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研究

2018-02-27皮赛奇李甦宁显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24期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具身认知

皮赛奇+李甦+宁显斌

摘 要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认知科学观点,提出具身性的概念,质疑身心二元论的认知哲学思想。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与其他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何异同?对教学又有哪些新的启示?比较研究具身认知观与已有的学习理论的差异,并初步分析它对教学的新启示。

关键词 具身认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SMALLab;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4-0010-03

A Study of Embodied Cogni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Other Lear-

ning Theories//PI Saiqi, LI Su, NING Xianbin

Abstract Embodied cognition as a new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mbodied philosophy, ques-tioned the cognitive dualism. As a new cognitive paradigm,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other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What is the new enlightenment for teaching? This thesis makes a com-

parative study of embodied cognition view differences with the exis-

ting learning theory and analyzes its new enlightenment to teaching.

Key words embodied cognition; behaviorism; cognate; SMALLab; learning theory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身性、情境化以及身心合一等概念已经在不同学科(如心理学、哲学、认知人类学、语言学)中频繁地出现,“具身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已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教学设计与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尤为深入。本文通过将具身认知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具身认知的教学意义。

2 什么是具身認知观

“具身认知”是由英文“Embodied Cognition”翻译而来,也有少数学者将“Embodied”译为“涉身”,即“涉身认知”[1]。无论是“具身”还是“涉身”,都旨在突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强调在关注人脑内部认知和认知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参与,形成大脑、环境、身体相协调的有机整体,也就是强调大脑与环境作用于身体,身体又反过来影响大脑和环境。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外关于具身认知的研究已经取得颇为丰富的成果,从翻阅国外已有的文献能够看出,国外学者对能改进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以及能增进学习效果的具身学习设计更感兴趣[2]。早在1991年,瓦雷拉、汤普森和罗施在《具身心智》一书中就曾提出把认知设想为“具身行动”。进入新世纪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开发的SMALLab空间曾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SMALLab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David博士和其团队所建立的一个混合现实环境,其目的和使命都是推进具身认知在学校和博物馆中的应用。在David博士及其团队看来,人的身体并非只是承载行为的工具,而是能够参与认知活动的一部分,经验就是在身体与环境的某种交互过程中所获得的[3]。

致力于具身学习环境研究的还有德克萨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这两所大学并分别开发了Action Learning Lab教学环境和3D力学反馈环境。将实体环境与网络虚拟环境融合在一起,是这类具身学习环境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这类环境同样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将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可视化的学习内容。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具身学习的研究相对而言起步比较晚,多数研究方向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如SMALLab)的解读等方面[2]。其中以山东聊城大学孟伟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经典认知、涉身认知和其他可能的认知研究框架是互补的,而不应是互相矛盾的,这些认知之间的互补构成了认知研究的整体图景[4],即这类互补可能暗含一种统一的认知理论。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具身认知进行研究。他通过对具身认知的发展与内涵的深入思考,阐述了镜像神经元系统中的新发现[5]。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翻译和研究了多篇与具身认知有关的论文和书籍,通过研究积累,认为有意义的发生是基于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建构的。国内正式确立身体和体验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的合法地位是从清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创建创客空间开始,并认为“体验”是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途径,“情境”是左右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4 具身认知观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形成正确的刺激—反应联结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学习者的学习以及学习效果几乎都取决于环境,而不是由学习者自身和其内部认知所决定的。因此,这种理论只是比较适合于解释由环境控制所引发的学习,如动物的学习和婴儿的低层次模仿学习现象,无法解释人类的一些高级的、复杂的学习,如思考、高级规则的运用、批判思维的发展等现象。相比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更着重强调身体反应、环境刺激以及大脑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认知、身体、环境三个因素之间互为因果,以及动态的相互决定、相互塑造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单向“刺激—反应”的线性因果关系。endprint

虽然具身认知与行为主义都强调身体和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行为主义将人的所有行为结果都归于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反应联结的改变就会对应相应行为的改变。并且行为主义否认了在整个联结形成过程中大脑内部认知意识的存在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反,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的是复杂的耦合(互为因果)关系,这种复杂的认知既不是孤立发生于某一单一要素中,也不是只受某一要素控制,它是由多因素构成的系统事件,即认知、身体、环境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替代。

