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引领,让幼儿健康成长
2018-02-27郭莉莉
郭莉莉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资源,是人们放松身心、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和真挚的情感,对幼儿的生命成长、人格铸造产生独特而有效的影响,从而让幼儿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发生重要的转变。
一、把握过程,寻求适合幼儿发展的音乐
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激发人体的认知情绪,从而引发生理反应,包括幼儿的吸收系统、肌肉系统、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在音乐的感知与赏析过程中,生命个体随着自身情绪产生变化,在身体上也会逐步呈现呼吸缓急、心跳强弱、电波快慢、肌肉张弛、分泌多少等身体上的明显变化,这也就再次证实了音乐作品可以通过改善人情感维度的体验,对人的生理技能进行良好的调控。
心理学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音乐不仅仅是作用于人听觉系统,而且可以影响身体的筋骨与血脉。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声音可以有效地使筋肉增加力量,快速而明快的音乐对于消除人体的疲劳感尤为有用。事实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在音调完全和谐之时,音量的强度突然更换或者乐调将终止时,自身的血脉与呼吸都会变得更加快速。其实,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刺激还远不止于此,科学家们在实验中还发现,节奏感强烈、乐声慷慨的音乐,会让欣赏者的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血压不断上升,甚至肾上激素的分泌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一些相对好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运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相对舒缓的民族乐曲,让他们的心灵和意识得到放松,从而起到稳定情绪、调节心理的作用。
许多幼儿都存在着有意注意能力的缺失、多动障碍、孤独自闭、忧郁综合,甚至是大脑功能障礙等问题,因此,音乐作品旋律的刚劲与柔美、节奏的强烈与温和、速度的快速与缓慢、音域的高昂与低沉等,可以对幼儿起到镇静、降压、情绪调节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音乐作品对生命个体,尤其是对幼儿的影响,寻求与幼儿相匹配的音乐作品,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音乐治疗体系。
二、情绪体验,更好促进幼儿的心理认知
一般来说,音乐的情感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音乐作品自身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它是创作者埋藏在音乐中的情绪与感觉;其次是人们依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方式,从音乐作品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
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上与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紧扣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激发幼儿形成不同的音乐体验。一般来说,如果需要激活、调节情绪,我们可以选择《威廉·退尔序曲》或者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在鉴赏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如果需要用音乐来协调身心,如参与愉快的活动或跳舞时播放音乐,我们就可以选择《蜗牛与黄鹂鸟》《花仙子》《蓝精灵》等;如果需要用音乐提高智力活动,我们就可以选用莫扎特的《小夜曲》来进行学习放松、单词记忆、复习功课等;如果需要用音乐进行催眠,我们不妨尝试运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音乐情绪情感的产生,始终都应该伴随每个幼儿对音乐的认知过程。我们需要在观察中密切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反应,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认知。
三、渗入游戏,真正感受音乐的鲜明情感
音乐是一种波动,首先引发在听觉层面的刺激,当音乐的音波经过外耳收集之后,就会引发神经带状的振动,舒适传入到幼儿的听觉中枢,从而产生音乐的知觉和体验。由此,他们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波动而生成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在幼儿接受音乐的过程中,渗入游戏性元素,让一些语言表达相对有障碍的幼儿经历身心愉悦的音乐浸润,从而达到预期的功效。如音乐歌曲《找朋友》《如果你们爱我》,就可以帮助幼儿对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或事形成更加深入的感知,也为幼儿抒发情感、合理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创造了契机,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节奏,与人体展现出来的生命韵律有着自然的贴合,两者如果形成和谐共振,生命个体自然会形成心随乐动的认知体验,真正感受到音乐作品中鲜明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从音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节奏、力度以及音频、强度四个维度出发,考量生命个体和节奏体验的相似性,这对于洞察幼儿在听音乐过程中的独特反应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体验入手:在幼儿忧郁时,可以选用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西贝柳斯的《悲伤圆舞曲》;在幼儿急躁和渴望时,可以用亨德尔的《皇家焰火》、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鲍罗丁的《鞑靼人的舞蹈》;在激发幼儿希望时,可以选用明朗而轻快的《A大调意大利协奏曲》、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以及比才的《卡门》组曲等。
总之,对幼儿进行音乐调节的教育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发挥音乐作品浸润人、感染人的作用,刺激幼儿,引发幼儿的情绪变化,从而改善幼儿的行为认知和思维意识,引领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