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路径探索
2018-02-28曾波李姗姗张治学
曾波 李姗姗 张治学
摘 要: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与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资源数字化趋势也越发明显。文章简要分析了在线开放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资源平台构建、课程资源内容、资源共享、资源质量改善等方面提出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课程资源;建设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23-0040-04
伴随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释放教育领域新活力、促进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互联网+教育”,一方面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另一方面,将互联网的核心特点“开放、共享”引入了教育领域,实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面向学习者的开放、面向教师的共享。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理念转变,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必将掀起教育改革浪潮。
一、在線开放课程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起源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OCW)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1]虽然OCW项目并不关心学习者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也不提供学习帮助和承认学习的有效性,但是该项目却首次打开了名校资源开放使用的大门,开启了世界开放教育运动序幕。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正式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的概念,将学习工具、学习内容和实施资源纳入了开放教育范畴。OER强调了教育资源的重用和共享,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2]
在上述项目的铺垫下,2008年,第一门具有开放学习意义的网上课程“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在马尼托巴大学由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开设。[3]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包含了两种类型的学习参与者:在校注册的25名学生以及来自于世界各地的2300名校外未注册学生。所有学生需要借助于各类网络学习工具,如博客、RSS订阅等完成课程学习活动。这是一门建设在因特网之上的课程,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该课程具有了大规模(Massive)、开放性(Open)、在线学习(Online)的特点,戴维·科米尔(Dave Cormier)以MOOC来描述该在线开放课程。随后,2012年MOOC以风暴之势席卷了全球,被称为“MOOC元年”。2013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在所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中提出:未来1~5年,MOOC、在线学习、非正式学习、翻转课堂、学习分析等将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流技术。[4]
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理念被政府、高校、教师接受,MOOC在国内外以锐不可当之势发展起来。考虑到MOOC的多样性,主流的分类方法均以基础学习理论为标准将MOOC划分为xMOOC(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MOOC(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两大类。[5]两类不同的MOOC又有着若干开放学习支持平台,其中xMOOC的主流支持平台为edX、Udacity、Coursera;而cMOOC的代表性平台为Udemy。由于xMOOC是当前MOOC平台的主流,因此,本文仅详细统计xMOOC平台的相关情况,[6-8]如表1所示。
自MOOC引入国内后,以国外主流平台为基础,通过扩展、改造、建立联盟等方法,已发展出多个不同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9-10]详细统计如表2所示。
二、在线开放课程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线开放课程是优化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育改革的有力手段,但现阶段高校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众多,各平台特色分明,难以统一协调发展。从表1与表2中可看到,虽然大部分平台的基础学习理论具有相通性,但是,由于在课程资源的存储、组织管理、学生行为数据的统计分析、教学配套软件工具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平台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对于平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人员投入、平台研发周期、对技术的理解程度、各平台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方面效果并不相同;②大部分平台与高校一线授课教师接触偏少,对教学过程的真正需求、教学难点、教学手段的理解流于表象,其所开发的工具并不具有普适性,这导致平台的效用大打折扣。虽然各高校花费不菲引入平台,最后却沦为在线课程资源的存储、查询平台,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在线开放课程大发展的同时,教育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各高校争相引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将其实际运用于教学活动的背景下,一门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往往是巨大的,以前百余人的传统大课堂已经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动辄上千人的学习参与者,并且这些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在线课程学习平台通常会将学习活动相关的数据准确而全面地保留下来,这些数据具有明显的多个属性和特征。比如学习者的姓名、性别、学历等个人信息,还有教学视频的观看时长、教学互动次数、教学讨论参与度、教学论坛的活跃频率、作业提交次数、作业得分、单元测试结果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存储、清洗、处理、分析之后才能够用于辅助教学。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都缺乏专职的教学数据分析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学数据分析人员,很少的成果均出自对其感兴趣的学院教师或教学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加上相关人员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与方法理解有限,运用不灵活,数据分析所得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从而无法体现教育大数据的优势和特性。教育大数据具有相当的时效性,如果数据没有得到及时分析处理与挖掘,过时的数据通常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益。
综上所述,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尚未完全发挥出在线开放课程在高等学校教育方面的功能与效用。
三、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路径
基于上述在线课程资源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提高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速度与质量,应对教育信息化挑战,必须从平台、内容、共享、内容质量改善等方面着力,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如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稳步推进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民主。
1.以主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主,结合自身需求,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高校必须以自身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新趋势,设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法与策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功能是对当前教育模式的改革与优化,考虑到高校发展方向、路径、学科特色等异构特征,必须坚持自身办学特色,以突出优势学科和改善教学质量为导向,并确保该导向始终贯穿整个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和技术,紧跟技术潮流。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学校应配套相关学分、课时等政策,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引进校外优质资源以弥补存在的学科劣势,使各学科能够均衡发展。高校应以目前主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平台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学科优势、经费状况等条件,搭建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网络教學平台,提出平台推广措施,提高平台利用率。
2.吸收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平台内容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优秀教师资源与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这些资源都面临不足。因此,引入、吸收、消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成为一条快速丰富教学平台资源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于2013年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自建设平台以来,学校新建了数十门在线开放课程,同时还引入了多门优秀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用自建与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快速地扩充了原本资源匮乏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在线上自学与线下答疑解惑相结合的方式下,明显地改善了学生学习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中转优势,促进在线开放教育资源质量优化与共享
在线开放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资源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对于高校而言,图书馆是信息中转站,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早在MOOC发展伊始,国外高校图书馆就深度介入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管理、维护,以及推广等环节。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优势,加大对在线开放课程的推广应用,提高学校知名度,并向教师提供资源版权、版权许可、版权结算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能够实现最大范围的应用与共享,可极大提高一线授课教师的成就感,充分发挥一线授课教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创新教学的潜能,对于改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意义巨大。最后,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可提供包括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各种版权或无版权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资源质量与建设进度。在课程资源发布后,图书馆可作为课程的一个反馈窗口,收集学习者的学习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及时提供在线开放课程需要的各类参考资料。
4.利用统一平台优势,夯实大数据基础,建立关联模型,优化教学质量
在线开放课程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被精确而详尽地记录下来,并且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数据准确等特征。通过对学习行为大数据的充分利用,可获得对教育的新认知,创造新的价值,改变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的关系。因此,建立专职大数据分析团队、打造专业化队伍、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优势,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资源建设、个性化教学资源推送、资源智能分类与聚合。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的行为记录,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准确构建适用于自身学习特征的个性化学习模型,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习者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分析其学习行为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或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既不放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也要结合在线教育模式的长处,从而改变传统单调统一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在线开放课程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它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方向。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促进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利于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随着对在线开放课程本质的深入理解与资源建设的快速推进,未来的在线开放课程必将越来越丰富、开放、灵活。
参考文献:
[1]杜文超,何秋琳,江丽君.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 OCW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4-18.
[2]Hylén J.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11,80(3):969-975.
[3]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4]臧国全,安明.国内外图书馆2.0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3(8):51-56.
[5]李静,李新房,孙淑文.MOOC背景下西藏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研究[J].西藏研究,2017(3):152-159.
[6]程琳.主流MOOC平台对比分析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7]钱璐.MOOC现状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6.
[8]王美静,王海荣.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国外MOOC平台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7):26-34.
[9]李中跃.国内MOOC平台调查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17(9).
[10]吴锦辉.我国主要慕课(MOOC)平台对比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1):11-14.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