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多元化评价
2018-02-27林芳芳
林芳芳
摘要: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作品评价,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美术评价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增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使评价内容多元化,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互动化,充分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语言层次化、艺术化,不断鼓励幼儿个性化创作,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审美能力,彰显他们的个性。
关键词:美术活动; 现状分析; 多元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一节完整的幼儿美术活动包括主题设置、教师范讲、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作品评价五个环节。作品评价,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还能彰显孩子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还能帮助教师正确了解、判断幼儿的个体发展情况,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虽然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已经引起普遍重视,但在教学活动中仍存在着下述问题:
一:以教师的单一评价为主,忽视了幼儿对作品的评价,缺少对幼儿的尊重。幼儿的美术作品完成后, 教师在评价环节往往会依据自己的评判直接给幼儿的作品划分等级,却鲜少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沟通,这样就忽略了幼儿的自我评价。互评环节也因幼儿受教师的主观影响而流于形式。幼儿看世界的视角迥异于成人,美术作品是他们表达自我认知和情感的途径,他们将自己澄澈的感情和无尽的想象赋予大千世界中的万物以生命并用自己的画笔自由地创造。所以幼儿的作品如果不经解释常常无法理解,相关评价自然也谬之千里。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了个绿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 ”这些评价都会严重挫伤孩子们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二: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内容空泛。在美术作品的评价上,我们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教育要求总是整齐划一的,经常用“逼真”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过于强调技巧,忽视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目标的设定和达到目标的程度与期待上、在材料的使用方法上都没有区别对待,而鼓励也只是泛泛的表扬。“宝宝画得真好”、“真好看”、“宝宝真棒”,全是溢美之词,可是对幼儿来说,却还是没明白自己画的到底哪里好,哪里有问题。没有针对性也就造成了无效指导。我认为,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美术活动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绘画技能的高低,而应更多地表现在对幼儿的关怀和保护上。须知,最值得教师悉心呵护的就是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幼儿的童真和稚趣。每个幼儿都有一颗渴望探索的心和一双好奇的眼睛,教师的正确评价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让心灵恣意飞翔;引导幼儿自由发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掘幼儿的特点与个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才能。
美术技能技巧只是提高幼儿兴趣、掌握表现方法的一种工具,教师要帮助幼儿使用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
二、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评价内容多元化
为了适应现今高速发展和多元化的世界,幼儿不仅需要全面健康发展,还要培养各种能力和习惯。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专注能力、纠错能力、感召能力等;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结合上述能力及习惯全面与多元化评价,如幼儿的构图新奇、主动合作、自主纠错等,加強对幼儿综合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指南》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评价内容全面化、多元化,有利于教师全方位评价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和特点。当然,具体到某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把握好本次活动的重点,进行针对性评价。如:一次在中班《小花园》活动中,我看小朋友们都已经画完,就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绘画园地里欣赏点评,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跑过去,只有竹歌小朋友坐在座位上用胳膊把画纸捂住不让别人看。我走到她旁边蹲下身子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宝宝,告诉老师你画的是什么花啊?”她听我这样说,捂着的手才慢慢地放开了,只见纸上零零散散都是灰黑色的点点。她看着自己的画,指着那些点点说:“老师,老师,我画的是冬天的花!”是啊,冬天凋零的花不也是花么!我趁机表扬了她,并告诉她:“冬天已经过去了,你也来画一些春天的花,好吗?” 竹歌点点头又继续画了起来。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她李雨涵的画纸上果然“开”出了许多鲜艳的小花,我会心地笑了。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方的特长
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创作者应在评价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教师会把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幼儿。例如:中班绘画《快乐的小猫咪》,大部分幼儿都是将小猫咪的脑袋、身子、四肢、尾巴用圆形、三角形、方形或长方形来表现,却有一个幼儿画了个四四方方的猫咪,教师说他画的不对。又如:有的幼儿会把大树涂成红色,把太阳抹成黑色——他们创作的作品充斥着幼儿无尽的想象力。教师如果依据所谓的常识和固化思维来评判作品,结果可想而知。教师首先要耐心并认真地倾听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讲解,如那个画正方形猫咪的孩子说他们家的猫咪吃胖了就是这样啊!红色的大树是孩子心中的枫树,黑色的太阳则是夜晚的太阳啊!幼儿之间互评更能发散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此外,还应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改变过去幼儿美术作品家园分离的状况。教师把幼儿在园的美术作品给出评价后请小朋友带回家,请父母写出评价,也请家长把孩子在家的作品送到班里并把孩子在家的美术兴趣和习惯回馈给教师。
四、评价语言生动化,激励幼儿个性化地创作
幼儿对外界的依赖性决定了其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知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提示来激励幼儿个性化的创作。
评价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要多观察幼儿,多与幼儿交流,幼儿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对作品的独特感受需要教师耐心、细心地从幼儿的角度去看、去理解。当幼儿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应主动帮助其诠释。例如,一次一名3岁孩子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有三个太阳,通过沟通教师了解到孩子画三个太阳的用意是奶奶怕冷,多画几个太阳,奶奶就暖和了——这就是孩子的赤子之心啊!如果教师当时没注意倾听交流,那么画中的寓意将不被我们发现,可能教师就会简单地说:“我们天空中有几个太阳啊?你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把多余的去掉就好了。”很有可能就扼杀了孩子那富有个性的可贵的创造性思维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挖掘其内在的表达意义。禁用不切实际的、泛泛的如“画的真好、你真棒、画的不好看”此类语言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还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弱,教师应多采用家人般亲切、熟悉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中班幼兒的口语表述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幼儿大胆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大班幼儿的表现欲望往往很旺盛,评价时可以让幼儿配合肢体语言来给大家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欲望和热情。请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对错的。
总之,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时,教师要全方位、多元化、多角度地发掘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不同点,以幼儿为主体,注意个体独立性培养。利用多元化评价有效和幼儿、家长沟通,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养成幼儿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孔凡兰.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
[3]张鹏妮.从儿童的稚拙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回归[J]《教育与教学研究》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指南》.
[5]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许卓娅.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幼儿教育
[7]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J]幼儿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大学工学院幼儿园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