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图的特点与运用策略研究
2018-02-26张琳
张琳
【摘要】主题情境图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情
境图,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凸显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并揭示学习主题。基于这些特点,笔者运用创设情境、开展言语实践、进行拓展延伸并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主题情境图;特点;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境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情境图,不同于人教版单图、零散的配图方式,它是以主题化的形式精心安排并绘制的,既有情境呈现,又凸显学习主题,我们称为主题情境图。教学中,针对主题情境图的特点,探究其运用策略,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情境图的特点
(一)渗透传统文化
翻开“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幅幅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情境图呈现眼前。课本开篇是识字课《天地人》和《金木水火土》,巧妙地用一幅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铺底,国画中留白的技巧衬托出天地之广袤。《江南》以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水墨画为配图。除此之外,主题情境图中还采用了年画、窗花等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浓浓的中国风,使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凸显儿童情趣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主题情境图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生动的画面、丰富的题材,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如《青蛙写诗》的主题情境图,把小青蛙的动作和表情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活泼可爱,为学生所喜爱。此外,主题情境图立足鲜明的儿童立场,其题材来自学生生活,如艺术节、课堂学习、晨间集会等丰富的校园生活,如秋游、植树、游戏等快乐的课余生活,如看电视、大扫除等熟悉的家庭生活。
(三)揭示学习主题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主题情境图,画面和学习内容十分契合,揭示了学习主题。如拼音部分的情境图,将每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融入意境优美的画面中。入学教育的主题情境图,引领孩子走进学校生活,内容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 “我爱学语文”三个板块,三部分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揭示学习主题。
二、主題情境图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中,无论是识字内容还是拼音和课 文,都配了极富童趣的主题情境图,色彩鲜明、鲜活灵动。
如《a o e》《b p m f》《z c s》《zh ch sh r》《ao ou iu》《青蛙写诗》《乌鸦喝水》《小蜗牛》《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表现故事情节的主题情境图,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中。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主题情境图营造游戏的氛围,将学习内容置于游戏活动之中。如《影子》一课,可利用文本中的主题情境图,设计“踩影子”的活动,让学生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进入文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言语实践,发展语用能力
1.以图助识字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自主识字,正是凸显了这一教学理念。如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等生字,使识字活动完全自主化。
2.以图助阅读
主题情境图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先出示主题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引出课文描写的对象,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很快了解了课文主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的课文中还有很多主题情境图是多幅图,展现了故事发展的过程和情节,是厘清故事情节、梳理课文层次的扶手。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在排序中梳理层次,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
主题情境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画面中的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项链》一课,作者在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十分传神。但这里的“项链”容易与文中另一处娃娃的项链相混淆,是课文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情境图,理解两种项链的不同。学生在画面中捕捉到了重要信息,有效突破了学习难点。
3. 以图助表达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候,儿童的语言表达往往较为简单,缺乏完整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主题情境图中蕴含的丰富元素,帮助孩子建立句子的概念,促进完整表达。如《升国旗》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员参加升旗仪式的主题情境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由画面中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句子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说话“脚手架”,有助于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三)拓展延伸,发展思维能力
1. 渗透方法,观察得“道”
儿童观察事物只看一个“点”,而忽视事物的“面”和“体”。教师应指导儿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儿童先指向整体观察,对整体有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对局部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对整体获得确切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增强整体把握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利用主题情境图引导孩子学会按照一定规律,从各方面对画面进行观察。比如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观察,或者按相反的顺序观察。如拼音部分“i u ü”的主题情境图,画面篇幅大,足足占了两页,画面的信息量大,容易造成学生遗漏或忽视。这时,教师要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以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克服随意性,从而逐渐养成有序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2. 丰富形式,想象入格
想象,是最高级的思维活动之一。教师可以利用主题情境图,引导学生在课文画面空白处做文章,对与课文有关但画面中没有呈现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秋天》一课的主题情境图,对应课文内容描绘了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而“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是对课文内容和秋天画面的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你看到的秋天还是什么样的?启发学生由图展开想象,引起对秋天无限美好的遐想。
3. 引导联系,学会整合
儿童的思维受其自身发展的限制,接收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散乱的,缺乏整体关照。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突出了学习主题,整体性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的这个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形成整合意识。如《四季》一课,与课文相对应的四幅图体现了不同的季节特点,学生关注到的往往是某一幅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内在联系中感受季节的更替,从而领悟四季的含义,感受四季的美好。
(四)体验熏陶,培养审美情趣
主题情境图作为教材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传统文化、民间风俗、日月星辰、童话故事等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接受情感熏陶。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获得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享受和熏陶。例如识字课《日月水火》的象形图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历史和汉字的演变历程。《江南》的水墨画插图、《天地人》的国画插图、《口耳目》的年画插图,将中华古典文化的意境和韵味融入文本,教师可借助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感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综上所述,课文中的主题情境图不只是单纯地配合课文内容,还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文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主题情境图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挖掘其隐性资源,放大主题情境图的文本价值,让主题情境图成为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