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读”占鳌头
2018-02-26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初级中学秦永英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初级中学 秦永英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自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教育大辞典》中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技能。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有文科才需要阅读,实际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也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数学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以及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总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融入数学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数学文本,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还要“会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应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
下面是笔者利用“三读法”(略读—精度—熟读)让数学课“读”占鳌头的教学心得。
一、略读课文,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
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告诉我们: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略读能力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略读训练可以从提炼概要开始,练习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以思维导图为纲,纲举目张,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精读课文,用阅读技巧理解文本
数学的符号化、逻辑性、严密性、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的方式不能等同于文科的阅读,具有自己的特殊方法与技巧,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又有不同的阅读技巧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动手阅读法。
数学阅读,离不开画图、计算、推理,教材中很多推理、计算的过程是静态的、简略的,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动手画出几何图形,还要善于动手计算、演绎、推理文本中跳过的过程,必要时,还需要动手做注释、划记号,记笔记等,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数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渗透尺规作图的方法与原理,学生通过阅读、作图把静态的文字、图形变成动态的作图过程,教师在这里要强调作图数学语言的规范叙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质疑阅读法。
宋人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的过程中,要学会质疑寻答,只有提出质疑,才能真正迈进数学的大门,沿着“疑—问—思—答”一个个螺旋式过程不断向前迈进。明人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增强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谨性,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在阅读课本中解题步骤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质疑并注明每一步的理论依据;每个术语、符号,每个因果关系中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每一部分阅读内容充分理解的目的。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跨度大,省略步骤多的内容,还需要学生用纸笔的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让每一步的阅读都“读之有据”。
3.品读法。
数学中有些概念、定理的表述句子较短,语意简单明了;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又没有标点符号,为了弄清这些概念、定理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像语文朗诵一样作些短暂的停顿,分析句子的成分,对句子进行缩句,从而准确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与外延。
4.语言变换阅读法。
数学书中对每一概念、公理、定理的内容,都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语言来描述。数学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三种语言的转换。例如,在学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教师:请你分别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描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三、熟读要点,用理解与记忆掌握难点
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对于初中的学生,要想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有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数学的语言进行叙述。学生可以利用熟读、记忆课本中标准的叙述,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利用“三读法”使学生在略读—精读—熟读过程中,经历了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最终把书读薄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清教材脉络,抓住重点内容。在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掌握数学的阅读技巧,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被动读到主动读,从“要读”到“会读”再到“乐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