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创设评价标准的优质课情境分析

2018-02-28童晓凯章信

化学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标准教学情境

童晓凯 章信

摘要:运用情境创设评价标准,对8节化学优质课的教学情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这些优质课中教学情境的特征,指出了教学情境设计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评价标准;化学优质课;教师专业成长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0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提出问题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创设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在学习中学生原有的知识是新学习的起点,在多种方法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创设情境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学习化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学科知识,而是希望学生能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情境的创设更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调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创设情境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创设中进行教学,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且有可能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复合主体的重要构成。在教师引导下,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寻找、评价、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路径。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设情境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好教师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教学,并在教学中体现出各自的“个性”,使教学有科学性,同时更具艺术性。情境创设就是一个教学艺术化的过程。情境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沉闷的气氛,改变了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教学变得更生动、活泼。同时情境创设也应符合教学基本规律,既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完善认知结构,又有利于促进非智力品质发展,提供良好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

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优质的教学情境呢?通过对优质课的教学情境分析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张小菊、王祖浩从“功能”和“构成”2个维度建立了化学优质教学情境的评价标准(见表1),为观摩学习优质课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2.2研究样本

笔者从近年来“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活动中,按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原理两大类课例,从中筛选出8节优质课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优质观摩课,是因为这些观摩课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课,教学实施中通常特别关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一线教师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解与教学实践,挖掘亮点,剖析问题,为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更合理的教学情境提供参考。

2.3编码示例

为说明对研究样本的处理过程,笔者选取8节优质课中的“原电池”和“玻璃、陶瓷和水泥”两节教学录像涉及的情境作编码分析,其教学情境的功能特征及构成特征如下:

示例1“原电池”

情境1:播放视频用橙子给手机充电大约用了2380个橘子瓣。

分析:F2,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给手机充电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学习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C4,为学生的交流和参与化学特定主题的学习提供框架。學生通过橙子电池讨论产生电流的装置等问题,为原电池的学习提供框架。

c5,围绕核心事件的素材源自学生的日常生活。

情境2:设计原电池。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设计合理的原电池装置。

分析:C2,包含将要解决的化学学科核心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可以制成原电池,原电池装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情境3:体验原电池。使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电解质溶液的温度。观察锌片、铜片、电流表和温度计的变化。

分析:F3,通过实验测量,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

F4,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原电池。能够对原电池形成整体的、有意义的理解。

C1,是围绕原电池而展开的核心事件。

C4,为学生交流和学习原电池提供框架。

情境4:改进原电池装置。

分析:F1,从单液原电池到盐桥电池,能够让学生迁移所要学习的内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

F4,改造成盐桥电池,能够让学生形成对化学概念整体的有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将新学的化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C1,是围绕盐桥电池展开的具体事件。

C2,包含将要解决的化学学科核心问题。

C3,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上。

示例2“玻璃、陶瓷和水泥”

情境1: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饰品。

分析:F2,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学习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C4,为学生的交流和参与化学特定主题的学习提供框架。探究制成这些饰品的原料、过程以及性质。

C5,围绕核心事件的素材源自学生的日常生活。

情境2:图片展示光缆、光纤、光学纤维胃镜。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和医疗。

分析:F2,体会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C5,围绕核心事件的素材源自学生的日常生活。endprint

情境3:探究如何减少和利用玻璃垃圾,節约能源,保护环境。

分析:F3,落实节约和环保理念,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C3,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上。

C5,具有当代社会发展意义。

情境4:图片展示唐三彩。河南陶瓷,唐、宋陶瓷历史介绍。西安兵马俑、钧瓷等图片展示。

分析:F3,能够让学生体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高超的陶瓷工艺,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4,为学生的交流和参与化学陶瓷的学习提供框架。

3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特征分析

3.1总体情况

根据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原理两大类课例中筛选的这8节优质课中28个教学情境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因素的多少,将教学情境分为3类:有4个及以上功能特征因素的教学情境,有2~3个功能特征因素的教学情境,2个以下功能特征因素的教学情境,并分类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用同样的方法对教学情境的构成特征因素进行分析,得到表3。

从表2数据可知,在28个教学情境中,有21.4%的教学情境有4个及以上的构成特征因素,有75.0%的教学情境能够实现2~3个教学功能,有3.6%的教学情境只能实现2个以下的教学功能。

从表3数据可知,有42.8%的教学情境有4个及以上的构成特征因素,有53.6%的教学情境具有2~3个构成特征因素,有3.6%的教学情境只有2个以下的构成特征因素。这说明化学优质课中大多数教学情境的构成多样化。

