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盲校语文课中低视生与盲生混合教学策略
2018-02-26陈净华
● 陈净华
魏嘉鸿(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自闭症学生)
《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盲生和低视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以及口语交际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盲生和低视生都应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将语文素养应用于实践当中。其中,还对低视力学生提出了掌握一定数量汉字的要求。而将全盲生和低视力学生混合在一个班级进行教学,要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低视生与盲生混合教学的利弊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中低视生与盲生混合教学有两点好处。一是利用低视生的视力补偿盲生的视觉损失。如在教学《火车的故事》一课时,对于没有坐过火车的全盲学生来说,他们无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只能通过听别人介绍来了解火车的进化历程。而若这时班级里有低视力学生,他们看了图片、视频后,就可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把他们所看到的详细地描述给全盲学生听。甚至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全盲学生可以摸到火车的大概样子,再加上低视生的从旁讲解,全盲学生就可以在低视力学生的帮助下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是盲生的摸读可充分促进低视生学习汉字。低视生由于视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学习汉字的数量和速度远不能和普通孩子相比。但是在盲校教学中采用的教材与普校教材接近,因此低视力学生学习汉字的数量与普通学生差不多。这就对低视力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比普通学校的孩子们更加努力,才能学好汉字。
低视力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识字、认字较容易出错,这时与全盲生在一起学习便有一个好处:同样读一篇课文,全盲学生可以通过摸读帮助低视力学生纠正读音,使他们重新认识原本认不清楚的汉字。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低视生与盲生混合教学也存在一些困难。低视生与盲生混合在一个课堂中,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既要教低视生汉字,又要教盲生盲文,教学过程中又得保证低视生与盲生的阅读、口语交际的学习。这就对盲校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事实上,在盲校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分为盲生和低视生,学生还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甚至还有多重障碍。要将课堂分为那么多的层次进行教学,教师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在混合教学的班级中,低视生学习汉字的程度不尽如人意,而盲生的语文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低视生与盲生混合教学策略
(一)精心备课,做好分类教学的准备
在盲生与低视生混合的班级中,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地设计教案,课堂中就很容易出现冷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兼顾到盲生与低视生的分类教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事可做。
以二年级上册第五课《一株紫丁香》为例,在第一课时中,盲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读通课文、读准字词,整体感知诗歌;而低视生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株、踮、院、除、疲、倦、牵、困”,会写“休、伸、甜、歌、院、除、息、您、牵、困”十个生字;读通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显然,低视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比盲生重,教师在对低视生进行生字教学时需要花费15~20分钟的时间。那么这个过程中如何安置盲生,让他们能够学到知识,又能遵守纪律?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将低视生和盲生分为两组,先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正音之后各自分组,低视生学习汉字,盲生抄写诗歌(以二年级的摸写水平来说需要2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结束后,盲生对课文的熟知度会比低视生来得高,再让盲生与低视生混合坐到一起,互读课文,检验是否能将课文读通顺,后续就能统一到一起来上课了。
(二)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视觉补偿
以《黄山奇石》为例,课文里描述了多种姿态的石头,并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句。对低视生来说,只需要有图片或者视频的视觉冲击便可以让他们很快地感受到句子的美。但对于盲生来说,这无异于各种漫无边际的想象。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视频让低视生先感受黄山上的各种怪石的样子,看过后说给盲生听。当低视生和盲生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利用橡皮泥捏出各种怪石的样子。在这样的合作活动过后,让学生再来读课文,句子里描写的怪石的奇和美盲生就较容易体会到了。
(三)一带一帮,互助互进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一带一帮的方式,即一名低视生与一名盲生结对合作。在读书时,低视生遇到不懂的汉字,盲生可以很快地通过摸读告诉低视生字的读音;理解课文时,盲生遇到不懂的词语,低视生可以通过字面解义或者查字典的方式,告诉盲生词义……在这样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中,盲生和低视生都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随着低视力学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对于如何把控混合教学的课堂结构与教学秩序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只有踏踏实实地设计好每一堂课,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本文系2016年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 “语文课堂中低视生与盲生的混合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QJYKT20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