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究

2018-02-27朱延君刘永红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朱延君 刘永红

摘   要:   “十三五”期间提出“围绕立德树人,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总思路,详细地探讨了精准资助内涵及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在立德树人的任务下精准资助育人目前存在经济资助还没有收到应有的育人成效、公开比贫的资助方式缺乏人文关怀、无偿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忽视了其“造血”功能和同一化的资助模式忽视了个体需求差异等问题,可通过构建精准资助保障体系,丰富资助育人的内容和创新精准资助育人方法等手段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4-0028-04

在2006年中央政治局第34次会议正式提出了“立德树人”。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也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2]。

一、精准资助的内涵及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一)精准资助的内涵

“十三五”期间,中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和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智”思想[3]。根据完善“精准资助”的相关政策作为工作的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创新教育教学的结构,为学生在资助方面的有关工作奠定基础。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方针下,突破高校在资助工作方面现有的或即将遇见的瓶颈,精准资助的内涵是:在目前资助制度与来源的要求下,对于一些家庭具有经济方面的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助,而资助的方式方法要和学生家庭的具体需求进行实际结合,对于出现的在心理、学业、精神等方面的困难,学校也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生存方面的困难,还有助于学生实现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二)精准资助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立德首先要坚持道德教育的原则,通过积极教育来引导人、影响人、激励人;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适当教育方式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4]。精准资助的实施应以“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基础,要提高经济帮助的“精确度”,根据个体进步发展为前提,给每个贫困家庭一定程度且具有针对性的资助,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想要树立良好的德行,就要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换句话说就是知识与实际做法统一起来。精准资助不仅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方式,而且还得注重学生的有关诉求。利用精准资助方式满足学生的具体诉求,内容以其需求为前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专门为我”以及“特权,关注”的良好感觉,这样做会转变为学生内在的感激与满足,从而实现内外合一,促进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

二、 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经济资助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公平目标有了新期待

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主要由“奖、助、贷、补、免”组合而成。以无偿资助为主,资助过程中重视经济资助、轻视育人效果的问题日益突出[5]。无偿的经济援助可能会导致学生依赖心理,并使受助者群体中存在“等靠要”普遍现象。当代大学生鲜明的个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差和心理承受能力差,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明显的自卑感和过度紧张等心理问题。在受助者群体中,也存在诸如缺乏诚信,缺乏感恩和自立的现实。资助是一种方法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而且还加强了道德浸润和精神激励。

(二)公开比贫资助方式缺乏人文关怀,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

在识别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填写一份由当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问卷,然后學校选择学生代表民主评估来确定难度级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识别公共信息方式使得一些学生感到自卑,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申请,从而失去了资助的机会。他们资金的缺乏导致他们生活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如:在参加一些教育培训时,需要买一些针对性的辅导书以及学习用品,但很可能因为经济方面的不允许而被搁浅。大学是我国当代学生实现梦想的舞台。由于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承担许多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烦恼与负担,使他们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现如今对他们的帮助没有考虑到这个层次,目前的资助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经济方面的资助,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学习以及其自我意识。

(三)以无偿资助为基础的资助体系忽视了其“造血”功能,削弱了资助的价值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企业援助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帮助。这些是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关注,是我国对学生爱惜与激励的体现。但是,在现实社会里,也发现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缺少感恩意识,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导致其贫困,对此哀声怨道,不求上进。我国不合理的资助形式就是形成这种状况的因素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将助学金直接转入这些困难学生的银行卡。在这些合格的学生通过资格审查后,他们将直接获得补贴。这种单一形式的资助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对于资助人员资金发放到位任务就算基本完成,然而忽略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和“造血”功能。

三、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建构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保障体系

1. 完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保障体系

建立符合当代社会的补助体系是我国学校进行相关工作的首要要求[6]。其中体现在两点:一是建设符合当代社会的资助体系。控制资金资源,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资金,如建档立卡,采取倾斜政策措施和资金安排,设计各种非经济支持增长和发展计划,以促进其上学能力和个人技能的协调发展;二是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强调以勤工俭学、帮助学生为基础的有偿资助模式,努力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俭学和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作用去帮助学生,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提升双丰收。

