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推进“一课一研” 稳步提升学科质量

2018-02-26王诚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教研组教研教学质量

王诚远

(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学 河北廊坊 065000)

目前,各学校多为扁平化管理体系,把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各个年级。这种体制下的级部,管理权责明晰,目标任务具体,工作积极主动。他们会积极争取优秀师资力量的配置份额,会加强对日常教学行为的监控,会高度关注预期质量目标的达成。这一体制有提升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但单轮独行又有其弊端:级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是强化了行政管理,可能就弱化了学科建设;强化了近期目标,可能就弱化了长远规划;强化了教学管理,可能就弱化了课程研究;强化了教师使用,可能就弱化了专业培育。因而一所学校如果长期依赖行政化体制运行,学术地位式微,学科建设薄弱,其结果就是学校发展后续乏力。因而,现代初中发展需要学科的轮子,再也不能变成依赖行政运行的独轮车,需加上教研的双轮驱动,方能强力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来,“加强教研组建设、集体超周备课、通案引领”是“一课一研”提升课堂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

发展学科关键是发展教师,不是一个教师、几个教师,而是一个群体,教育活动有群体性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才实质性地决定着一个学科的整体水平,也最终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高度。因而我校把“一课一研”学科建设重点放在学科名师的培育上,提升教研组长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成立“名师工作室”,造就一批学科名师,进而提升教研领导力,带动学科建设,我校具体行动路径就是制定并落实“教研组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从组风、队伍、学科资料、教学研究、学科质量等方面制定目标,特别是在超周备课、集体教研方面下大力度、做足功夫。

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更深刻认识组风建设的价值:“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教师总是处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中的,教师“所处环境特别是教师组织环境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影响将会是无孔不人的”,我校通过中考学科奖、优秀备课组、学科建功示范岗等群体评价激励等方式促进学科团队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整体氛围,促进人人发展,使群体的文化特质对教师成长形成积极影响。

同时,建立教师挡案及充足适用的教学资料库、固化集体教研成果,给教学凝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长远资源平台,例如“教学课件库”、“效能作业与考试题库”、“教学设计库”、“教学通案库”等等。

在教学研究上,突出“精微变革”,重在以学科整体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开展“小课题研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方式;明确了教研组、备课组专业化研究是提升教研品质、形成教研组核心发展力,提升学科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集体超周备课、通案引领

为使教师能够集体创优,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常态中研究,我校专门设立各学科备课室,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进行集体“一课一研”超周备课,每课确立一名主备课人,从个案到研案,再到备课组长签字后在教学中实施的通案及统一课件,大家新老携手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共同研究,通案设计凝聚集体智慧,优化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测评”为主版块的不同学科特色分呈的教学流程。存档后的通案年级间循环使用,并根据学情在今后日常教学中更新、修正、完善、推广。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校各学科把一节节具体的课堂教学做为切入点进行反思,选择典型的教学片断,为研讨、反思提供素材,课后小教研还责成主备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其中有课堂设计与探索、有对特定问题的把握、有师生成功的对话、有经验和教训、进而对照通案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并将课例装订成册,全校交流。“一朵具体的花胜过一千种关于它的描述”。通过对每节常态课的反思,教师把新理念转变为具体的课堂通案,在课堂教学研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加班加点死打硬拼,这种粗放的“原始”方法,劳心劳力且效率低下。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构建学有效度、导有深度的思辨课堂,才是提升质量的生存发展之路。为此,我校要求教师将重心落在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习题课等课型创模、践模上,根据学科特点、规律,优化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流程,减去无效环节,建模但不定模。立足校情、师情、学情,在“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思想指导下,我校提出了课改十六字方针:优化流程、导学并重、突出主体、适时评价。聚焦常态课课改,创建“思维课堂”,这使得“一课一研”由理念探讨层面“落地”到实践层面,让问题解决有了抓手。

我校的思维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进行有一定负荷的思维劳动,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师的发问产生思维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形式,要求教师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例如《曹刿论战》一课设计的问题是:鲁庄公“鄙”吗?,课堂提问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探究化、探究渐进化”,从“接受型教学”向“质疑型教学”转变,进而建构起课堂的“思辨文化”,发展学生的生成、发散、批判、反思、合作及创新性思维。这样教学工作的聚焦点和增长点就放到了优化常态课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平均分呈持续上升趋势,课堂效益显著提升。

我校在常规听评课基础上,又以“同课异构”为载体,各学科开展了全员参与的课改研讨课教学比武活动,“同课异构”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课后研讨也使听课者既看到了执教者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了解了执教者内涵的设计理念,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了专业发展。

我们坚持课前、课中、课后“一课一研”,通过集体研课和课堂实践,学生学习生态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又给我们以持续探索的巨大动力。而团队作战每经历一次,教师队伍就有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长。“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繁华褪去,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是保持学校在较高水准之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猜你喜欢

教研组教研教学质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