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自主探究
2018-02-27戴凤芬
戴凤芬
摘 要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让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认识数学,探究数学,掌握数学,并创造数学,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用效;引导;自主;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24.5,TN959.2,K262.25,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8-0236-01
探究性教学提倡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表现与展示自我,鼓励学生自由奔放的猜想和新颖的想像,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以下四点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设疑激趣
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有问题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中,首先询问学生的年龄、生日之类的问题,而后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13岁的少年迄今为止只过了三个生日,其原因是什么呢?这个看似“荒唐”的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矛盾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果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
二、适时引导调控
探究学习中,师生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在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时,教师作必要引导和调控。尤其是在探究的初级阶段,决定探究方向,收集處理信息,组织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成果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有时引导学生提炼主要问题,有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时引导学生归纳矫正,这时教师的引导在于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如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我出了这样一道变式题:“3/7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几?”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就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要使学生能正确回答这一问题,至少要完成这样两个转化:一是转加为乘(即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3);二是转乘为加(即比的后项乘3得21,21比原来的7多14,故比的后项要增加14)。要实现这两个转化,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开窍:(1)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6得9,也就是把比的前项乘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该怎么办?这样的引导提问,使学生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也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的点滴启发,会使学生拨开云雾,思维豁然开朗。
三、重视操作实践
教师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操作实践中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已的动手操作来明白数学知识的来源与意义。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通过拼摆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探索面积计算方法。他们有的拼,有的剪,有的摆,然后小组交流推导公式的方法,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的则用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操作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会了知识,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化不是唯一的,学会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积极的反馈评价
探究活动后的评价是探究活动的继往开来,积极的反馈评价能深化探究过程,再次体会探究乐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反馈评价可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笔者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过程和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使不同层次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我在教学中尝试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进行分层评价,如在教学“长度和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分组进行一次实践活动:测一测学校花园的周长。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A层学生能创造性地采用步测、目测,用绳子量、用卷尺量、用竹竿量等多种方法测量,并解释各种测量方法的合理性。对A层学生可着重评价其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B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也能探索出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并交流不同的测量方法。对B层学生可着重评价他们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C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1-2种方法进行测量,对C层学生可着重评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及在测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细心和努力。
通过上述分层评价,使各层学生都获得了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进一步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如果评价采用“一刀切”,忽视了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后进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受动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让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认识数学,探究数学,掌握数学,并创造数学,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