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探析
2018-02-26高佳
高 佳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是马克思新闻观体系下的一个分支,学术界的研究多停留在对文献的解读,诠释多停留在较具象的层次。龚刃韧通过解读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关于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两篇论文,认为新闻出版自由只有通过法治和良法之治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并分析了这两篇经典论著遭到冷落的历史原因。[1]李晓丽通过解读《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认为新闻媒体言论的自由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文明程度的因素之一。[2]余章宝、杨晓惠认为马克思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现实意义在于新闻出版自由是建构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3]在社会环境相近的情况下,对经典著作的文本诠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当社会发展环境差异大时,就难以担当指导或批判的角色。随着新闻传播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当今时代获取信息的手段,具有传播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为新闻出版自由带来了机遇。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涌现,标榜人权、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民众的舆论导向易受到媒体影响,新媒体网络生态环境需要净化。
本文立足于研究马克思提出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其思想进行诠释,追寻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产生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在思想解放运动后启蒙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新闻出版自由仍受到书报检查制度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为了新闻出版的自由,与书报检查制度斗争,期间写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关于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两篇较为著名的文章。从马克思所写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具有批判性。批判性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起源于他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评,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制度是“为政府所垄断的批评”。[4]书报检查制度限制了人民批评的权利,仅留下政府批评人民的权利。马克思从对书报检查官的任用标准的批判到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引申出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批判,提出反对愚昧专制统治、追求自由、实现人类解放。
其次,具有人民性。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概念,在他看来,“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确实按人们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公开的表达者”。[4]在书报检查制度下的报刊是政府统治的报刊,马克思却认为报刊应该是人民的报刊。广大人民的诉求和利益可以通过人民报刊体现出来,广大人民能够发出呼声,表达对政府和社会的看法。报刊应该贴近人民,报道人民身边的事件、人民迫切需求的时事政治,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创办人民的报刊正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最后,具有自由性。自由性是一项政治权利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每个公民都应该有通过合理渠道来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如公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表言论,无须担心政府的报复,可以检举、控告政府公职人员,可以对国家政策提出意见。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种自由应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进行,而不是捏造事实、发布虚假信息滥用公民的权利;应受到基本道德的约束,公民拥有行使这项权利的自由,也同时赋予了公民监督的义务。
虽然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提出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思想仍存在当代价值。首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人民性契合了我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其次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只有新闻出版自由,人民才能接触到最真实、客观、公正的社会内容。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下,使人民可以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面地获取知识,解放天性,拓宽见识。最后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新闻自由来监督政府和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实事求是的新闻报道带来的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舆论环境,将社会的不良现象揭露出来,让政治成长在阳光之下。
二、当代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面临的新媒体环境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元化、个性化著称的新媒体,正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从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再到自媒体平台、直播平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不断以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作为跨时代的新媒体,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即时性。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智能终端把看到的新闻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各样的渠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出去。2018年3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的媒体率先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的消息,不到2分钟,国际主流媒体争相转载并报道了这一消息,相关网站同时向网民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新媒体以其制作的简单性、传播的迅速性,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消息。第二,创造性。对于新媒体而言,人人都是编辑,人人都有发表舆论的条件。网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入不同的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直播等平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观点想法分享出去。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视频大鱼号平台,每天都有一些自媒体内容被创造出来,小到美食视频、手机试用,大到汽车评测、旅游游记。我们现在每天看的不再是日报、电视台为主的传统媒体制作的新闻,大量的自媒体内容以其制作的专业性、内容的丰富性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第三,互动性。新媒体让内容的阅读者不再单单是阅读者,而是从阅读者转变成了内容的制作者,网民在阅读内容的同时可以参与到内容的讨论中来。在新兴的网络直播中,以一位唱歌的网络主播为例,主播在唱歌的同时可以跟网友互动,根据网友的喜好决定演唱曲目,从而增强互动交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所涉及的内容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新媒体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第一,信息泛滥。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不计成本地自由发表意见,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各种各样不良的消息在网络上蔓延。很多微信公众号发布大量的“心灵鸡汤”,这些文章往往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但通过采用比较劲爆、吸人眼球的标题,促使人们点击阅读。穿插在文字内容中的广告往往可以给编写者带来利益,再加上大量的转发、群发,导致互联网上的信息泛滥。第二,真假难辨。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新闻“把关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了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受众已经无法分辨信息编写者的身份,或许人们看到的消息已经经过多次转发、分享或修改。同时,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既为传播真实的信息提供了条件,也为传播虚假信息提供了便利。第三,受众的思想易受舆论左右。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热点事件以其新奇性,在网络上易受到网民的集中关注,最后导致网络事件频发。一些网络事件的发生,背后往往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操纵。“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简单的一句话,通过网络公司的操纵反复刷屏,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其中,促使网民了解相关信息,达到宣传游戏的目的。此外,某些网络事件爆发后,常常会在网络上形成仇富、愤青等不良的网络舆论氛围。
三、如何正确利用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指导新媒体
马克思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在新媒体时代,这一思想对我国新闻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党性
坚持网络传播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新闻观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党媒姓党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媒体要坚定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不动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决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当今社会信息泛滥,媒体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要做到宣传党,让党和人民在一起,让党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只有在坚持党性的宣传之下,人民才不会受到社会信息泛滥的不良影响,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新闻出版工作中,我们应坚持人民性,我们的报刊是人民的报刊,应密切贴近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众多,覆盖社会各个阶层,整个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就需要新闻出版坚持人民性,吸收人民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三)监督性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新闻出版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起着对党和国家的监督作用。倘若新闻媒体失去了新闻出版自由、失去了新闻出版的公正性,成为一个只说政府好话的媒体,自始至终只报道正能量的事件,对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事件频频躲避,久而久之新闻出版也将失去它本来的监督作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新闻出版自由是促进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回顾马克思经典文本,探究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及我国新闻自由建设的努力方向。新闻传播要坚持以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为指导,坚持批判性、人民性、自由性,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观,让社会更加自由平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网络环境更加风清气正。
[1]龚刃韧.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经典理论之重温[J].法学,2010(07):3-20.
[2]李晓丽.试论新闻出版的自由——基于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4):107-110.
[3]余章宝,杨晓惠.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32-36+4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