5 具身认知观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认为,心理与身体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并不依赖于身体,身体充其量只能给心智提供一些物质能量和模糊的感觉刺激[6]。认知主义认为学生是通过其已所具备的认知过程来控制学习,而相对忽视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学习只依赖大脑、独立于身体,身体仅仅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这一教育观受到质疑。洛克曾经提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灵魂”,旨在强调身体不但具有生理作用,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6]。卢梭也曾强调过,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感觉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主张通过锻炼和发展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来发展认知,形成知识。具身认知观反对认知独立于身体的二元分离思想,它强调认知通过身体的皮肤、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与环境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基于身体的,根植于情境的,而并非单独存在的。除此之外,具身认知认为身体也是整个学习进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6 具身认知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思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个人所理解的世界以及赋予世界的意义都是由自己决定的[7]。虽然建构主义也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心理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以及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即使是在这种高情境性的交互作用中,身体仍然被看作一种与活动分离的附加工具,而不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部分。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智是存在于身体里面的,无论什么时候,它都会占据一个特殊的空间,并且会有一个具体的方向。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的重要性,认为思维和认知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人们如何认识世界、人们内在的认知方式以及人们与外在世界的联系,都是通过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所决定的[8]。首先,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了的是认知方式。如大脑内部在进行深度知觉时,影响认知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两眼视觉差所产生的网膜印象差异。其次,影响语言和部分思维获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身体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而实际经验也证明,人们利用存在于大脑内部的信息与外界环境通过身体进行交互,比在实验室条件下的认知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更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即认知是根植于身体的,身体是嵌入环境中的,三者形成动态的统一体。

7 具身认知的教学启示

具身认知作为新一代的认知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情境性、具身性、生成性等概念。下面是这些概念的提出对促进教学发展所产生的启示。

尊重和解放学生的身体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认为管制和约束的对象是学生的身体,而具身认知在一定的规则上给予身体自由。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融入具体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全方位调动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增加师生身体上的互动 傳统的教学往往忽视身体的作用,而实际上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个拥抱,一个眼神,都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

以汽车驾驶培训为例,传统的驾驶培训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驾驶技能的形成是机体熟悉、适应车辆的过程,并且能够通过不断的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身体的重要性,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认为驾驶技能的学习是身心分离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通过考试,往往训练也脱离了具体情境。

具身情境下的驾驶技能培训应该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学习过程,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也不能脱离环境。驾驶培训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习得完善的驾驶技能,也要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拥有应变不同情境的能力,它是一种融合了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复杂的技能体系。人们在驾驶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缓慢地解放身体,让身体去适应和熟悉驾驶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教师应当在创设模拟的实体车辆训练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增强学习者与车辆的互动感;而在实际练习过程中,也可设置模仿真实道路的交通设施及标识、警示语,并适时提示其具体功能和相关注意事项,使学习者能够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身体适应了驾驶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后,进入下一步的学习。这时,教学更多集中在真实的道路行驶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体动作示范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式来指导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还可借助虚拟仿真教学、情境式的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师生的身体互动,旨在使学习者在“具身”情境中完善各项技能,把思维、技术和环境互相融合,并使之成为身体的经验的一部分。

因此,在技能类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身体体验的重要性,同时强调通过身体和大脑的不断交融找到与环境的契合点,在认知活动实践中通过不断反复思考与练习,使身体的认知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8 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比较 具身认知相对重视学习的内部过程,即人脑的内部认知过程,其不再简单强调“刺激—反应”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强调要建构一种更加复杂的由多因素构成的认知系统事件。

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较 具身认知打破了身心二元论,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在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突出认知、身体、环境的一体性。同时,它认为身体各个部位的感知运动过程和周围环境的特征,也是完整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只是限于产生某种特殊影响。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比较 具身认知理论在建构主义强调认知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把身体看作认知过程中缺一不可的重要部分,而不只是将身体作为是主体的附加工具。在具身认知理论看来,人类利用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与外界环境通过身体进行交互,从而进行意义建构。

基于以上这些结论,虽不能说具身认知理论就一定优于其他学习理论,也不能说在教学中运用它就一定会促进教学进步,但是它着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主题一定会对学习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鹏.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89-91,94.

[2]李青,等.具身学习国外研究及实践现状述评:基于2009—2015年的SSCI期刊文献[J].远程教育杂志,2016(5):59-67.

[3]李敏娇,张怀南,汪颖.具身学习环境SMALLab的架构分析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00-106.

[4]孟伟.如何理解涉身认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12):75-80.

[5]叶浩生.镜像神经元: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J].心理学探新,2012(1):3-7.

[6]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4):104-114.

[7]柴慧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科技资讯,2010(33):

219,221.

[8]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具身认知
刑法行为人主义的辨析及其价值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学习理论视角下浅析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