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佛教造像艺术之美
2018-02-28成文露
成文露
佛教艺术博大精深,对它的研究可以在多层次和大范围内进行,研究结果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历史叙事。费泳教授的《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增订本)》(以下称《汉唐》)一书,着眼于文化的流动、冲突、融合和嬗变,通过横向地域之间的传播对比,以及纵向历史跨度上的承接,实现了中国佛教造像研究在不同层次上的结合和穿透。无论是对比中国与印度的造像,还是对比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造像,都立足于开放的研究视角,搭建起一个跨国界、跨地域的研究系统。
与同类型的图书相比,《汉唐》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断代与地域研究相结合,图片资源丰富,文献资料翔实。
《汉唐》以朝代为纲,论述了中国佛教造像由汉至唐800多年间的演变过程;以地域为纬,分别选取河南、江苏、浙江、四川、云南、陕西、山东等地的代表性石窟进行详细介绍。结合时代和地域,利用横向的铺述与纵向的叙事,全面突出中国汉唐时期佛教艺术的光辉璀璨,再现了佛教造像之产生与发展演变诸过程。
佛教造像的流与变,映射的是对宗教、艺术的感知和体悟,佛教在中土的流传,是一种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佛教艺术也在这种流传过程中,多了一些人间气象,也更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土后,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佛像何以超脱泥胎木偶,成为璀璨的艺术珍品,从历史维度来看,肇始于两汉之际的对外文化交流。可惜年深日久,现存的汉代佛像已不多见。
中国早期的佛像大多是模仿外来文化,以小型金铜造像居多,佛像多依附于实物,还未具有独立的宗教意义。为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围绕东汉佛塔画像砖、摇钱树、佛塔、墓葬铜像等展开详细论述,认为四川地区汉代佛像的造像因素均与印度佛像具有共通性。除此之外,作者在每一章节根据行文内容,插入200多幅全彩色配图,包括各种佛圣头像、佛塔、雕塑、壁画、物件等,每每讲到一处佛教造像都有相应的图片说明,画面精美,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对文字论述的直接理解。而且,这些丰富多样的图片材料大多是由作者亲自拍摄的,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佛教绘画、佛教文字、佛教器物等门类均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中国佛教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造像艺术无疑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我国政治、文化、经济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宝藏。然而,要搜集整理出如此庞大的知识系统,并非易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在众多典籍文献中搜抉缇帙、抽丝剥茧般地寻找线索,并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才能称得上艺术史研究。
《汉唐》正是作者费泳穷八年心力,走访国内30余处佛教石窟,索隐钩深、寻经据典而成的一部专著。全书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篇幅多达485页,每章内容后面附有相应的注释,对征引文献都一一做了说明;全书参考的各类古籍、专著、图册、论文等文献资料更是多达175种。细致明了的文献标注,一方面使得著作本书具有说服性,同时也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发散出更多的学术研究点。考证翔实可靠,论述有理有据,整本书都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观点:只有立足充分且可靠的文献材料,才能创作出有分量的专著。如此皇皇巨著,如此丰富的引证材料,如此审慎精炼的论述,可见作者研究创作之用心。
《汉唐》一书是对汉唐佛教造像艺术的系统梳理,是阐述佛教造像文化的理论结晶,代表了国內佛教艺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有助于当代中国重新发现佛教造像艺术之美。研究佛教艺术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德之举。无论是对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总结,还是对当前中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有力呼应,该书都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佛像艺术的一部全新力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