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 层层深入
2018-02-26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郭 红
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之一。在小学阶段,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几何与图形以及将来的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结合实物由浅入深地感知长方体,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
一、初识长方体图形,培养探究兴趣
处于小学高段的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图形的正面、侧面均已有所印象,因此,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先观察,再通过实物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过程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观察、想象和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导入激趣。
呈现Flash动画短片“神奇的长方形”;课件出示系列图片,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请大家自由谈谈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如书本、火柴盒、包装盒、肥皂等物体,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为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2.探索新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真实地感受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的顶点、棱和面。
学习长方体特征首先是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把这部分的学习作为探索新知的第一步,可以激起学生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积极性,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学生准确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动手探究长方体特征,发展空间思维
知识来源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和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实践找出几何图形的特征,既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加深学生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学生在动手又动脑中自己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丰富认知,提高教学效率。
在上述环节,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的具体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从对长方体的表面认识逐步过渡到对物体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环节我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在小组内探讨长方体由几个面围成,组织学生交流面、棱、顶点的特征,自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完成如下习题:
1.长方体有___个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有___个棱。长方体的哪些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___个顶点。
2.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 题。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累积的数学经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新课内容,也能在探究、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三、想象长方体形状,深化概念认知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认识并自我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之后,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长方体,注意画出三个面,然后用虚线将看不见的几条棱表示出来,并将自己画出来的长方体图形与多媒体显示的图形进行对比,再次抽象长方体。
在课堂提升环节,我借助文字信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1.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2cm,宽为7cm,高为5cm,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将长方体的一部分棱显示出来,再完整想象出长方体的整体。经过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2.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为5cm,宽为5cm,高为4cm,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特征吗?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为5cm,宽为4cm,高为1cm,你又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特征吗?经过想象,学生可以发现前一个长方体是方方的,一组对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而后一个长方体则是扁扁的,像火柴盒一样。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借助给出的文字信息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想象,可以将静态的文字描述变得立体形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必要的空间概念基础。
综上所述,空间观念的抽象性较强,不可能在朝夕间形成。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复杂抽象的空间概念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建立表象,深刻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落到实处。
[1]郭允.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探微[J].数学教学通讯,2016,22:33-34.
[2]吴军城.谈在形与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