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东坑钨矿床地质特征探析
2018-02-27郭家松谢明璜马有涌钟益民
郭家松,谢明璜,马有涌,钟益民
(1.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江西 赣州 341000;2.小东坑矿业有限公司,江西 于都 342300)
小东坑钨矿床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西南直距约29 km,为近年新探明的隐伏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小东坑是一处老矿化点,1956~1976年先后有四家地质队伍对标志带反复评价,均未发现工业矿化。2008~2017年,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对矿点重新评价,在标志带南侧发现两组隐伏含钨石英脉带,使一个久攻不下的矿化点变成了具有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为赣南近三十年来脉钨矿床找矿“老点新评”的成功范例。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小东坑钨矿地处于山钨稀土多金属成矿带南段大埠花岗岩体的北东缘(图1)。
1.1 地 层
于都—赣县矿化集中区发育的地层有南华纪—寒武纪巨厚的浅变质岩系,构成区内变质基底;中泥盆世—二叠纪以浅海相沉积为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层,构成区内盖层:中生代—新生代的磨拉石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构成“红层”盆地。其中,寒武系钨丰度4.59×10-6[1],是地壳钨丰度的3倍,构成区域上最为重要的钨矿床赋矿层位。
1.2 构 造
据于都1∶20万区域地质资料,加里东期受EW构造应力的作用,矿集区基底构造褶皱变形,区内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构成轴向以北北东紧密褶皱为主,其次北北西,晚古生代的盖层叠加在东西向褶皱之上,多为宽展型平缓的背向斜,其褶皱轴走向北东—北北东,发育于断陷盆地的红色岩系多构成箕斗状向斜。区域内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其次是北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断裂主要发育在大埠隆起区,由罗坳断裂、长洛断裂等多条断层密集带组成,已被花岗斑岩充填,早期活动最强,具控岩、控矿作用。相间发育的北东向大断裂是区内规模最大的一组断裂,多次活动,主活动期在燕山早-中期,控制燕山期花岗岩隆起带和断陷盆地的展布。北东向大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复合,控制燕山期成矿花岩株和钨矿田定位,奠定了于山钨稀土多金属成矿带北东向展布格局,是该区最活跃的成矿时期。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出露面积255 km2。加里东、海西-印支期的岩浆岩均有分布,以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多期次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隆起带呈北东向展布,成岩株、岩瘤、岩滴、岩钟等形状出露,主要分布在大埠、塘村、朱兰埠、庵前滩、白鹅、笔架山、铁山垅等地。花岗岩的形成时期主要为燕山早期至晚期早阶段,时限为185~100 Ma[2],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花岗岩与区内脉状钨矿床成矿关系最为密切,花岗岩基或岩株边缘的隐伏岩突往往控制钨矿床定位。小东坑钨矿床成矿定受控于大埠岩体东外缘隐伏小岩突,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单颗粒U-Pb法同位素年龄161.3±0.6Ma[3]。
图1 于都—赣县矿化集中区地质略图Fig.1 Geological map of Yudu-Ganxian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rea
1.4 区域矿产与成矿特点
