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中听障儿童“回流”现象思考

2018-02-26赵泓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随班手语融合

● 赵泓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在近年来的随班就读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回流”现象越来越多。笔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探讨了缓解“回流”现象的理论基础,进而对缓解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回流”现象、提升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提出了一些策略思考。

一、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回流”现象的原因分析:缺乏足够支持

所谓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回流”现象,即一部分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在升入一定年级(一般是四、五年级)后,因种种原因难以在普校继续学业,而不得不回到聋校或语训机构。调查发现,当前“回流”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出现,亟待开展相关研究并着力改善。

相关研究显示,“回流”的听障儿童绝大部分是因为在普校没有达到学业标准的要求、沟通不畅而转入特殊教育学校[1]。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听障儿童缺乏足够的支持,不能在与普通儿童相似或接近的条件下参与学习。

一是专业技术或设备支持尚较欠缺。在我国,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多为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了人工耳蜗移植。这类孩子能否顺畅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能否听得清;能否听得懂、说得出。

听得清涉及设备问题,即助听器的听力补偿要到位,如果助听器选配、调节不好,补偿效果不理想,就会影响到儿童的听力补偿效果和信息的接收[2],学生就会听不清教师和同学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带来理解的困难和学习的困难。

听得懂涉及聋儿康复教学问题,指向的是教师如何教听障儿童学习语言,使其能听懂并且能通过多种方式自如表达。听障儿童能听清后,要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还需要教师采取种种方法,使正确的语音构音与对应的意义合理对接,形成丰富而正确的语言储备,并在与人互动沟通中真正“听得懂”“学进去”。

二是社会支持系统有待完善。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康复机构、民政、残联、普通学校、特教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的通力合作。目前来看,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未建立起来。听障儿童从康复机构出来直接进入普校,这两个单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不同的,缺乏过渡和适应的阶段[3]。普校由于在听障教育专业设施技术上的不足,无法满足听障儿童听觉言语方面的特殊需要[4],导致了不少问题:一些普校教师对听障儿童参与融合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特殊学生应由特教教师负责教育,他们往往也缺乏特殊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有的教师则对听障儿童另眼相看,时时处处特殊化对待听障儿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5];听障儿童由于语言和交流障碍,也存在着同伴关系不良、乏人交流等情况[6]。

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从质量上看,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教室里很少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他们难以在普通教室内取得成功[7]。这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很多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又“回流”到了特教学校或机构。

二、缓解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回流”问题的理论思考:基于社会建构主义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知识的传授蕴含着特定阶层或群体的价值观和利益。掌握话语霸权的健听人群从最初确定何为“社会问题”时就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强势群体[8]。相对于聋人,听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是强势群体。听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聋是不好的、不正常的,因此聋人要通过技术手段弥补或改善听力状况,以便能听,进而能说,从而与周围的听人交流,更好地适应听人社会。显然,经由这种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社会对聋人的认识偏差是导致“回流”现象的根源。

自从我国开展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以来,普通学校使用的都是口语教育,每一个听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都需要先佩戴助听器或接受人工耳蜗移植,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相应的语言和听能训练。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经过训练的听障儿童都能完全使用口语沟通;即使是依赖口语沟通的听障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听人群体中找到归属感[9]。普通学校的教师不会手语,目前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也不提倡听障儿童使用手语。在听力障碍不能消除,而又没有学习手语的条件下,较之健听儿童,听障儿童接受的知识极为匮乏。

而比接受知识相对匮乏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身份角色认同的混乱。台湾研究者认为,仅将听障生听觉能力的缺损列入考量范围,而未顾及文化上(包括家庭因素)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则可能使得融合的成效大打折扣[10]。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听障儿童被要求使用口语与周围的教师、同学交流,但由于听力损失,大多数听障儿童的口语不能完全与健听儿童一样,不能与健听人非常顺畅地沟通;与此同时,听障儿童不会手语,也难以融入聋人群体中。这就使得听障儿童对两个群体而言都是边缘人,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中会面临混乱[11]。因此,一些研究者对听障儿童接受融合教育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认为“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政策)对于听障者能否顺利地发展认同来看,也许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12]。但是,听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接受融合教育是聋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权这一理念,开展融合教育能发展特殊儿童的社会沟通能力,让普通儿童了解个体差异等,这是对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都非常有益的。

