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的学术文化滋养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018-02-26章琳
章 琳
以优秀的学术文化滋养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章 琳
人才培养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体现。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养分。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现代大学治理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学术文化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认为以优秀的学术文化滋养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应该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来涵养研究生的学术品格;建立和运行学术伦理规制可以正确引导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坚持学术传承创新以坚定研究生的学术自信。
双一流;学术文化;学术成长;研究生教育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高校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要以一流的理念、科学的思维、有效的方略来审视和发展学术文化,以一流的学术文化引领和滋养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质创新人才。
一、 学术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育人功能
1. 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学术文化,是指大学学术人在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追求、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1]。学术文化彰显相应学科的学术立场、态度、人格、信念以及学术水准,既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有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被社会人所认可与尊重,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广泛的普适性和极强的渗透性。学术文化在不同学科领域中体现明显的学科性,但学术文化的核心都在于对知识的追求和真理的崇尚。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先生的这一句话道出了大学的主业。现代大学的前身是学术性行会组织,学术性与大学相伴而生。德国著名哲学教授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到,“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2]。大学一旦脱离高深学问,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人才培养就失去本源和活力,大学失去本色和意义。学术性伴随着大学数百年的磨砺,已成为大学的根本属性与核心价值,学术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2. 学术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文化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3]文化的特殊作用和独特功能就是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从而塑造个人、引导社会。大学通过文化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人格健全和完善的人,并实现大学生自身不断发展超越的过程[4]。大学学术文化较其他文化的不同在于它的学术性,在育人目的、对象、方法以及育人成效上都显示学科学术研究的特殊意义和社会价值,这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也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学术文化气息更是浓厚于一般大学、一般学科。
笔者就所在单位进行调研,在2194名接受问卷调查的研究生中,认为对研究生思想成长起主要作用的是密切关系人(如导师、室友)和文化环境,两项之和达98%。与导师、室友等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学术问题,占97%。也就是说,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跟随导师或课题组进行学术准备和学术训练,或与同学交流学术问题,为学术成果产生和学位论文撰写进行科研实践,这情况符合当前国内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研究生初涉学术研究,还未形成相对明确的研究领域、研究风格以及学术价值观念,导师的学术启蒙、指导示范和良好学术文化的熏陶至关重要。
二、 学术文化与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内在关系
研究生学术成长主要体现在学术思想不断成熟、学术行为日渐规范、学术能力逐渐增强、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术品格日趋高尚上。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过程,本质上就是学术研究不断成熟的过程,是研究生从一个科研实习者向学术独立人转变的必经阶段。
1. 优秀学术文化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养分
优秀学术文化是指大学学术文化中主流、积极的部分,它是大学经过选择、整理、吸收、升华并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养分。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起始于心理上的学术感受和行为上的学术训练,一方面来自于导师的指导,另一方面则多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听从、推崇和跟随,受传统学术文化影响。研究生是大学文化的汲取者,是大学学术文化重要的生产与服务对象。研究生在优秀的学术文化环境中,可以自由呼吸、畅想学术、学习典范、领悟科学。经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研究生学术思想得到启迪,学术追求得到指引,学术行为得到规范。可以说,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就像培育科学苗子一样,只有给予充足的养分、合理的培育、必要的时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切不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研究生群体呈现学术思想功利、科研诚信缺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创新的品质。在J省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原因调查中,认为主要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评价体系不合理、导师约束不足等外因的占到83.6%,而认为是道德自律不足等内因造成的仅占16.4%[5]。把学术失范归结为外部因素的主要影响,可见研究生在学术上普遍缺乏自觉和自律,缺乏严格的自我要求和约束。但不可否认,外部环境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良好学术氛围营造和文化环境建设,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极其重要和迫切。
2. 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能创造学术文化新的实践价值
研究生是科技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创造者,一代又一代研究生的成长,为国家科技创新增添了后备力量,也为大学学术文化增添了活力,创造了价值。
一是研究生学术成长推进了科技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竞争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6],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砝码。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学术生态,从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就可以看出。从研究生数据来看,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无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镇或重地,没有无研究生教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数据表明,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研究生的科研贡献率都在60%以上,而且研究生还将源源不断地产出学术成果、创造学术价值。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关系高端人才输出和供给侧改革,关系国家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是实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二是研究生学术成长推进了文化发展。习总书记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教育托起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赋予了研究生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务。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7]。研究生作为时代新人、学术新人,既是优秀传统学术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也是新时代优秀学术文化的实践者、创造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端人才培养,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秀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一代代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不仅体现了学术文化的育人作用,也推动了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 三个着力点打造优秀学术文化,浸润滋养研究生的学术成长
现代大学治理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学术文化方面,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更加注重话语体系建设、学术伦理规制和学术传承创新,更加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打造优秀的学术文化,能浸润研究生特别是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成长。