于都—赣县钨稀土矿化集中区是我国重要的石英脉型黑钨矿产地,花岗岩W的浓集系数高达133.33[4],显示出钨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区内已发现的矿种主要有钨、稀土、钼、铅锌、铜等,其中钨矿产主要产于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以气化-高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钨矿床为主。典型矿床如盘古山、黄沙、安前滩、黄婆地、赖坑、小东坑等。该区寒武系钨丰度高,钨矿化在空间上与岩体密不可分,富集了高浓度钨的花岗岩为脉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叠加导致矿脉具多方向、多阶段复合的特点。北东向隆起带与东西向、北西向或多组断裂交汇部位是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黑钨矿床赋存的有利部位,是寻找钨矿床的远景区。
2 矿区地质
小东坑矿区位于大埠隆起区与于都断陷盆地的接壤处,大埠花岗岩体的东缘,面积2.5 km2(见图2)。
2.1地层
图2 于都县小东坑矿区地质略图Fig.2 Geological map of Xiaodongkeng mining area,Yudu county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寒武系,其次是泥盆系和石炭系。寒武系是一套韵律清楚的复理石建造,以厚层状的变质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状的粉砂质板岩,分布在矿区F1以北,岩层走向近南北,倾向230°~270°,倾角 30°~70°。泥盆系上统分布在矿区的东侧和南侧,东侧与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南侧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岩性以含砾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夹有粉砂岩及页岩,岩层走向北东,倾向320°~340°,倾角 40°~60°。下石炭统梓山组分布于F1以南,为一套紫红色的含砾砂岩和石英砂岩,在矿区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与下伏泥盆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岩层走向北东,倾向 290°~320°,倾角 35°~50°。
2.2构造
矿区处于大埠隆起区的东部,呈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52°~60°。主要断裂构造有北东向断层 F1、东西向断层(F2、F3、F4)、北西向断层 F6和南北向断层F7,F1和F2与成矿关系密切。
F2出露于矿区中部,地表见花岗斑岩脉充填,倾向北,倾角54°~72°,沿走向呈舒缓波状,是区内燕山构造-岩浆旋回中生成较早的一组断层,控制着北东~北北东向矿脉走向延伸。北东向断层是矿区主干断层,其中F1延长8.5 km,延深达1 km以上,断层宽3~10 m不等,最宽可达20 m。在矿区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60°~80°,平面上切过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岩层,具多次活动,控制着矿脉的展布;北西向断层F6和南北向断层F7发育于矿区东部,以发育构造角砾岩、挤压片理化带为特点,大多为硅化角砾岩所充填,偶见不规则石英团块或不连续的石英脉充填。
2.3 岩浆岩
矿区地表见花岗斑岩脉出露,钻孔在深部揭到隐伏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小东坑矿区施工有64个钻孔,在矿区北面有两个钻孔在-350 m标高揭露到隐伏花岗岩体,推测为大埠花岗岩体向东隐伏延伸的岩枝,为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石英28%,钾长石25%~54%,斜长石10%~30%,黑云母3%~5%,白云母1%~3%,萤石1%~2%,锆石、黄铁矿微量,岩体具云英岩化。石英呈他形粒状,个别与钾长石连生呈文象状;黑云母一般稍有绿泥石化;钾长石、斜长石部分被交代成鳞片状白云母。围绕岩体边缘热变质作用发育,形成宽200~300 m角岩化带。
