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8-02-27李靖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李靖

摘 要: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现,在过去几十年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政策话语体现了“精英群体”的价值观和社会权威部门的控制。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应:政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政策话语听取“教育民意”。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政策;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人为本;教育民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6-0017-04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学者们也都从未停止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探讨和研究。从纵向的角度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文本的归纳和梳理,教育历程和规律的总结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祁占勇展望了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教育管理机制明确权责划分、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将提高民众参与度、政策的实施过程将强化监督与保障[1]。横向来看,国内外职业教育政策的对比也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在对比中发现自身政策的优劣,提供改革思路和措施。张宁通过对比认为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思想上崇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被误认为是学历教育,而非真正含義的职业教育[2]。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理论,分析政策价值,阐述其意义,而本文则基于批评性话语理论对近二十年来的职业教育政策重新解读,视角独特,不但有助于把握政策变迁逻辑及其走向,同时揭示了话语文本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及社会权力关系。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概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源于国外,发展至今有30多年历史,它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形成了独有的话语分析理论,其目的是透过话语文本挖掘符号资源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它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文本中进行解读,如政治话语、政策话语、广告话语、经济话语等多个领域。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体系中,费尔克劳及其话语分析模式比较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及使用。费尔克劳将文体理论和霸权理论融入话语理论之中,提出了话语分析三维概念[3]。

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者并非静态孤立,而是动态互动。文本是一种话语实践,话语实践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的核心是话语实践和社会结构的辨证关系。社会意识形态是支配人们语言活动的主要因素,它扎根于社会结构,隐含在话语符号里面,通过对话语实践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而解读话语和社会两者之间的动态辨证关系,展现其中的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4]。政策话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职业教育政策话语文本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有助于理清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并窥探政策背后所反映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二、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政策与经济

“九五”期间(1996-2000):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截至世纪末GDP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在经济的各要素中,劳动力资源直接影响着经济生产效率。根据费尔克劳的话语分析理论,政策话语来源于社会实践,映射了特定条件下的社会背景。该阶段的教育方针主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数量保障。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量在此期间飞速增长,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也逐步建立,1998年达到了101所,学生数量14.86万。

“十五”期间(2001-2005):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作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势头迅猛,毫不逊色于本科教育。2002年,全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达1300所,2004年招生数量突破237万。职业教育在飞速前进的同时,也在探索特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学习和进步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2006-2010):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员工的素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素质培养和院校内涵建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2006年国家开始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带动职业院校朝着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2011-2015):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变缓,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方针,国家十二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三五”期间(2016-2020):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职业教育领域的矛盾也发生变化,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而职业教育发展目前仍然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境况,必须加快升级、融合、均衡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就业,助力扶贫脱困。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十年来的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体制或者经济发展特点的变化导致了政策的变化。根据费尔克劳的话语三维动态理论,话语实践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特定的社会阶段就有相应的职业教育政策与之呼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职业教育政策重在数量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充足劳动力保障;随着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化步伐加快,职业院校政策重心开始从量的积累逐渐转移到质的培养;如今,经济结构转型速度加快,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职业院校政策的制定则遵循产业规律和教育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大国工匠,回归初心,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政策与权力

政策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对政策话语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文本表面,更要透过字里行间解读所蕴含的权力关系。政策的制定反映了政府对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数量的多少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强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慢慢建立起来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意见以及决定,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框架,并且制定政策的部门多为国家权威部门,如国务院或全国人大,这说明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处于宏观主导作用。但文件数量仍然比较有限,并且大部分的文件是政策形式,缺少实际行动方面的规定,职业教育发展要想走向更明朗的状态,需要国家制定较为详细的法规,如学校管理、教学指导、德育与职业指导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应该有较为具体的阐述。

政策的内容反映了拟定者的利益,教育政策是教育利益实现的渠道,职业院校由于其“职业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诸多领域和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特定的政策话语文本。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有权威部门的参与,同时也有其他部门的参与,如财政部、水利部等等。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展开和社会力量的逐渐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权必将从高度集中走向适度放权。

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建议

(一)政策价值取向应“以人为本”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话语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为话语产生于社会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费尔克劳看来,话语实践会引起社会变革,因为话语将被利益群体或社会机构带入新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新措施的实施和社会条件的改革,引起物质世界的客观变化[5]。换言之,话语也在其使用过程中无形地改造着我们的客观世界,使之呈现新的面貌。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近些年来炙手可热的话语名词,该体系的制定以人为本,贯彻了终生教育理念,适应当今形势需求,具有世界水平。

在改革开放初级阶段,为了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政策必然要首先服务于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政策话语的价值取向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为主。国家大规模招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经济繁荣之后各种新问题也浮出水面,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在精神上渴望尊重、实现公平。职业教育就要释放人性,尊重个体,促进和谐。政策不但要服务社会,同时要“以人为本”,满足个体需求,同时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政策话语将被高职管理者带入新的社会语境,即高职院校的改革,话语又将给客观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将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价值取向从单一转向多元。

(二)政策话语应听取“教育民意”

当前的职业教育政策话语,经济话语占据很大比例,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教育财政以及教育制度变革方面的关系。政策制定者的意识形态隐藏在政策话语内部,在话语实践过程中影响着相关利益者的思想,通过这种隐性的操纵,实现对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支配、控制。只有把话语权紧握在手,才能控制意识形态[6]。当前教育政策中渗透着精英群体的价值观,政策反映了精英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大众诉求得不到表达。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职业院校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很多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收入一般或者低下,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家长也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学习一技之长解决生计于他们而言就算大功告成了。作为政策的受益者,学生以及其家长在政策面前是被动的,没有机会和渠道表达诉求。应该建立合理的渠道和机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保证政策受益者的权利。同时,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也应当听取教师对于学科发展、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立的意见。教师身处教学工作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发言权。“话语即权力”,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从“官方主导”变为“多方参与”,走上更加民主、规范的道路。

四、结语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政策的逻辑演变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影响着职业教育政策的相关内容,而职业教育政策话语也被行动者带入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发展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祁占勇,王佳昕,安莹莹.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2018(1):5-10.

[2]张   宁.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9(2).:97-101.

[3]廖益清.批評视野中的语言研究——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评述[J]. 山东外语教学,1992(2):1-5.

[4]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cy Press,1992.

[5]王泽霞,杨   忠.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8(3):9-13.

[6]李懋君. 论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权的意识构建[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8):31-35.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