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OFTC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8-02-26郭时印朱育锋李尚群
郭时印 朱育锋 李尚群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OFTC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郭时印 朱育锋 李尚群
认为一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目标定位不准、各方职责不够明晰、实践环节弱化和双导师制虚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建立以职业需求(Occupational- Demand)为导向,以五方协同(Five-party- coordination)为依托,以三段融合(Three-section- fusion)为关键,以跨域培养(Cross-domain- training)为途径的OFTC培养模式,说明了实施此培养模式获得的经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OFTC培养模式
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已初步构建了包括文、理、工、农、医以及军事等学科在内的、门类齐全的授权体系,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1]。截至2018年4月,我国现有专业学位类别达47种。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已达56.9%[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加快完善专业学位体系,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3]。如何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一个培养单位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根据2017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从2014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总体满意度已经连续4年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4]。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各方职责不够明晰,实践环节弱化和双导师制虚化等。
1. 目标定位不准
专业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职业性、实践性是其鲜明的本质特征。但在实际培养中,有的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太大区别,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培养中缺乏实质性参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5]“换汤不换药”[6]等问题。有的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选聘和考核标准定位不准,按照学术型导师的标准进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重“专”轻“博”,重“讲授”轻“讨论”,重“理论研究”轻“能力培养”等问题比较突出,存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有的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选用定位不准,直接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国外案例与教材。
2. 各方职责不明晰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培养单位、行业、企业的联动、耦合和协同。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各方的责、权、利边界较为模糊,责任不够明确,沟通与协同尚不充分。有些地方政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资源配置、审核评估等重大事项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越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政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彰显。培养单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几乎承担了培养的全部职能,培养方案制订、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重要环节很少邀请产业与行业专业人士及企业参与,“闭门造车”的结果导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教学手段与学生实际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的培养单位与企业的合作或停留在私人关系层面,或停留在机构层面,缺乏个体的参与,难以真正付诸实施和保证实效[6]。另外,由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不能为企业立即带来可观的利润,有的实习实训甚至还要企业给予经费支持,使得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碍于面子交差应付的比较多,实习实训临时性、短期性、不规范的特点比较明显。
3. 实践环节弱化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训练缺乏深度,2017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科研训练的满意度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4]。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实践经验支撑。实践单位能接纳多少学生、实践内容是什么,大多由实践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学校缺乏操作的主动性,这使得专业实践环节与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甚至会有冲突,培养单位不能有效进行指导与管理。一些培养单位由于缺乏长期的合作企业或者稳定的合作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性与目标定位要求,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局限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有的培养单位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大多是导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生社团组织的项目,比较分散,基本上是临时组队,个体性和随机性比较突出,学校难以逐一评价实践成效。2017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只有33.6%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参加专业实践[4]。有调查显示,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选择“校外实践实习”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应该加强的环节的比例分别达到45.23%、44.76%和57.38%[7]。
4. 双导师制虚化
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高校的师资队伍一般接受的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强;企业界则具有大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若能将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职业知识,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但有的培养单位没有配备校外导师,有的培养单位即使配备了校外导师,但缺乏激励机制,校外导师基本上是进行无偿劳动,只有责任,没有权利,加之校外导师本职工作较忙,无暇指导学生,只是在培养过程中签一下字或者答辩时出席一下,因此他们大多成了“挂名导师”,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2017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显示,仅有28.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校外导师[4]。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实施成效
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是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类型特点,实施以职业需求(Occupational-demand)为导向,以五方协同(Five-party-coordination)为依托,以三段融合(Three-section-fusion)为关键,以跨域培养(Cross-domain-training)为途径的一种培养模式。