1. 学术话语体系:以科学的学术语境涵养研究生学术品格
恩格斯说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学术话语不仅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知识,还代表相应学科或本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地位和声望,随着学科规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首先是深厚的话语积淀。这里的话语,不是简单的语言,是指学术群体例行相应角色的行为、价值观、思维、信仰、说话、阅读和写作的方式[8]。学术话语源自于长期的学科文化建设、学术精神追求和学术语言积淀,体现学术人的认识认同、坚持坚守、创新创造。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现代大学学术事业的中心任务,它在广泛吸收学科文明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特色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声音”和“学术见解”。如教育学科,从以陶行知、邰爽秋为代表的“生活教育论”“民生教育论”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素质教育论”“生命实践教育论”等,教育理论得到发展,为其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9]。又如经济学界提出,中国经济学要植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肥沃土壤,总结提炼中国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10]。其次是科学的话语表达。在高校,可以说学术话语无处不在,任何一种声音都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学术话语的表达应建立在客观认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朴实、严谨、科学的表达,避免“话语霸权”“学术一言堂”。研究生在学术话语语境中,感受学术群体对现实的理解,学术权力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学术语言的标准性和说服力,以及学术精神和文化力量等,从而加以辨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和认识,进而打造自己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错误的、偏执的话语表达影响研究生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价值判断和学术发展,不利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笔者单位的老牌学科“汉语言文学”就具有深厚的积淀,“磨穿铁砚经纶著,墨妙谁人蕴笔精”赫然书写在文学院网页的右上方,他们以这种无声、时尚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传递学术主张和学术思想,既广泛传播又接地气,影响和砥砺着一代代学术人。
2. 学术伦理规制:以严谨的学术规范引导研究生学术行为
学术伦理是指学术人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交流、传播以及评价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内在价值关系要求[11]。因此,规范引导研究生学术行为,首先是伦理规制的建立。学术伦理规制,是大学通过学术伦理内在的伦理价值规范及其外在的制度约束,使学术活动得到矫正或保持良好状态的一种学术管理活动[12]。进入21世纪,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而与快速扩张相适应的学术规范、道德标准却未能及时跟上,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出现。建立科学的学术伦理规制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术人、学术活动与学术制度之间的桥梁和润滑剂。笔者单位之所以能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学校”称号,与学校一以贯之重视学术伦理及文化建设有关。学校在2006年就专门订立了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条例,研究生群体自发组织“学术诚信倡议书”和“诚信誓词”等,这些都是规制的具体表现。学术伦理规制建设,要注意避免僵化的管理,因为“科学探索需要瞬间的灵感、自由的尝试、不确定的选择,需要大胆的假设、不断试错和小心求证。僵化的管理是自然科学的大敌”[13]。其次是伦理规制的运行。伦理规制的运行相当于通过道德和规范来解决制度、技术、法律范围内无法解决或未涉及的问题,给予学术人自由的学术空间,但又需要接受相应的约束,形成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态。一项涉及4个城市14所高校1900多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分别有39%、23%的调查对象对学术不端行为表示“值得同情”“可以原谅”;而周围不端行为发生率低的,对学术不端行为表示同情和原谅的就越低[14]。这说明,对学术不端越宽容则学术不端越严重,因而学术伦理规制的建立和运行十分重要和必要。各学科在本学科领域内、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建立和运行学术伦理规制,能给后学术人以规则提醒、准则暗示,能够引导广大研究生学习、遵守、践行,守正笃行,久久为功,使之内化为自律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
3. 学术传承创新:以深厚的学术内涵坚定研究生学术自信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只有“根绝一切犹豫”,以献身的精神,靠艰苦的劳动,才能开启科学的大门[15]。“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传承。2014年后日本科学家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涉及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三大学科,学者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以及在维系学术传承方面的坚持[16]。提及中国的“两弹一星”,人们都肃然起敬,它不仅代表科技水平,更是科学精神的象征和传承。学术传承创新,体现在具体科研活动和文化氛围营造中,笔者单位已坚守十七届的“研究生科技节”、六届的“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主题教育和三届(六年)的“我心中的好导师”征文活动(汇编给新导师交流学习),目的都是通过精心打造优质学术文化和师生文化,引领研究生学术成长。“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问,更要传承学术精神;不仅要坚持学术创新,更要重视学术文化对研究生的滋养。
学术自觉与自信是学术界共同的科学命题。学术文化激发学术自觉,学术自觉推动学术自信,这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学术自觉强调学术人格的中立和独立,深刻反映在问题自觉、话语自觉和行为自觉上。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绝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学术研究要培养自觉的问题意识、规则意识和克难精神,这是当前研究生较为薄弱的,如引用注释、知识产权保护等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大学要引导研究生了解“板凳”精神,学习“屠呦呦”式的从容淡定与一丝不苟,还有坚定的信念,因为每一项重要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轻轻松松的事,需要长期的坚守、不懈的努力和足够的自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学术文化历久弥新,一流的学术文化造就一流的研究生。厚植当代研究生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自信,是高校的责任,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1] 李泳波. 当前我国大学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 2011(6): 61-64.
[2] 吕立志, 崇尚学术: 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 :14-18.
[3] 王志光. 浅议“文化自觉”的表现[EB/OL]. http://www. qstheory.cn/tbzt/sqjlz/zgtsshzywh/qshqwg/201012/t20101228_60692.htm.
[4] 任世强.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N]. 光明日报, 2013-12-01(7).
[5] 余琼, 陈蛟, 冯亮.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失范治理[J]. 学理论, 2015(9): 152-155.
[6] 刘延东. 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3): 1-6.
[7]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 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8] 董艳. 学术话语: 社会学术文化观念和社会建构论阐释[J]. 国外社会科学. 2012(4): 135-139.
[9] 周洪宇. 加快构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1-10.
[10] 陈金龙. 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主的中国成长[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1-05(8).
[11] 龙红霞, 逻连云.学术权力与学术伦理规制宣言之探究[J].教育评论, 2014(12): 6-9.
[12] 罗志敏. 大学学术伦理规制: 内涵、特性及实施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6): 50-55.
[13]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科技创新新思想解读[N].中国青年报, 2017-08-21(2).
[14] 赵延东.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8(5): 45-51.
[15] 宁德鹏. 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品格及其现实启示[J]. 教育探索, 2013(2): 3-5.
[16] 李建波. 学术传承的重要性——日本多次获取诺奖的启示[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11-28(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三维研究”(编号:17JDSZ1005)
10.16750/j.adge.2018.08.011
章琳,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副研究员,福州350117。
(责任编辑 赵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