体系:以科普教育、创新理论教学、系列讲座、学生论坛、学生科技成果展为主要形式,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活动和实践为载体,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走向社会进行科技服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实践中强化动手能力,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营造科技文化浓郁氛围,推动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育团队精神,挖掘、扶持骨干学生出高水平成果。为学生搭建科技教育、科技竞赛和科技实践三大平台,促进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普及工作的基礎上,选拔、鼓励优秀的力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争取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
2、加强科学研究,强化学生实践中的创新性
结合工程力学团队在采矿、机械、土木等相关工程领域承担的横纵向科研项目,利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或学生兴趣爱好,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现工程教育理念,侧重于力学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过程的完整性,拓宽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与领悟,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性、综合性运用知识的技能。使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具有企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建设院创新实验室、创业训练营等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在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项目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3、制订实施工程力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积极配合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结合专业志愿报考和社会需求,探索以学科大类为基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结合工程力学专业实际,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完善学位授予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推进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优质慕课、视频公开课等线上课程学习。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完善“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工程力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实践教学环节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统筹全面工作,协调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实施。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1、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机制,将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及自主创业等活动转换为必修课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一至两年,休学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制订创新创业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探索针对创新创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途径。
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鼓励各系开展以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小班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推行以完成大作业、综合实验项目、综合设计作品等方式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3、设立并实施第二课堂课外教育学分制度
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根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修满第二课堂(含创新创业学分)教育10学分,并作为本科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责任。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能够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1、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机制
通过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成功者等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和师资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培训,从而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2、聘用校外兼职教师
聘请校外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作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政策、创业方法、项目投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同时带动创新创业导师的能力提升。
3、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制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工作量兑现办法。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按课程形式兑现一定工作量,对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奖的指导教师依据相关奖励标准给予奖励。对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获奖或有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评选先进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加分和倾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四、搞好平台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1、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建设学院创新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实验资源共享及开放机制。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校内外积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重点支持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原则,坚持做好“挑战杯”、数学建模、“互联网+”、周培源力学竞赛等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组织成立创业俱乐部、创客空间、创业训练营等,形成多种创业训练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政策、创业方法、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
3、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团队
选任一批院内外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高素质、多元化的专兼职教师、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组成院级大学生创业指导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政策、创业方法及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指导,形成院内外资源共享的创业指导模式。
4、加快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为学生提供国家政策、創业信息、市场动向、创业方法、成功案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弘.高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8.5.
[2] 于海军,宋维源.基于素质拓展的工程力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7.
[3] 张兆基.以民族高校“双创”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
【作者简介】
姚红霞(1983—),安徽铜陵人,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教务科研办公室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