1.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要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必须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既要避免学术化倾向,即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要避免高职化倾向,即简单套用高等职业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以顶岗实习为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或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就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①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全面分析与专业学位相对应的行业和职业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按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理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对接、课题研究与求职就业对接的基本原则制订培养方案。②在设置课程时,对接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突出实践类、职业能力类课程的开设。③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分析、实际生产过程研究,突出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校成立了MBA、MPA案例研究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设立了专门案例室,完成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案例库入库案例3个,其中1个案例被评为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优秀案例,23个公共管理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④在实践实习环节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或者研究课题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研究生基地评价、科研小组互评、课题组定期研究汇报等多方位实践考核评价机制。⑤在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和评价时突出应用导向,强调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应用价值,引导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通过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研究解决行业、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2. 以五方协同为依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多维协同的系统工程。湖南农业大学推进政府、培养单位、行业企业、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五方联动,形成“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育人共同体。①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不仅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参与者,更是引导者、规范者、协调者、促进者和保障者。近年来,湖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努力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资源配置机制,从战略上引导,政策上扶持,资源上保障,着力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与各方相互配合的工作推进体系。②发挥培养单位的主体作用。学校按专业学位类别成立了由政府代表、行业专家等各方代表组成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管理等环节的制度设计,严格各项管理,把案例编写、案例评价、实践教学等内容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和政府挂职锻炼,吸收优秀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结构。③发挥行业支撑作用。学校成立了基地管理中心,出台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学校董事会、校友会等组织为载体,加强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行业协会、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交流与沟通,聘请了一批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协同制订培养计划,协同实施培养教育过程,协同设立研究生实践岗位,协同评价培养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协同提高导师队伍建设水平。④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优势,在分析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特点基础上,共同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确定实习实践训练项目,制订训练方案,共同指导论文选题和论文研究,共同实施各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校以“五型创建”研究生团学工作体系为特色,认真开展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为研究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通过课题组研讨、角色转换等方式,充分调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的内生动力。
3. 以三段融合为关键
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克服了传统“校内理论课程学习+校外基地实践教学与论文研究”两段式培养模式的不足,构建“知识能力构建(0.5年校内培养)+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1年基地培养)+理论总结与论文答辩(0.5年校内培养)”三段式的培养方式,并且使其充分融合。湖南农业大学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发展需要开展了有益的探索。①研究生可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和调整三个阶段的时序。学习借鉴东北石油大学的经验[8],专业学位研究生既可以按上述三个阶段的时序依次进行,也可以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和培养基地的需要调整顺序,只要在答辩前修满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即可毕业和申请学位。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内容相互融合。在研究生知识能力构建阶段,主要完成公共课程和理论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宽广的知识,同时,安排一些课程实习或者将理论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增强理论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阶段,如果研究生遇到一些理论上的难题,由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学校派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解答,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③校内理论课教师与基地实践实训教师的教学相互协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指导相互协调。加强校内与校外导师的联系与合作,既明确职责,又相互协同。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工作;基地导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责任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参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适当聘请研究生培养基地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部分教学任务。
4. 以跨域培养为途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除注重培养某个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强调拓展其他相关知识,培养其他相关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实施跨领域、跨地域和跨国域培养,实现由专一注重学术转向注重全面素质,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注重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转向注重综合性[9],鼓励个性发展,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基础,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①跨领域培养。学校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突破组织界限,搭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体系。牵头组建的国家“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载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跨领域选修课程,获得跨学科导师团队的指导。在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以油脂加工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为例,除要求研究生具备食品加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掌握油脂加工与开发的能力外,还要求他们了解农艺与种业、农业管理、农业工程与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油菜的栽培、育种、机械化生产、销售、农业合作社的组建等情况。②跨地域培养。这里的地域是指学校的教学场所如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践场所、工程训练中心以及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如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湖南农业大学突破地域的空间限制,融合更多办学资源,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加大学校与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道道全粮油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力度,通过论文研究、科研攻关、实践训练、生产实习、课程学习等环节,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③跨国域培养。2014年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与波兰弗罗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生实行跨国培养、互授学位,至今已培养70余人。