小东坑隐伏花岗岩体属燕山早期多阶段侵入的产物。据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2017年所采隐伏花岗岩主量元素样分析结果(表1),岩石SiO2含量为75.47%;K2O/Na2O为1.18大于1[5],里特曼(组合)指数为2.02小于3.3,属高硅、富钾、贫钙的陆壳沉积物熔融S型花岗岩类。
小东坑隐伏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与茅坪成矿岩体比较,两者 W 含量接近,茅坪岩体 Sn、Pb、Zn、As、Sb、Ni高于小东坑岩体,而小东坑岩体的Cu、Bi、Nb、Ta高于茅坪,详见表2。
表1 小东坑隐伏花岗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Tab.1 Analysis results of main elements in hidden granite in Xiaodongkeng
表2 小东坑隐伏花岗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Tab.2 Analysis results of trace elements in hidden granite in Xiaodongkeng
2.4 围岩蚀变
2.4.1 花岗岩接触蚀变
隐伏花岗岩侵位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产生接触变质。自岩体顶面接触带向外,发育角岩、角岩化、弱角岩化蚀变分带,蚀变带总宽度约200~300 m。
(1)角岩带。由黑云母角岩、黑云母白云母角岩、白云母角岩组成。代表性蚀变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其次是石英、长石。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斑点状变晶结构、筛状结构,块状构造和瘤状构造,带宽0.1~10m。
(2)角岩化带。由瘤状黑云母角岩、黑云母角岩化板岩、角岩化砂岩组成。岩石中蚀变矿物黑云母含量约为白云母含量的一倍,并有少量的绢云母和绿泥石。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和筛状结构,块状构造和斑点状构造,带宽10~50 m。
(3)弱角岩化带。主要以斑点板岩为主,夹角岩化砂岩。蚀变矿物主要是石英、其次是绢云母,少量的黑云母和绿泥石。岩石具显微鳞片变晶结,块状构造,带宽50~100 m。
2.4.2 石英脉围岩蚀变
石英脉围岩为寒武系浅变质砂岩、砂质板岩,脉两侧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其次是黄铁矿化、电气石化、绢云母化,其中硅化与钨矿化关系密切。
(1)硅化。岩石常呈灰白色,致密块状,表现为以微晶石英常聚集成团块点状或微细脉状产出。据2017年勘探所采薄片蚀变岩中的微晶石英一般含量为5%~25%,最高含量达45%。在水平方向上,蚀变强度从脉向外减弱;而其宽度,则视矿脉的大小而定。细脉一般宽1~5cm,大脉如V301宽50~60cm。
(2)黄铁矿化。在脉两侧各种围岩中黄铁矿化普遍,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亦有作小脉状或不规则的网状产出,以变质砂岩中较强。蚀变宽度与石英脉大小成正比,相当于脉宽的2~4倍,一般而言,脉体上盘蚀变带较下盘宽,黄铁矿化近脉强,远离脉体变弱。
(3)电气石化。在矿区表现比较微弱,石英脉围岩为板岩时电气石化较强,蚀变岩石为暗灰至灰黑色,致密块状。据2017年勘探鉴定,电气石次圆状,粒径0.01 mm;另见少量柱状电气石,长径0.07~0.15 mm,含量微量~5%,常呈微长带状集合体或显微柱状晶体散布岩石中,常与绢云母化伴生。产于石英或绢云母之裂隙中,自脉壁向外,电气石含量逐渐减少,晶体逐渐变小。蚀变带宽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
(4)绢云母化。岩石呈浅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据2017年勘探所采薄片鉴定,绢云母呈微鳞片状或鳞片状产出,微定向排列。蚀变岩中的绢云母一般含量5%~20%,最高可达60%左右,蚀变强度变化从脉向外减弱。
3 矿床地质
3.1 标志带特征