三、缓解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回流”现象的策略思考:聚焦普通学校变革

实际上,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回流”现象恰恰说明了现阶段听力障碍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因为在普通学校听障儿童得不到适切的教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便自然会转向相对更合适的聋校接受教育。要缓解“回流”,首先需要普通学校做出变革。

(一)创设更包容、更开放的环境

教育环境要更加包容。普通学校的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害怕、担忧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或认为特教学校才是最适合残疾儿童的教育形式等错误想法[13],要充分认识到特殊儿童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他们进行教育也是作为教师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学校要引导全校教师和普通学生正确认识残疾,正确对待特殊学生,创设更加包容、开放的教育环境,尊重特殊学生的发展现状、能力特长、发展愿景等,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

人文环境要更加开放。普校教师还要努力拓宽听障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眼界,帮助他们与优秀的聋人相识相处,以其为榜样,并创造更加人文化的环境,邀请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走进校园与听障儿童多接触,让优秀的同龄人与他们多交流,拓宽他们接触的人群范围,让他们在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提供有效的支持保障

教师常常将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的座位调到前排离讲台很近,以便他们能听清楚教师的声音,看清教师的口形。但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还需要普通学校为听障学生提供手语翻译、笔记记录、FM调频系统等个别化学习资源,提升教师教育特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14],以满足听障儿童的不同需求。

听障儿童在教育中需要的支持保障体现在很多方面。在物理环境方面,教师需要注意噪音问题、使用调频系统等。在教学策略方面,可以用多元的沟通方式,如口语、手语、肢体动作、表情;用一些同伴互动学习的技巧,引导同伴学习;讲话的速度适当、句子完整简洁;教材选择要注重视觉线索;多鼓励听障儿童发言,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等等。

(三)提高教师的手语水平

除了创设更好环境、提供更多支持外,作为具体的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还应通过加强职后培训等方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手语技能,并将日常手语适当融入课程和教学中,让听力补偿效果不佳的听障儿童也能在融合的环境中无障碍地学习和成长。

有研究发现,普校教师的手语技能除了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还可以增进普通学生对手语的兴趣,进而提升对听障者(含听障学生与听障教师)的接纳态度[15]。因此,提升普校师生的手语能力,有助于协助听障儿童适应学习及生活,提升其学习质量。

如何在融合教育和提升教育质量的背景下,为听障儿童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是关系到所有听障儿童能否充分、平等地发展的重要问题。普通学校应正确看待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重要意义,为听障儿童提供足够支持,提高听障儿童融合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3][6]梁旭.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4][5]缪一鸿.回流:聋儿康复教育必须面对的难题[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3).

[7]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8][9]张淑品.就读普通学校听障学生的自我认同[J].特殊教育季刊,2011(3):62—69.

[10]李明洋.厘清几个实施融合于听障教育的迷思[J].教师之友,2006(5).

[11]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289—306.

[12]张稚鑫.徘徊在“听”与“聋”之间:回归主流教育中听障大学生的身分认同[D].台北:台北大学,2004.

[13]张悦歆.普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教育学报,2016(6).

[14]周怡君.个别化原则与台湾融合教育:听障青年的融合教育经验分析[J].社会分析,2015(2):47—86.

[15]邢敏华.手语学习与融合教学对国小普通班学生词汇理解、认知能力、学习兴趣对听障者之接纳态度研究[J].台湾特殊教育学会年刊,2011:197—233.

猜你喜欢

随班手语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融合》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