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看当下传媒文化理性的复苏
2018-02-26马潇
马 潇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近年来,传媒市场刮起了一阵阵娱乐之风,明星天价出场费,网络综艺节目用超人气偶像、夸张的表演和过于暴露的服饰吸引受众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到底是传媒自身的问题,还是受众的趣味促使媒体为盈利不得不如此?近年来,诞生了诸多高收视率、高口碑的现象级综艺节目,但是,这种趋势能够保持多久?媒体人应当怎么做?笔者尝试寻求答案。
一、当下传媒市场乱象及原因
当下传媒市场上的很多综艺节目为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节目话语直白露骨,演员、嘉宾的服装暴露,常就莫须有的话题进行炒作……即使是偶尔的改版,也只是形式上的改动,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在笔者看来,这些乱象背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市场的追捧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搞笑性质的综艺节目俘获了大批受众的心。广告主看到有市场、有收视率、有流量,自然而然就会投放广告,满足了媒体单位的盈利需要。一档节目同时达到了让受众追捧和商业盈利这样“皆大欢喜”的效果,让传媒文化市场看似形成了一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局面。但长此以往,在这样的传媒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喧嚣和浮夸占据荧屏,思考和批判却乏善可陈,人们日益变得焦躁和空洞,甚至丧失思考能力。
(二)“把关”不力
近年来,不少综艺节目都经历了“先电视后网络,甚至最后关停”的过程。众所周知,电视的节目审查相对较严,而网络则相对宽松,因此不少综艺节目在卫视播出审查未果后转战网络平台。而网络审查的相对宽松又给综艺节目的低门槛发展提供了土壤,经常出现一档节目的梗受到欢迎后,另一档节目“穿个马甲”接着用的现象。甚至为了节目的吸睛效果,嘉宾之间调侃无下限,言辞露骨,还自诩是“敬业”“玩得起”的表现。网综的品质一度跌至冰点。
二、《朗读者》带动传媒文化理性的价值回归
《朗读者》是央视知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董卿身兼两职,既当主持人,又任制片人。每一期节目都有固定的主题,通过邀请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上台朗读经典作品选段来传递情感、交流思想、传承文化。该节目自播出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也成为文化类节目发展的风向标,带动着文化理性的价值回归。笔者认为,《朗读者》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节目形式趋向传媒文化理性
首先,从《朗读者》最鲜明的特点——朗读来看,本身就是一个趋向于文化理想的标志。主持人董卿在节目的宣传片中说:“朗读属于每一个人,它不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言传”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从舞台布置来看,两间演播室、一间访谈室和一间朗读厅,给观众一种温文尔雅、庄重大气的感觉。同时,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名人,这增加了节目的流量与用户黏性。
(二)节目内容推动传媒文化理性
当前是一个“渠道制胜、内容为王”的时代,观众更愿意为高品质、有深度的内容买单。《朗读者》的朗读片段大都是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能够引起观众与节目的共鸣,通过与文章作者有过相似感受或相似经历的人读出来,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当然,央视这个渠道无疑是该节目得到极大推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节目反响印证传媒文化理性
《朗读者》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几乎覆盖了各个年龄和各种职业。同时,节目还从荧屏走到线下,节目组在全国多个城市的街头、高校设立了朗读亭,引发了全民朗读热潮。其次,由于节目的风靡和较高的影响力,同时为了进一步将读者心中潜藏的阅读与朗读的热情延续下去,在第一季结束后董卿担任主编,出版了同名图书《朗读者》。上市仅一个月,“朗读者”系列的销量就突破60万册。
三、结语
我们在探讨传媒文化理性时,并不是要架起一个牢笼将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捆绑和禁锢起来,相反,我们正是为了实现传媒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让文化类综艺节目具备其应有的文化厚度而创造出这样一条必须遵循的理性准则。笔者认为,近年来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传媒文化理性的准则,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带动了传媒文化理性的复苏与发展,为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风向标。因此,我国传媒市场要获得健康发展,就必须平衡好传媒的公共信息传播权力、社会文化的教育和商业利润之间的关系。
[1]刘志红.《朗读者》——用创新精神与匠心精神打造文化类节目新标杆[J].新媒体研究,2017(6):100-101.
[2]王荣强,周毅.后娱乐时代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朗读者》人文情怀的回归[J].新闻研究导刊,2017,8(8):139.
[3]李明文.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大众传媒的理性反思[J].新闻界,2013(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