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创新意识,闪思维光芒
2018-02-26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龚敏秋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龚敏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应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创新性思维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和探究,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闪现出新、奇、异的思维光芒。
一、以疑促思,启迪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学生拥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才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这正是思维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鼓励、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问题,主动探索解决疑问,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导入环节,学生看到我呈现的课题中“峰”和“人”字写的特别大,相继提出了各种疑问:峰和人,有什么关联吗?为什么这二个字写得特别大?这篇课语文主要是写峰和人吗?等等。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课文,并针对刚才提出的疑问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的学生说:老师把峰和人两个字写得大大的,是想突出峰和人。但也有学生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人的,只要把“人”字写大一点就行。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天游峰和扫路人都是关键词,应该把这六个字都写大一点。正在因为有了这样质疑、探疑的氛围,学生才会进一步去研读,更好地感悟文本内容。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教师应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不压抑和扼制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探究欲望,主动参与,不断向前推进思维流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提供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文本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钻研教材,借助教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思考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帮助学生开启想象。
如《水》一文,作者运用以乐写苦、苦乐交替的特殊写法表达出珍惜水资源的深刻主题。在教学中,我围绕“同学们,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给我们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是为什么呢?与直接描写相比,这样的描写手法妙在哪里呢?”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一组学生说出反衬手法的“妙”,另一组学生则说出正面描写的优势。“我认为……”“我来说”“我来补充”……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着。通过探究和比较,使学生明白到对于一个出生在缺水地区的人来说,是本应该写缺水的苦涩和艰辛,但作者以这样独特的“反衬”手法反而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因缺水带来的“苦涩”和水的珍贵,这样的描写更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自主探究的阅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运用比较去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得出独特的、创造性的答案,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事物本质。
三、求同训练,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需要求异思维,也需要求同思维,比如鲁班看到一种带有锯齿的草受到了启发,从而造出了锯。学生只要掌握了求同思维,就容易从零散的、众多的信息中归类找出所需信息。在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训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求同思维的练习题,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如《望月》这篇课文,流淌着诗情,放飞着遐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朗读舅舅和小外甥对的诗,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字里行间的情韵之中。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背一背其他有关月亮的诗,生生对诗,师生对诗,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在咏月诗文中感受月文化。教师还可以激发童心,启发想象,让学生仿写作诗,试着写出你心中的月亮,引导学生即兴创作,迁移仿写,让学生插上幻想的翅膀,描绘出自己眼中美丽的月光和自己心中的月光情境,既练语感,又悟语感。在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时,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突出知识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提升。
创新思维的全过程,要经由求异思维到求同思维,再从求同思维到求异思维,即“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经由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立足语文学科特点,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以疑促思,创设氛围,提供机会,重视求同训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最佳智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