矿区标志带主要出露在花岗斑岩脉以北11-16线间,集中于8线以东,向西较分散。标志带宽15~60 m,长200~400 m,含脉密度2.4~4条/m,含脉率0.4%~2.8%。标志带中脉幅大于1 cm的石英细脉少见,绝大部分为0.1~1 cm的线脉。大多数线脉中的黑钨矿均已风化为黄褐色及黑灰色的铁锰质,见少量锡石,晶体很小,一般为0.1~0.3 cm,多靠脉壁产出。云母以金云母为主,主要产于脉壁作镶边状,构成石英云母线或云母线。萤石以紫色为主,脉中、脉壁均有产出。标志带上部以氧化物为主,硫化物很少,向深部硫化物逐渐增多。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脉两侧局部地段有微弱的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地表标志带采集130个基本分析样品WO3算术平均品位为0.161%,有96个样品小于0.1%,25个样品0.1%~0.5%,只有7个样品0.5%~1%,2个样品大于1%,矿化强度和连续性差,圈不出矿体。地表标志带中石英线脉向下变大不明显,单脉延深很短,常在2~3 m内,一般400 m标高尖灭,400~100 m标高基本上为空白带。
从已探明的隐伏含钨石英脉带产于花岗斑岩脉以南、集中于8线以西(8~24线),与地表标志带平面上错位,在垂直方向上不对应。
3.2 矿体特征
小东坑矿区隐伏含矿石英脉带赋矿围岩为下寒武统牛角河群变质砂岩夹板岩,F1构成矿脉的南部边界。依据矿脉产状不同等特征,分为北北东向脉组和北东~东西向脉组。北北东向脉组又称缓倾斜脉组,北东~东西向脉组为陡倾斜脉组,两者交叉产出(图 3)。
图3 16号勘探线剖面示意图Fig.3 No.16 prospecting line profile map
3.2.1 北北东向脉组
北北东向脉组集中产于F1北西盘南211线至北204线,100~300 m标高区间,矿脉走向5°~15°,倾向北西西,倾角 45°~55°,矿带走向延长 520m,倾向延深450 m。单脉走向长160~430 m,倾向延150~450 m,脉幅一般为0.10~0.25 m,平均脉幅0.19 m,最厚0.42 m,WO3平均品位2.19%。脉间距一般3~10 m,最小2 m,最大15 m。有工业矿体21条,代表脉有V215、V237。该组矿脉产状稳定,形态简单,连续性较好,延伸较大,脉壁平直、整齐、清晰,脉体与围岩界线分明,两者极易分离。在平面上,该组矿脉由北北西往南南东呈雁形排列,尖灭侧现、再现常见,代表性矿体V215。
V215:分布于211~206线间,赋存标高90~-180 m,走向 4°~7°,倾向北西,倾角 46°~52°;矿脉走向长430 m,倾向延深271 m,控制倾向深至-180 m标高。0 m中段沿脉控制250 m,-40 m中段沿脉控制150 m,各勘探线有穿脉控制。脉幅0.08~0.55 m,平均厚0.27 m,厚度变化系数为65.65%,属较稳定型。矿脉呈明显的舒缓波状,脉体尖灭侧现、再现常见,局部膨大明显。脉幅明显反映出中部大,上下部较小,走向上往北北东方向该脉体渐渐变小,南南西端见花岗斑岩墙尖灭。脉中偶见长板状或团块状黑钨矿晶体及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化,含矿性沿走向变化较大。矿脉WO3品位最高12.4%、最低0.39%,平均品位2.4%,品位变化系数为79.35%,估算的资源储量占北北东组总量9.7%。
3.2.2 北东~东西向脉组
北北东向脉组集中产于F1北西盘东起0线西至32线,100~300m标高区间。矿脉走向55°~65°,倾向北西,倾角较陡55°~75°。矿带走向长800 m,倾向延深650 m;单脉走向长100~400 m,倾向延深120~358 m。脉幅一般0.1~0.25 m,平均0.22 m,最大0.37m,WO3平均品位1.98%。脉间距一般5~10m,最大20 m,最小5 m。有工业矿体19条,代表脉有V301、V109。该组矿脉产状稳定,多呈舒缓波状延伸,脉体尖灭侧现、再现常见,局部膨大明显,脉壁光滑、清晰、脉体与围岩极易分离,形态简单,连续性好。脉中常见纺锤状夹石,长轴平行于矿脉走向。
V301:分布于 10~20线间,赋存标高 170~-140 m,倾向 359°~15°,平均 7°,倾角 47°~68°。矿脉走向长410 m,倾向延深382 m;工程控制走向长380 m,控制倾向深至-150 m标高。0 m中段沿脉控制走向长265 m,-40 m中段沿脉控制走向长170 m。脉幅0.1~0.95 m,平均厚0.33 m,厚度变化系数为66%,属较稳定型。矿脉呈明显的舒缓波状,脉中常见纺锤状夹石,长轴方向平行于矿脉走向。单脉形态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分枝复合、尖灭侧现、成波状弯曲、膨大缩小等。脉幅明显反映出中部大,上下部较小,走向往东方向该脉体渐渐变小而尖灭,往西向深部侧伏。沿走向矿脉有数处被北东向断裂切错,错距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不等,在0 m中段被F0-1断裂切断错距达5m。