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
2018-02-27杭勇敏胡华平
杭勇敏 胡华平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进而提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6-0004-0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为职业教育开放、交流、融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行动,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保障和智力支撑。高职教育应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国际化路径,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品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战略对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出了要求
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要求职业教育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建立与走出去企业和产品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外向发展模式。一系列文件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改革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坚定决心,职业教育应明确目标、找准定位、助力国家战略的实施,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新时代的发展。
(二)中资企业境外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走出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改革成果的不断积累,全球化理念成为共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为投资落地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所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境外企业面临几个共性问题:一是国内派驻到当地中资企业的员工用工成本太高,且还面临语言、文化等差异;二是当地技术工人虽然用工成本低,但技能水平不高,经验缺乏,很难胜任工作,特别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当地员工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认同,尽管对他们有多轮培训,但专项式,碎片化的培训很难从整体上提升当地员工素质,难以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严重制约了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亟须高职教育“走出去”助力,到当地开设分校或办学点,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走出去”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支撑。但是其落后的教育体系、匮乏的教学设施,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现有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技能人才短缺,大大阻碍了当地产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1]。2018年5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上,“一带一路”沿线及延伸国家赞比亚、肯尼亚、加纳、马达加斯加等参加论坛的嘉宾提到,他们有丰富的矿产、农业等产业资源,但缺乏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希望中国的高职教育能够输出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其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教品牌标准需要高职教育“走出去”
高职院校“走出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教品牌的有效途径。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教品牌需要通过充分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输出职教优质资源来确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沿线国家将是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战略伙伴。无论是境外合作办学还是招收交换生、留学生等,都需要高职院校通过“走出去”擴大国际影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品牌形象。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科学谋划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行动计划,服务“走出去”企业,帮助沿线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既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担当,更是国家发展战略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依托政府“走出去”
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要求“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抓紧制定本地教育和经济携手走出去行动计划,紧密对接国家总体布局”。地方政府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地方政府间就教育领域进行官方洽商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将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纳入高职教育长远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的顶层设计,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教育国际化行为,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交往,主动承担、承接政府合作交流项目,紧紧抓牢地方产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争取政府支持,赢得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依托政府大力开展宽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职教育“走出去”建设的初期,尤其在起步阶段,要紧密依靠政府间合作,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等,推广先进办学理念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二)依托企业“走出去”
一是高职院校应与“走出去”且已在当地深耕多年的中资企业共建、共享“职教中心”“培训学院”等校企共同体,有效调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投入到国际化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出去”且扎根的中资企业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教育准入、法律法规和运行模式等非常熟悉,能与国内高职院校形成优势互补,并可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能手派往学校进行现场授课与指导,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实训条件不足、专业国际化人才紧缺等问题。
二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本土企业建立合作,掌握产业最前沿信息。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开展各种国际化活动,与沿线国家产业发展存在“分离”现象,两者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处于割裂的状态,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及时地收集产业信息,无法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2]。当地的产业发展也难以从高职教育国际化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支持。而当地企业对于产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和体会,高职院校要让当地企业的人员、资本参与到合作中来,提升当地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意识,不做盲目的、纯粹的、单向的职业教育输出,这对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及“走出去” 开展境外办学、提高海外本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依托校际合作“走出去”
高职院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搭建平台。一是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国内外优质院校的联系合作。以校际合作的平台更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在留学生项目、校际交换生项目、援外培训项目、国际比赛项目等诸多方面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谋出路。通过系列国际交流与合作,潜移默化地在管理体制、办事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师生也通过这些隐性的第二课堂获得除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国际化职业能力。
二是与在境外落地生根的孔子学院或鲁班工坊进行联系合作。孔子学院或鲁班工坊通过多年的境外办学,熟知当地的教育市场、政策法规,积累了丰富的境外管理、运营及办学经验等。通过与其达成师资、场地、人才培养、教育信息输出策略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实现共研、共享、共建、共用、共赢的良好局面,对高职教育“走出去”少走弯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依托非政府组织“走出去”
高职院校“走出去”涉及到国内、国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产业等各诸多方面的专业内容,学校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一定能面面俱到,通过加强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及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发挥其联系面广、信息量大、人才集中等优势,在高职院校“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上给予指导帮助,构建高职院校与非政府组织及行业协会组织多方合作模式。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习俗等,各类合法非政府组织及行业协会组织对当地教育的方针、政策掌握较为全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因地制宜的制定“走出去”规划,实现一个国家一个策略,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高职院校用相对较少的投入,迅速提升运作水准。
(五)依托职教联盟“走出去”
高职院校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眼光,积极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通过职教联盟搭建产教协同机制,在优质资源共享、产教一体化、需求对接、项目运行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建立职业院校、企业成员之间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议,分享经验,共同商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助力高职院校加强和沿线国家双边或多边对话,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一)职业教育“走出去”要契合地方政府发展战略,主动作为
职业教育“走出去”应契合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主动承接政府项目,在顺势而为中主动作为。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国际化发展思路,具有前瞻性、规范性、可持续性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与思考是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坚实基础。
(二)职业教育“走出去”要树立“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思想理念
职业教育“走出去”要依托“走出去”企业,在“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下,建立当地、企业及学校三方可持续发展的产教协同机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长远规划。在沿线国家产品更新换代、职业教育输出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接受能力,要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循序渐进,可接受的帮助,切实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家都可接受的,真正意义的互利共赢。
(三)职业教育“走出去”应发挥职教技能培训的优势,打造技能培训品牌
职业技能输出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实训设施、服务等各环节的一致性、完整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且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先行解决应用端技能人员教育及培训,真正意义上帮助当地政府解决民生、就业等实际问题,建立输出国认同的专业技能培训标准。依托专业、整合资源,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或培训学院,开发一批分语种、双向普及的文化读本,设計技能培训课程包,制定技能培训标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匠,提升就业率。
(四)职业教育“走出去”需要加强区域国语言学习、社交互动平台等综合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政治、经济、文化不尽相同,开展区域国语言学习、社交互动平台等综合研究,有助于丰富相关国家的细节认知和全面认识,科学研判合作发展的形势和条件[3],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服务于国家民心相通战略。
(五)职业教育“走出去”应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
具有一支系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知识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既是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走出去”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应注重拓宽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不仅“请进来”,也要积极“走出去”,学习了解国际先进职教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同时,开展广泛多元的交流与合作,以打造出具有国际意识和沟通能力、了解本专业国际发展态势、洞悉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熟练掌握外语的“双师双能双语 ”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小玲,杨 瑞 . “一带一路”视野下重庆——东盟高职教育跨境输出的可行性、经验及径路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7(32):12-15.
[2] 陶 霞 . 美德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制度比较与经验借鉴[J]. 教育与职业,2018(8):19-25.
[3] 俞家海,张伟军.“一带一路”在缅对接现状与挑战[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7(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