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频率及特色研究

2018-02-26刘元豪

牡丹 2018年36期
关键词:古汉语单数第一人称

刘元豪

古汉语当中涉及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包含“我”“吾”“余”“朕”等,而上述人称代词产生的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的使用频率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均具有不同的特色。通过分析古汉语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频率及特色,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古汉语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规律,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古汉语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频率及特色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为古汉语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第一人称代词属于古汉语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相较于现代汉语当中的“我”来说,古汉语当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类型极为丰富,包括“我”“吾”“余”“朕”等,虽然古汉语当中对于上述代词的用法较为简单,但是其本身在语法功能、词义演变则极为复杂,尤其是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种复杂程度也不同,这就使得第一人称代词对应的使用频率、特色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使用频率、特色着手,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规律,这对于深入研究历史及古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汉语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频率分析

纵观古汉语当中有关人称代词的主体地位,其本身的产生都会呈现为发展的进程,从使用频率进行分析,能够了解整体发展情况,了解其差异性。对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进行研究同样如此,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的古籍语料库进行分析,人们能够较为客观地了解古汉语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通过分析国家语委语料库的古籍语料库可知,“我”在语料库当中具有最高的使用频率,其次则为“吾”,“余”与“吾”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朕”的使用频率最低。

具体来说,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当中,“我”的使用频率占据第一,主要是“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主要词汇,其余的第一人称代词在历史推进的过程中逐渐被“我”所取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词语词义演变发展历程及社会大众心理认同的共同影响。

古汉语当中涉及的第一人称代词本身都是通过本义引申得来,同时在开始阶段进行大范围的应用,然后因为各词其他意义的发展,人称代词对应的意义持续减弱。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为词义本身的变化,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正是因为古汉语当中第一人称代词在发展历程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语法功能,“我”成为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

從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历程来看,“我”本身是伴随历史发展而逐渐占据第一人称代词主体地位的,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的使用频率就已经开始远远超越其他第一人称代词。基于词义层面来看,“我”本意在于手持战戈的人,其从附属名词逐渐转变为第一人称代词历经了漫长的进程。在这个转变进程中,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充分证明“我”作为一种自称称谓,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称谓,无论个人身份高低、贫穷贵贱,均能够用以自称,“我”才逐渐转变为社会各界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二、古汉语中有关第一人称代词的特色研究

(一)称数分析

1.我

殷商时,“我”主要应用于复数,“余”主要应用于单数。西周时,“我”在大部分情况下应用于复数,少数情况应用于单数,复数情况的占比持续降低。在殷商之后,“我”不存在数方面的分别。

2.余

殷商时,“余”“朕”都应用于单数,倘若两个代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余”主要用作宾语、主语,“朕”则用作定语。少部分情况下,“余”也可以用作复数,如“凌余阵兮联余行,左骆殖兮右刃伤”。在殷商之后,“余”主要应用于单数,汉初还产生过“余一人”的方法。

3.吾

西周时,“吾”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春秋时期,“吾”得以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单数。进入春秋时期的上古期,“吾”则不存在数方面的差异性,但单数的占比仍旧远远高于复数。

4.朕

战国时期,“朕”往往用作古语词,在口语中的应用极为稀少,主要应用于单数。秦代之后,“朕”则转变皇帝专用的自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朕”只可能表示单数。

(二)句法功能分析

1.我

“我”在宾语、主语、定语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区别仅仅在于频率方面的差异。从西周持续到战国时期,“我”则从定语逐渐转变为宾语。

2.余

从语法功能层面来看,“余”使用较为全面,包括定语、主语、宾语以及兼语等。进入战国时期,“余”的占比开始持续降低,相较于“我”与“吾”,“余”的使用频率非常低。秦汉时期,“余”逐渐转变为古语词,其在宾语、主语方面的使用相对较多,定语的使用则持续减少。

3.吾

春秋时期,“吾”的使用较为频繁,具体用作定语、主语。进入战国时期,“吾”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超越了“我”的使用频率。从句法功能层面进行分析,“吾”是战国文献中最常用作主语的词语,从该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吾”在文献中的使用率达到60%。该时期因为“朕”逐渐退出口语,所以定语主要通过“吾”来承担,受到限制较多的是应用于宾语。

4.朕

从商代一直到周秦两汉,“朕”的使用呈现持续衰落的趋势,主要用作定语,部分情况下为主语,极少数为宾语、兼语。自从“朕”转变为皇帝第一人称代词之后,其在主语、宾语方面的占比显著增加,定语方面的使用则极为稀少。

三、结语

从本质上看,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对应系统存在的形态情况,其属于整体“孤立”情况下持续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成熟、局部的、暂时的形态变化。上述现象本身具有客观规律,通过深入探索这种客观规律,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语言类型。从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称数、句法功能角度分析“我”“吾”“余”“朕”等在各个历史阶段其本身差异性的持续变化,深入揭示了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无论是对古汉语的研究来说,抑或是对现代汉语的研究而言,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藏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古汉语单数第一人称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单数和复数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走迷宫
单数和双数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