脉中见长板状或团块状黑钨矿晶体及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含矿性沿走向变化较大。矿脉WO3品位最高18.34%、最低0.59%,平均品位3.64%,品位变化系数为92.66%,估算的资源储量占北东向脉组总量21%。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金属矿物有黑钨矿、白钨矿、黄铜矿、银黝铜矿、斜方辉铋铅矿、辉铋矿、自然铋、锡石、黝锡矿、辉银矿、硫铋银矿、黄铁矿(包括白铁矿)、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磁铁矿、钛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是石英,少量白云母、绢云母、长石(包括斜长石和钾长石)、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和萤石。其他微量矿物尚见阳起石、透辉石、石榴石、褐帘石、铅矾、磷灰石、独居石、榍石、铁滑石、锆石和钍石等。
上述矿物中,黑钨矿为主要矿石矿物,黄铜矿、斑铜矿等为伴生工业矿物。据黑钨矿单矿物分析,黑钨矿以富 Fe、Mn,贫 Nb、Ta为特征(表 3)。
表3 小东坑黑钨矿单矿物分析统计表 w/%Tab.3 Statistical table for single mineral analysis of wolframite in Xiaodongkeng
3.3.2 矿石化学成分
依据4个原生石英脉型黑钨矿矿石化学全分析样分析结果,各种造岩元素和主要有用组分化学成分平均含量见表4。
据矿区4 790个基本分析样品统计,矿石中WO30.01%~19.67%,全矿山平均品位1.84%,品位变化系数98.39%,属较均匀型。伴生有益组分Cu平均品位0.23%,伴生Sn、Bi、Ag组合分析平均品位分别为 0.13%、0.06%、20.2 g/t。
3.3.3 矿石结构构造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中大部分黑钨矿、铋矿物、锡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等均呈形态较为规则的自形、半自形晶产出,而由它们构成的集合体则常为不规则的团块状。
他形粒状结。具此种结构类型的代表性矿物主要是黄铜矿,无论粒度大小均显示出形态极不规则的特征。
不等粒结构。矿物粒度悬殊较大,钨矿物、黄铜矿、铋矿物、锡矿物和黄铁矿的粒度均不甚均匀,部分具中粗粒结构的特征,部分则属微细粒~细粒嵌布的范畴。
表4 小东坑矿石化学全组分分析结果Tab.4 Total 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Xiaodongkeng ore
交代结构。矿石中较常见的结构类型,主要表现在较晚形成、粒度较为细小的矿物交代较早形成的矿物,如白钨矿交代黑钨矿、黄铜矿交代黑钨矿、黄铜矿交代黄铁矿或锡矿物、铋矿物交代黑钨矿和黄铜矿等,相互之间因穿插、充填、包裹以致形成较为复杂的镶嵌关系,而且随着交代程度的增强,被交代的矿物常呈微细的残余产出。
除上述结构类型外,矿石中脉石还以各种形式出现,如石英为他形粒状结构或粒状镶嵌结构,而在围岩中则为变余砂状结构。
浸染状构造。区内矿石最主要的构造形式,特征是绝大部分钨矿物、锡矿物和金属硫化物多呈粒度大小不一的粒状或集合体以浸染状的形式沿脉石矿物粒间充填分布,个别矿块中金属矿物含量较高而发育为稠密浸染状~块状构造。
细脉浸染状构造。部分黑钨矿、黄铜矿、锡矿物等呈细脉状沿脉石粒间或裂隙充填分布,但延续性通常较差。
3.3.4 矿物生成顺序
根据矿物相互包裹、穿插、交代、充填关系等,将本矿床主要矿物的生成顺序划分为高温热液阶段、中温热液阶段和低温热液阶段,矿物生成顺序见表5。
矿物的共生组合有锡石-黑钨矿、白钨矿-硫化物-石英组合和黄铁矿、黄铜矿-黑钨矿、白钨矿-石英组合。
陈老师于文革后期入学,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严重匮乏,不仅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艰苦,就连老师的授课内容都和文化教育无关,而相对多的是政治活动。
表5 矿物生成顺序表Tab.5 Sequence of mineral formation
4 控矿因素、矿化规律及矿床成因
4.1 控矿因素