学校还成立了袁隆平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中心,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创新“援外培训+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在湖南农业大学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0多篇学位论文获评学校、湖南省和全国优秀论文,培养了3000余名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了以葡萄大王、十七大代表、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园艺领域研究生实践基地负责人王先荣等为代表的扎根基层、传播科技、爱农兴农的先进典型;培养出了以湖南省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标兵、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邓华凤等为代表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专家;培养出了以国内农药制剂企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时豪等为代表的商界精英;还培养出了以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石谋军等为代表的政府领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五方的合作共赢,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三、 以OFTC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经验
以OFTC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顶层设计是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OFTC培养模式的前提。顶层设计包括制定培养方案、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①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校外导师代表、专业学位研究生组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②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的相互衔接,积极申请承担职业资格考试考点工作,提高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以及毕业生拥有毕业证、学位证、职业资格证的比例。③要根据培养目标,构建专业学位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培养环节和要求。可针对培养目标制定毕业作品的标准和形式,以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 加强课程建设
研究生课程能否建设好,是实施OFTC培养模式的关键条件。要抓好课程建设,核心就是解决四个问题:①课程上什么?即课程的内容问题。课程内容既要注重与本科专业相关课程的衔接,更要注重拓宽基础,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课程谁来上?即任课教师的队伍问题。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任课教师。专业理论课、专业前沿系列讲座可由高水平的校内导师授课,实践操作课程、工艺流程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典型案例课程等可由基地导师、行业专家授课。③课程如何上?即教学方式问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试题、实际项目应用等多种考核方式。④课程如何建设?即解决课程建设投入和责任主体的问题。工具类课程、素质教育类课程以学校统筹为主、学院为辅进行建设;基础类、专业类课程以学院统筹为主、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为辅进行建设。要通过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划拨经费重点对各学科领域的实践课程、核心课程、案例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鼓励并支持授课教师通过多元化途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要大力推进MOOC、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个性化、自主性和互动性。
3. 构建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推进跨领域、跨地域、跨国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实施OFTC培养模式的根本保障。①要建立跨领域培养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可按产业链跨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另一方面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突破专业领域界限,依据项目涉及的领域选择和组建跨学科领域的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团队,促进跨领域培养。②要建立跨地域培养的运行机制。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参与科技训练与实践为切入点,健全联合培养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搭建大学、产业、政府联合科研平台,构建大学、产业、政府联合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各方主动与他方协同,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互联、互通、互补、互益与互赢。③要建立跨国域培养的运行机制。可通过加入国际一流高校教育联盟、与国际名校开展学位项目合作、开设全英文硕士生教育项目等形式促进跨国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4. 完善配套措施
实施三段融合培养方式,是OFTC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但也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难度,必须完善配套措施。如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计划安排和调整“知识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理论总结与论文答辩”三个阶段的时序,这将打破原有年级的界限,这就要求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制定有专门的措施引导研究生对学业做出整体清晰的规划,合理统筹各个培养阶段;在研究生教务系统中要增设模块,引导研究生合理安排选课次序,提示研究生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对部分存在递进关系的课程,应提示按序修读;如修完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才能选修专业课程;对出现漏修课程、学分不足的现象,要提醒研究生及时补修。研究生进行跨领域选课时,能从所有专业的全部课程目录下选择所需课程,实现无障碍选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研究、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成果推广等环节之间要制定配套措施实现无缝对接,协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自的职责和工作重点,激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要制订操作性好、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建立“生产实践提供论文选题、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共赢机制。
[1] 陈静.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13.
[2] 杜占元.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推动内涵发展再上新水平[EB/OL]. (2018-03-27) [2018-04-29]. http://www.moe. edu.cn/s78/A22/moe_847/201804/t20180417_333427.html.
[3] 专家解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N]. 中国教育报, 2017-02-04(004).
[4] 周文辉, 黄欢, 付鸿飞, 等. 2017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9): 41-47.
[5] 钟林, 靳晓燕. 高校专硕生源压力增大, 课设被指穿新鞋走老路[N]. 光明日报, 2011-08-10.
[6] 邱晨辉. 部分专业硕士“换汤不换药”[N]. 中国青年报, 2011-12-13(003).
[7] 廖湘阳.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5): 74-79.
[8] 孙明明, 刘巨保. 以“三跨”模式培养全日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6): 29-34.
[9] 赵志涵, 肖洋. 构建“三段式”水利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河海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创新[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4): 81-85.
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教改项目“互动的学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互动的模式与个案”(编号:2017065)
10.16750/j.adge.2018.08.009
郭时印,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长沙410128;朱育锋,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科长,长沙410128;李尚群,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沙410128。
(责任编辑 周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