3.2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功能特征

引导学生将情境信息迁移到所要学习的主题内容上,是优质课教学情境实现最多的功能。从图1可看到,8节优质课28个教学情境中有23个情境体现了功能F1,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化学优质课中实现该功能的教学情境占82.1%,平均每节课有2.9个教学情境实现了该功能。

有16个情境能够实现功能F2:“让学生理解学习意义”,包括引导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意义。化学优质课中反映该功能的教学情境比例为57.1%,平均每节课有2个教学情境实现了该功能。

有18个情境能够实现功能F3,即蕴含着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对社会与人类生活的影响,反映了科学的社会价值。这些情境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从而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产生影响。化学优质课中实现该功能的教学情境占64.2%,平均每节课有2.3个教学情境实现了该功能。

有13个情境能够实现功能F4,即能够让学生形成对化学概念的整体的、有意义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具体知识与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在整合基础上,理解知识的多重含义,而不仅仅是记忆知识。化学优质课中实现该功能的教学情境占46.4%,平均每节课有1.6个教学情境实现了该功能。

有14个情境能够实现功能F5,即激发学生经历高水平的思维。化学优质课中实现该功能的教学情境占50%,平均每节课有1.8个教学情境实现了该功能。

从整体来看,对反映各功能特征的教学情境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进行排序,分别为F1,F3,F2,F5,F4。由此可以看出,情境创设更多地注重知识性以及对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情境对化学价值的体现,对高水平思维的激发,对帮助学生进行整体理解、有意义建构方面需要加强。

3.3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构成特征

从图2可知,有20个教学情境与教学主题相关(C1),这样可以将教学情境和教学主题很好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情境迁移至所要学习的内容上,具有C1特征的教学情境占情境总数的71.4%。

有23个(占总数的82.1%)蕴含了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问题(C2)。大多数教学情境包含了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提供了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机会。研究的优质课中提出的典型问题有:“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可以体现钠的哪些性质?”“正二价的铁盐又是如何转化成三价铁盐的呢?”

有22个(占总数的78.6%)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C3)。它们很好地将要学的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之上,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建构,调动了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学习状态。

有11个(占总数的39.3%)为学生的交流和参与化学特定主题的学习提供框架(C4)。

有15个(占总数的53.6%)的核心问题的相关事件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社会发展实际(C5)。如“由钠燃烧引起的火灾现场如何灭火”“铁是常见的金属,大家所知道的铁的氧化物有化学教学2018年第1期哪些”等。

从整体来看,我们对构成特征所占整体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进行排序,分别为C2,C3,C1,C5,C4。可以发现,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多地考虑与化学学科的相关性,多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多考虑教学主题相关的具体事件。但是,我们也看到,情境创设存在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性不足,为学生的交流和参与化学特定主题的学习提供框架考虑不足的问题。

4存在的不足

从教学情境素材功能特征要素的统计中发现,F2、F4和F5的缺失比例最大。F2的缺少说明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做得不够,如课例2中关于钠的实验演示的情境,蕴含丰富的知识,但是对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方面做得不够。F4的缺少说明不太重视知识的理解,常常浮于表面。

F5的缺失比重也比较大,教师在呈现情境后,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其中蕴含什么问题,并激发学生提出相应的看法,而是很快就给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常见的做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在统计的活动主题表格分析中发现,教师创设情境之后,问题的直接提出者是教师,而不是通过此情境由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阻碍了学生一些高水平认知活动的发展,比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

教学情境中缺少最多的是C4和C5,C4为学生的交流和参与化学特定主题的学习提供框架。如课例6在引课时播放了视频,视频中讲述了工厂的甲醇等可燃液体仓库着火,并且一旁仓库还有钠金属的存放。不过视频的核心并没有体现在金属钠的知识上,不在主题框架内。C5为围绕核心事件的素材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具有当代社会发展意义的主题。C4和C5两种要素的缺失显示核心知识与情境生活中的素材关联不够,以及未给学生参与特定化学主题的学习提供框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具有零散性。

5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到:

(1)优质课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均较有效地实现了相应的教学功能,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但是,教师应加强教学情境中化学学科的意义渗透,应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建构的发生,从而培养锻炼学生高水平思维。

(2)优质课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均较关注情境的构成特征要素,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但应更多关注提供学生交流和参与化学特定主题的学习框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由此可见,我们要创设优质教学情境,不妨立足于功能与构成两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教学目标,依据教学情境的功能特征和构成特征,对情境素材进行有效组织和有目的的筛选,多反思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哪些构成特征,能实现哪些功能特征,如何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中得以贯穿和应用,以此来精心设计和优化每一节课的情境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情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更好地揭示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科思想,高效地落实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避免“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也没学到多少”的现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标准教学情境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