(1)花岗岩控矿。钨矿床的形成在时间上紧随成岩之后,在空间上紧随岩体其身。小东坑钨矿床产于隐伏花岗岩凸顶部外接触带,这是脉钨矿床成矿定位的首要条件。小东坑隐伏花岗岩体是属高硅、富钾、贫 Fe、Mg、Ca、Ti铝过饱和的酸性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岩体中W、Sn、Bi、Mo主成矿元素含量高于维氏值的5~15倍[7],是矿床的成矿母岩,提供成矿物质和动力。
(2)构造控矿。矿区导矿构造主要是东向断层F2,和北东向断层F1,这是既控岩又控矿构造。两条断层均被花岗斑岩脉充填,无论地表或坑内,所见花岗斑岩均未见含矿裂隙穿插。花岗斑岩脉两侧矿脉不能相互贯通,也没对应关系。几乎所有的矿体以充填的方式产于由F1和F2导矿构造派生的低级别、低序次北北东向和北东~东西向裂隙中,直接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岩浆期后含矿流体随后沿裂隙充填成矿,为矿液聚集提供了场所。
北北东向矿脉分布在F1和F2断层的两侧,也没有对应关系,说明F1和F2断层是控矿构造。在该断层内充填的花岗班岩脉,不插入泥盆系。
(3)地层岩性赋矿。石英脉型钨矿床有利赋矿围岩为寒武系变质砂岩夹砂质板岩。岩石W丰度值高、性脆、裂隙发育,有利于含矿热液运移、充填、富集成矿。
4.2 矿化规律
(1)标志带集中发育于矿区北东部。各标志带宽15~60 m,长200~400 m,矿化强度和连续性差。矿区详查钻探、坑探工程证实,标志带在400 m左右标高尖灭,其对应延深部位无矿脉出现。
(2)含钨石英脉集中分布在0~24线和F1~F2两条断裂间约0.4 km2范围内,受隐伏花岗岩岩凸控制。
(3)含钨石英脉赋存在寒武系浅变质岩内,不穿切花岗斑岩脉,也不进入隐伏花岗岩体,当矿脉延至花岗斑岩脉时,迅速变小或尖灭。
(4)对单脉而言,钨矿化无论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为中间富,向两端分枝变细变成石英线至消失。在两组矿脉的交叉处、单脉分枝复合处,黑钨矿、黄铜矿、斑铜矿及黄铁矿等矿物较为富集。自上而下,黑钨矿晶体由小→大→小、由自形到他形,由均匀到不均匀,赋存部位由脉壁到脉中,含量由较多→多→无。
(5)含钨石英脉脉幅大,矿化亦强。矿化富集区段处于脉组总脉幅之和最大的部位。在矿脉脉幅较大的中部,常常可见黑钨矿聚集成囊状。
(6)由浅入深,钨矿脉中硫化物略显增加,-40 m中段偶见辉钼矿、闪锌矿、方铅矿。靠近岩体顶面,矿脉尖灭。
4.3 矿床成因
小东坑钨矿床成矿定位于隐伏花岗岩体凸起顶部。小东坑矿区深部隐伏的花岗岩为大埠岩体向东延伸的小凸起。花岗岩的形成-演化为小东坑钨矿床形成提供成矿物质和成矿动力。花岗岩浆富含成矿物质,岩浆活动还促使围岩中成矿物质(W)活化并向流体中迁移。花岗岩侵入顶托使顶部围岩产生垂向上的引张作用,岩浆冷凝收缩产生水平方向张裂隙,使早先形成的构造裂隙进一步追踪发育,构成矿区复杂交错的容矿裂隙系统。岩浆期后热液沿裂隙运移渗透,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及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等因素,使钨等金属络合物解体,含矿富硅流体以石英为载体结晶沉淀充填裂隙,形成含钨石英脉。
依矿脉空间分布、控制因素、围岩蚀变、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组合关系等特征,钨成矿略晚于隐伏花岗岩,矿床成因应属于高中温热液矿床。
5结论
小东坑地处于山成矿带南段大埠岩体北东边缘,成矿区位条件好,标志带条数多、规模较大,历经四十年反复评价,标志带深部未找到工业矿脉。借鉴茅坪钨锡矿床缓倾斜矿脉产出模型和探矿经验,抓住小东坑矿点标志带外缓倾斜薄矿脉追踪找矿,进而发现与标志带错位的隐伏含黑钨矿石脉带。
小东坑钨矿床定位于隐伏花岗岩凸起顶部,赋矿围岩为寒武系浅变质岩。地表近东西向标志带有矿化但不成矿,向下尖灭。NNE和NE~EW向两组工业矿化石英脉带地表未见出露,属隐伏脉带,与矿化标志带错位产出。矿区圈定工业矿体40条,均为20 cm左右薄脉,由浅入深,脉幅及矿物组合总体变化不大,矿脉延至岩体顶部尖灭。矿石工业矿物以黑钨矿为主,次为黄铜矿,矿床WO3平均品位1.84%,伴生Cu 0.23%,矿床品位变化系数98.39%,厚度变化系数74.41%。矿床工业类型为石英单脉型黑钨矿床,成因应属于高中温热液矿床。
于山钨稀土多金属成矿带于都—赣县矿化集中区富含钨等金属元素的寒武系浅变质岩广泛出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异、找矿信息丰富,以线找脉、以脉找矿,新区找矿、老区新探、老点新评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