2. 加大资助工作监管力度

如何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资助是涉及了成千上万经济困难家庭及其家庭的生计项目。要建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监管机制,宣传公共资金、资助资金使用和监督方法,完善相关监督体系。定时定量的进行资助工作的一系列检查,强调预期外以及相关管理费用的有关事项,保证补助工作的实施。如果有不遵守国家规定的情况,要进行刑事处罚。

3. 强化资助工作宣传力度

为了做好大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资助的内容和载体,使资助能够扎根和普及。高校应继续推进宣传投入,全面开展招生录取就业宣传,突出重点项目和内容,让经济困难家庭感受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温暖。还要将传统方式与新颖方式统一起来,促进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广泛宣传,让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要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讲述励志故事,传播积极的能量,引导学生始终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

(二)丰富资助育人的内容

1. 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开展感恩教育

在进行学生的资助有关工作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感恩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将这种爱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辛勤工作,并不断努力以有形的行动回馈社会。感恩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例如创建“感恩”的公告板、看电影以及说“我们周围的感恩故事”等活动[7]。同时,要建立完善奖惩制度,举行感恩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建立感恩社区组织,给予他们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强化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严厉惩罚忘恩负义贫困学生,以警告自己,劝告他人。此外,还可以关注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设立资助政策、资助项目、典型事迹、感恩视频下载等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

2. 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特殊的生活經历,贫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低自尊、孤独症、抑郁等负面情绪。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为他们建立心理援助机制,通过多层次,点对点的辅助网络完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渠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体,抓好贫困学生心理咨询课程,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实践活动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有效手段,是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3. 注重学生励志成才,开展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能有效激发贫困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使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继续成长,最终获得成功。高校可以开展“励志人才”活动,根据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弘扬勤奋、拼搏精神[8]。充分发挥贫困学生的激励性教育作用,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勤奋敬业的进取精神。

4. 强化学生就业技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要做好贫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明确这项工作对学生成长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9]。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对贫困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细致的分析和定位,引导他们科学地了解他们所学专业,并建立正确就业观。同时,帮助他们确定长久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根据自己计划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创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方法

1. 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

无偿资助是指资助者无偿向学生提供资金的一种补贴形式。学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履行义务,包括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有偿资助是资助者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或基本生活提供资金,要求学生履行某些义务或按时偿还的一种资助方式。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使有经济困难的家庭能够获得应有的经济援助。

2. 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

显性资助是指针对奖、助、贷、补、免等形式的资助。它要求贫困学生提供相应申请材料,学院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公开评审方法确定学生名单。隐性资助是指学校领导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情况,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资助方式,省略了申请资助的繁琐程序,充分尊重贫困学生的心理感受。隐性资助和显性资助相结合不仅反映了学校在资助政策面前的公平和公正,也反映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让他们不因贫困而贴上标签,保留他们的隐私和自尊。

3. 着眼学生个体差异,设立多维资助方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有困难的学生的各种需求被细分为多个类别,合理分配,并实施打包和组合菜单管理,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在经济、能力和质量方面的需求。资金需求以补贴的形式,采取补贴方式,即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和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经济状况、个人能力、日常表现等因素,综合学校资助政策和资助项目,为每个学生设计和开发不同的资助方案,并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级别提供资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新华社出版,2018-09-10.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网,2018-05-2.

[3]张   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4] 赵   巧.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探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96-200.

[5]栗   明.高校发展型资助视角下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研究[J].知识经济,2018(6):7-8.

[6]项家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和科学育人工作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精准资助和科学育人工作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78-80.

[7]王思华.“中国梦”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42-43.

[8]宋晓周.高校精准资助的内涵、价值及其对育人工作的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94-96.

[9]吕   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8(2):60-63.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