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宣传战探究

2018-02-26邓德花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旅顺清政府我军

邓德花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40)

总体战理论是德国军事战略家埃里希·鲁登道夫首先提出来的。鲁登道夫认为总体战不单单是军队的事情,而且是直接与参战国的每个人的生活与精神息息相关。因此他提出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只有精神团结才是决定民族生存战争结局的核心要素。为此,他建议在战时,政府“不仅要预防和阻止不满分子破坏民族团结,还要掌握其他能够利用的手段,比如新闻、广播、电影以及各种出版物等”。[1]也即在总体战中,政府要通过控制媒介手段,激发民族团结,保证战争的胜利。哈罗德·德怀特·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在其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中认为,宣传战线的战争也是总体战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总结了宣传战的四个目标:“一、煽动对敌人的仇恨。二、保持与盟国的友好关系。三、保持与中立国的友谊,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他们的合作。四、瓦解敌人的斗志。”[2]

据此分析,可以明确地发现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有意识地对华发动的宣传战攻势。早在开战之前,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就表示,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胜利的一半,同时着眼国际宣传,日本还聘请了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担当宣传战的顾问,并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而清政府在新闻报道上采取了对内欺骗、对外保守的态度,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连李鸿章都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专访时批评中国报纸:“编辑们不愿将真实情况告诉读者”,“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高贵的价值,失去了广泛传播的可能”。[3]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各报派出了空前的战时报道团队,全国66家报纸派出了129名随军记者。

日本的报纸在日本政府主动挑起战争之前,就开始敦促尽快向清政府宣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民新闻》的文章:“好的机会易失难得。现在是好的机会送到我方的口中、好机会在向我方招手。若对此还没有察觉的话,当权的政治家用什么去迎接这个好机会呢?所谓的好机会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和清国开战的好机会。换句话说,是膨胀的日本进行膨胀的活动的好机会。古语有‘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当权的政治家若将这个好机会等闲视之,则必将给国家招来不测之祸。”[4]福泽谕吉则在其主办的报纸《时事新闻》上发文称:“当今之日多谈无益。应片刻不要迟疑,断然与支那为敌,由我主动对其开战。”[4]

在报纸的鼓动下,日本全国上下,连贩夫走卒都摩拳擦掌,希望通过战争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发一笔战争财。“车夫们认为此次朝鲜战端一开,那个时候就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那个时候就可以奔赴战场,拼上性命去赚上一笔。因此个个摩拳擦掌,不再安心日常的工作,让雇主非常头疼。”[4]反观清政府方面,对通过报纸发动民众毫不热心,尽管公众有对信息的需求,但是清政府并未有意识地将民众的爱国之心导向对战争的支持。

在战争胶着时,日本的大报和小报也是各显其能,大报一如既往,坚持对华开战的正义性,以号召国民鼓舞士气为目的发表所谓“堂皇正论”。如《时事新闻》:“国民一心同体、战到最后一人……此次战争从根本上与自古以来的战争不同,日本全国应该一个人都不遗漏,全体国民团结在一起与支那为敌。”[4]9月1日的战况分析又称:“清国官兵上下皆狎妓,战端一开必然望风而逃。清国无男子,众人皆女流。因此日本必胜。”

而小报则延续其一贯的作风,捕风捉影,以市井之事为话题,炒作战争新闻。夸张者如《读卖新闻》在8月4日的版面上报道称:“日清两国正当开战之际,虽然支那为日本之敌,但我帝国雅量宽宏,视在本邦居留的支那人与别国一体同仁。然卑劣之支那人却使出种种阴险手段欲加害我国。昨日在横滨市有四名欲在饮用水水管中投毒的支那人被发觉,四名犯人均被押送有司。”10月5日又报称:“连苍蝇也是日本的强,信州(长野)唐蝇为本地蝇所灭,这是我军大胜的前兆。”

相较而言,《朝日新闻》由于派遣了号称当时最多的战地记者,因此对于战况的报道非常翔实,经常以“某某处战役,经过几小时激战,我军伤亡,敌方伤亡,我军大胜”为格式,发布战争新闻速报。但是在写到具体战况时,主要也是赞美日军英勇,对清兵则使用“狼狈”“溃走”“敌四散”等句式,称清军并无战意、敌疲弱等,突出日军的强大和清军的不堪一击。

与日本报界的“各显其能”不同,由于清政府对信息的封锁和报业的不发达,中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报纸报道。而且《点石斋画报》和《上海新闻画报》等将清政府战争失利的消息渲染成了胜利,不仅欺骗了国内的民众,还引起了国际新闻界的嘲讽。

1894年11月21日,日军侵占旅顺后在城内进行了屠城,有记载日军以杀人取乐,大批中国难民被侵略军推入水塘,遭到枪杀、刀刺,“水上漂满尸体,池水被鲜血染红。士兵们大叫大笑,仿佛要以复仇的狂欢吞没受难者的痛苦声音”。据统计,在这场浩劫中,中国百姓遇难人数多达6万人,旅顺城只有36人活了下来。[5]而当天日本的报纸没有一家对此有所报道,而且一反报道日本大胜,死伤人数少于中国的常态,对清军的死伤情况用“未详”作了模糊处理。《时事新闻》报称“我军死伤200余人,敌死伤未详”,11月24日《朝日新闻》来自随军记者的文章也称:“经过一日激战,我军占领旅顺全境,敌死伤未详,我军缴获大口径大炮等战利品极多。”同时用大字标出“大元帅陛下万岁 陆海军万岁 帝国万岁”的字样。

后日军虐杀中国平民的新闻被美国媒体爆出,早有准备的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等报纸发表了多篇有利于日本的文章,抹黑报道了旅顺大屠杀的美国记者克里曼,使得国际舆论逐渐向日本倾斜。1984年12月30日,《东京日日新闻》称美国嫉妒日本海军用极短的时间拿下了旅顺港,因此编造谣言,进一步称:“他们(被杀的平民)为了免于日本兵士的攻击,脱去军服外着平民装束。……若是他们来降,我们当然会按俘虏处理,不至夺其性命。而他们诡计多端妄图骗过我军队,或出逃或试图抵抗,为我军识破,令其横尸战场。这就是所谓的自作自受,丝毫不足怜悯。”[4]面对日本凌厉的宣传攻势,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回击。日军因此得以欺骗国内、国际舆论,颠倒黑白地将被杀无辜旅顺平民说成了平民装束的士兵,构建了中国军队“狡诈”的虚假形象。

纵观甲午中日战争的整个过程,清政府在中日宣传战中完败。对内不能通过报纸发动民众,集结民意支持战争;对外不能积极发声,宣传日本发动战争的不正义性,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导致在战争的政治动员上对内不能激发民族团结,对外不能打击敌人,团结盟友,争取中立国的支持。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宣传战中的失败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还因此在国际舆论界形成了“固陋中国”的形象,导致了列强对中国的长期蔑视。

[1]鲁登道夫(德).总体战[M].魏止戈,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34.

[2]哈罗德·D.拉斯韦尔(美).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1.

[3]万国报馆.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6.

[4]鈴木孝一.ニュースで追う明治日本発掘[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124-126,142,158.

[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4-46.

猜你喜欢

旅顺清政府我军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旅顺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旅顺分会地址奠定记碑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日俄旅顺要塞争夺战剖析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