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课“三步三课型”大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2018-02-26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导学课堂教学

邵 钰 芹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山东 威海 264200)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利用学生脑子里上进的火花去推动他大脑机器的运转,是一种节约能源的好办法。”[1]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求教师培育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主动参与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纵观目前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四缺”的问题:一是“缺人”,大部分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主体严重缺失,教学中不见“人”;二是“缺氧”,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只处于简单的认知状态,课堂教学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情景十分沉闷;三是“缺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忽视学、重预设、轻生成,使课堂教学缺乏激情与灵性;四是“缺阳”,师生之间缺少“阳光下的对话”,缺少对彼此生命价值的认同和尊重,课堂成了简单的知识交易场所。这些教学上的缺失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发现,没有平等交流,更没有反思与批判,使得学生思维退化、价值观念淡化、道德品质下滑。

一、小学品德课“三步三课型”大循环教学模式的优势

品德课教学应该是通过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沟通与理解、启发与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活动。“三步三课型”大循环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小学品德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

1.注重实践,明确学生主体

“三步三课型”大循环教学模式以实践促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2.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其心理特征的教学示例或活动,让学生能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将课堂所学融入生活,实现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小组学习是“三步三课型”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灵魂。品德课的教学目的重在树立学生的良好品质,一个人的内在素养需要在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升。小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促进优秀品德的形成;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带动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

4.个性辅导,增进师生交流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着重关注课堂表现活跃的学生,对于其他表现不够活跃的学生关注度不高。因此,在“三步三课型”大循环教学模式中设置了课堂表现跟踪调查环节,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学前个别辅导。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信心。

二、小学品德课“三步三课型”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结构

品德课“三步三课型”大循环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三个课时:

1.课时一:全班导学课

全班导学课主要是指教师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教师运用导学案,把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时二:小组议学课

小组议学课安排在全班导学课之后,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在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之后,安排小组议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课堂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在小组的共同思考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加深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3.课时三:实践延学课

实践延学课安排在课时一、课时二之后,作为对前两个课时主题内容进行实践延学的汇报展示。这样延迟两课时安排实践延学课,形成两个主题内容交错进行,能够延长此主题内容的学习时间,给学生一个由课堂知识收获与生活实际体验接轨、融合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实践中验证、巩固课堂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延长和调整课时时间。

三、小学品德课“三步三课型”大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全班导学课——激发探究热情,让学生学会有序学习

全班导学是对整个班级的学习进行整体引领,从备课到上课,最大程度地考虑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何让学生学会有序学习、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1)精研教材,备好“导学案”,分层授课。备好“导学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导”的蓝本,也是学生“学”的依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备学生”上,了解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家乡物产多又多”一课时,可将学生按照A、B和C三个层次,分层设计教学目标:A级知识目标是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B级目标是分析家乡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发展优势;C级目标是在分析家乡景观、资源优缺点的基础上为家乡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撰写《家乡特色发展报告》。在三层目标确定后,教师再根据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教学环节。“导学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路径,延伸了教师教学的功能。“导学案”的应用实现了教师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

(2)“一人一课多轮”教研活动,上好“导学课”。上好导学课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是为建立学习科研这座摩天大厦打好地基。所有成功的观摩课、优质课都是经过数次的修改、试讲后才成型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试讲,课堂设计只能一次性成型,因此很多讲完课后的反思、灵感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法再次实验。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导学课”,达到精备、少讲、高效的课堂教学目的,在教学实验中可以开展“一人一课多轮”教研活动。如四年级上册“我爱我的祖国”这一单元,共有四课内容,在教学时可由四位教师一人精备一课,轮流在各班级授课。一人授课时,其余三位教师听课并记录课堂情况,课后再共同研讨、修改,准备下一次课。虽然教师的课时数量有所增加,但备课节数却减少了3/4,所以实则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由多而粗的备课向少而精的备课转变。这种授课方式能够集团队的智慧于一体,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化,使授课教师业务水平得到巨大提高。

2.小组议学课——设置个别化任务套餐,优化合作学习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2]所谓“活”就是指把学生的情绪激活,让学生精神振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议学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小组交流、质疑解难、整理发布、教师精讲点拨等环节,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

(1)小组合理分工,让学生有序地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合理分工。只有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合作任务,才能够让小组合作达到理想的效果,取得实效。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记录表,将需要分工合作的任务一一列举,并协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保证每人都有研究任务,都知道怎样组织团队进行合作学习。明确任务后,学生才会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另外,教师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小组学习时间,避免因时间过长而影响其他教学环节,或时间过短让学生难以充分思考。教师要在小组学习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控好小组学习的时间。

(2)学前个别辅导,让学生自信地投入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意识,往往整堂课都一言不发,怯于参与、懒于参与。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他们对研究课题没有兴趣;二是他们课前预习不充分。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进行课前分层辅导。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学习资料,但课上交流时却沉默寡言,搜集的资料如同“摆设”。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前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并帮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提炼、归纳最有用的部分,再变为自己的语言讲给其他同学听。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前准备越充分,上课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也就会越来越强,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课堂表现跟踪调查,让学生全部参与学习。以德育为主的品德课堂教学,其首要条件就是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全部参与教育活动。但实际授课中总是会有照顾不到的学生,难免会有所偏颇,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表现跟踪调查表”,进行最原始也最准确的数据统计。在每节课下课前,教师留出5 min时间进行课堂表现调查统计:发言的有多少人;举手但没有得到机会发言的有多少人;没有发言的有多少人。通过调查,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找到教学盲点;对于没有发言的学生多给予关注,找明原因,是教师没关注到,还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问题设置太难。如此调查下来,教师能够极具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真正做到面向每个个体,课堂参与率百分之百。

3.实践延学课——品德课堂“落户”于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课教学只有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才会真正发挥它的效用,把课上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内化为生活中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在上完导学课、议学课之后,可以安排实践延学课,达到实践和延伸的目的。实践就是将学生在课内获取的知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得到充分吸收、消化,达到言行一致的教育效果。延伸包括知识的延伸和能力的延伸,知识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进一步向更深层的知识领域学习、探究;能力的延伸是在导学课上教会学生有序地学习、议学课上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这两个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实践作业分难度设计。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课上汇报,展示交流。每个单元的实践作业都分高、中、低三个难度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使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并逐渐使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接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达到100%教育。

(2)课堂教学与学校活动结合。以学校德育活动为载体,增强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将品德课教学与学校的感恩教育相融合,通过品德课堂教学与特色实践活动的整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单元内容时,可与学校举办的“一日护蛋,亲情体验”活动相结合,达到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品德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品德课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教育才会不留“真空”。

“三步三课型”大循环教学模式提高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教师把目光放在每一位学生身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品德课导学课堂教学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