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学习环境与研究性学习模式整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8-02-26赵燕曹惠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英语写作

赵燕 曹惠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一项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基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实验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要设计好学习的任务形式、组织形式和基本步骤。教师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同时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课题开展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和指点,使之在自主研究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泛在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2-0066-03

一、引言

智能手机已经从信息的呈现工具变为使用者信息加工和建构的工具,无处不在的智能网络使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处进入各种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或参与互动。学习的各个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核心的是交互模式的改变:从一对多的单向的师生知识传递变为多对多的单向的人机信息传递,再到人与移动设备的交互,也就是从传统的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E-Learning),再到移动学习(M-Learning)以及当今出现的泛在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是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的方式。在这种新环境下,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互,将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学习评价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学习模式。

为顺应并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今天的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核心内容。而学习方式实质上是发展到某个阶段的社会对当时教育的要求的一种外在表现。具体讲来,就是教学生学会如何通过主动的发现和探索,收集、分析、归纳总结信息,从而真正利用这些信息为社会服务。这正是近些年来教育部提出和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研究自世纪之交在我国开展至今,大多集中于中小学基础阶段,该课题在大学的应用和研究仍需要在更大范围深入开展。笔者多年从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在该课程的改革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应用。

二、研究性学习和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发现学习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学习模式。

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支持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整体教育观,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会受到以往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同时学习可以分为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三个层次。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属于第三层次的学习,其学习内容侧重于解决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问题。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更接近于生活和社会,也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结合学习者的个人体验与直接感受,最终达到了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目的。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学习者的学习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有关外部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等基本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关键是要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运用,从而在相关领域有所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2.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泛在学习起源于泛在计算(或称普适计算)这一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泛在学习理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兴趣涵盖了如下几个方面:移动交互技术如何支持真实情境下的学习[1],如何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应用,如在博物馆、中小学教育和实验室[2]等。在语言教学应用方面,由于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不同,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在国内教育研究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研究也日趋增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泛在学习的维度、框架和发展趋势,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泛在学习模式构建,如,黄光芳等讨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教学模式[3],应用于英语学习的有学习模态和资源研究[4]、生成模型和系统结构研究[5]、外语教学模式探讨[6]。此外,一些研究者呼吁在今后的移动学习模式设计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建构面向学生个体的实时反馈机制”[7]。 但上述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探讨阶段,关于泛在学习的实证研究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研究性学习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泛在学习环境的优越性。“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正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为其探索拓宽了领域,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的,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①与其他的研究性学习相比,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得大量学习资料;②学生可以在轻松的非正式学习中通过互动实现共享学习过程、丰富自我认知等目标;③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且持续时间较长, 可以更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三、泛在学习环境下英语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英语写作是一种创作性的学习过程。谈到创造性,写作者的创造激情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其存在的根源入手,让学生具有写作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己去探索一些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找到自己的成就感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

为了充分利用泛在学习环境和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我们创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读写学习平台(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等),并将之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学习者可以参与编辑的动态资源,包括课程内资源和外延资源,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下真实有效的交互环境,从而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英语写作研究型学习模式。

1.泛在学习环境下英语写作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理论-实践模式、问题探讨模式和课题研究模式。其中课题研究模式又分思辨性和描述性两种。描述性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或自行设计的课题,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收集资料,获取相关的资料,用大量的事实来阐述和论证课题。因其难度较小,比较适用于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首次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时,我们采取了描述性课题研究。由学生选定一种自己家乡的民俗民风,或者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民俗,利用因特网广泛查阅和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利用暑假在家乡或其他地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后由学生个人或与其他所选课题相同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共同撰写出对所选定民俗的介绍性的说明文。最后由各班统一汇总,制作成网页,以备与国外大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之用。

2.学习任务和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分析等。通过对学生反馈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渴望按照自己选择的题目进行写作练习的占45%;希望与他人合作写作的占10%;在向学生介绍了研究性学习模式之后,欢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占74%。在上一学期学习了expository 段落写作之后,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exposition的特点和基本写作模式以及布局谋篇,所以学生以往的认知结构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来开展此项活动。

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由学生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向国外大学生介绍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某一中国民俗。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保证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和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所学将为其所用,这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此学习过程中,问题情景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态学习过程实现已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起新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学生根据所选择的民俗分类形成合作小组。学生将其查询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并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商讨、争论,以充分认识,以期获得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与传统的教师-全班学习模式相比,小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康情感。而学生的个人学习,帮助学生摒弃了一切靠老师、等老师的依赖性,充分发掘个人潜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1)激发兴趣,确定学生研究的范围

学生自由选择一种自己家乡或其它地域或较为普遍的中国民俗,选题相同的学生可以组成3至5人的小组,并建立小组讨论群(QQ群或微信群)。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并商议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2)广泛收集信息,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在小组群内留言交流,提出问题,从而得到小组成员的帮助。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在课题研究性学习中的动态,通过给予各小组及个人指导,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保证学生自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合作精神。各小组共同撰写文章提纲并提交,教师给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拓宽思路,通过更多途径获得有关知识。

(3)撰写成文,制作成相关网页

各小组完成有关民俗的介绍性说明文并提交给教师。尔后结合教师的建议,修改定稿,并将电子版的文章和图片制作成相关网页。

4.教师行为设计的步骤和具体方法

对教师行为可从下述几方面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在该单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和检测评价。

“利用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进行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们选择了与讲授课程内容(Expository Writing)相关的、适于用计算机网络表现(网页图片文字)的教学内容。即,由学生借助网络查找资料,撰写某一中国民俗的简介性说明文。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本单元教学内容进一步分解成:expository writing instruction, expository writing samples, group work on analysis of samples, group work on expository writing of Chinese customs等属于概念讲解、事实搜集的知识点。

在该项教学实验中,检测评价是教师在掌握学习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利用泛在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状况的测量和对其理解掌握程度的评定。通过定期的检测评价能及时纠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增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媒体信息选择进行一定的指导,并定期通过英语写作课堂上的当面交流、小组群内讨论等进行检测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科学创新的要求。

四、启示

泛在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的培养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笔者所教的学生表示,“这一学期所学到的比前两个学期学到的还多”,还有的学生评价道,“这种英语写作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写作热情…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于作为指导者的英语写作教师,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有很高的要求,既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学生已具备的写作能力及其兴趣所在,还要对其他学科和领域以及当今社会生活有所关注,此外,教师对泛在学习环境的熟悉程度和时间、精力的投入要求也较高。总之,教师应尽量做到博学并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时期新条件下的教学需要,还要善于对学生学习的条件、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与检测评价。

参考文献:

[1]Hwang, G. J., Kuo, F. R., Yin, P.Y. & Chuang, K. H. A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plan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s for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4).

[2]Hall, T. & Bannon, L.Designing ubiquitous computing to enhance childrens learning in museums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6(22).

[3]黃光芳,吴洪艳,金义富.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

[4]周文娟.基于云计算的英语泛在学习模态与学习资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30(4):73-78.

[5]付道明,吴玮.有效性外语泛在学习:生成模型、系统结构及其评价[J].外语电化教学, 2014(2):41-47.

[6]秦枫.泛在学习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再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 2015(5):57-62.

[7]马秀麟,毛荷,王翠霞.从MOOC到SPOC:两种在线学习模式成效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43-51.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英语写作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谈如何“步步为营”指导中学生英语写作
教师反馈对不同水平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差异性研究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