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低年级盲生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8-02-26李明玉
● 李明玉
盲生识谱是所有音乐教师公认的一个教学难点。我们常用的音乐符号与音乐术语较多,转换成盲文点所代替的简谱标志更是繁琐;加上乐理知识枯燥,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但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级盲生的识谱能力呢?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实施有效的识谱教学策略。
一、音乐听觉训练
(一)认一认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盲文音符,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音阶的盲文写法。例如四分音符1(1456点)、2(156点)等,枯燥的盲文音符点位的识记无法激起低年级盲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教授时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采用小组竞赛识记(准备好盲文音符卡,给出规定时间,分组比赛,看哪组识记得又快又好)、送小宝贝音符回家(老师做妈妈,小朋友们分别拿着不同的音符卡,老师念到那个音,学生就把哪个音符卡交给老师)、山谷回声(老师大声念唱名,学生小声念)等一系列的小游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盲文音乐符号的认知。
(二)听一听
音阶的听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音乐课堂中,由于课堂气氛活跃或存在外界的干扰,低年级盲生听觉注意力差,容易受到各种有意或无意因素的影响,所以先要加强学生听觉定向的能力。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在杂乱的环境中,注意听到规定的声音。我们可以采用情景训练的方式(设计几个相关音乐背景,如鸟声、鼓声、说话声)开展听力训练。
(三)辨一辨
引起学生听觉注意后,音乐教师应开展音阶的听觉辨认。由于低年级盲生在之前没有进行过练耳听辨,所以一开始教师在钢琴上弹出7个基本音阶,只让学生听辨音阶的高与低。初次训练时,可以采用跨度大的音进行对比练习,比如1—6等,让学生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随后教师根据学生听辨的情况调整听辨策略,可加强临近音阶的对比听辨,如3—4等。听辨音的高低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很容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先天音准障碍的视障学生,他们在辨析临近音阶时,总是听不出来。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训练,单独指导他们针对听不出来的高低音,反复训练,对症下药。此外,在音乐听觉辨认训练中,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吸引低年级学生。
(四)记一记
盲生在经过前几步的简单训练之后,听觉记忆就成为音乐听觉训练的重点。在听觉注意和辨认的基础上,教师要强化盲生对基本音阶的音高感,并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在脑中形成唱名的音高感,这需要反复训练。这部分的训练要与视唱相结合,用唱来帮助听记。
二、节奏训练
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是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身体脉搏的跳动;海面的起伏;雨点的滴落;秒针的走动等。针对学生实际,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一)巧妙的语言节奏训练
盲生在语言发展方面跟健听人无差别,因此,音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情况,选取合适的语言节奏开展训练。在音乐上,我们常用“哒”来表示节奏。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小,活泼好动,如果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反复教学生“哒、哒、哒、哒……”,学生势必会厌烦,而且容易出错。所以在实际训练时,我们要巧妙利用语言节奏来进行训练,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词、短语等,如中国队——加油、倒车——请注意、向前——看,或者在学习歌曲时,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科融合
在学生看来,音乐就是唱歌、跳舞的课程。他们不知道,各个学科的教学是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如,语文教师会利用音乐做伴奏,配上古诗的朗诵,从而使诗更美、情更真;美术教师可利用音乐做背景,为学生展示一个五彩缤纷的视听觉情景;体育教师可让学生跟随音乐做准备活动,进行体育动作的学习,使乏味的运动变得动感十足……节奏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数学与节奏相结合,给学生一个圆形,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符是一个整圆形,一个八分音符是半个圆形,一个十六分音符是圆形的四分之一。这样,把音值转化成具体的形象,学生可以触摸到,从而帮助视障学生更好地理解时值,掌握不同节奏型的时值关系。
(三)把简单的肢体动作转化为节奏
我们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感。低年级学生好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让他们浑身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能帮助盲生理解音乐的节奏。如进行曲式的八分节奏,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双脚走路来体验;小军鼓式的十六分节奏,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跑来体验;而摇摆的节奏可以用摇篮、划船等动作表示等。这些训练课加深了盲生对节奏的认知,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节奏线条。
(四)通过丰富的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训练
低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总是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视障学生,各种奇妙的声响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把打击乐器融进节奏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适合盲生的打击乐器入手,如串铃、手铃、木鱼、单双响筒、锣、小鼓等。这些打击乐器简小轻便、结构简单,操作起来也容易上手。在学生学习歌曲后,教师可让盲生边听边打,边敲边唱。打击乐器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的节奏感得到提高;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乐器打击技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
三、视唱训练
“视唱”一词,从字面上来解释,要用到眼与嘴;从位置关系上来看,“视”应先于“唱”。盲生由于视力障碍,视唱也就变成了“摸唱”。但是在视唱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摸一个音唱一个音,这样会唱得不连贯,甚至还会不断重复。那我们如何开展盲生的视唱训练呢?
(一)模唱是入门的关键
针对小学低年级盲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开始进行视唱训练时,应从模仿入门。我们让盲生先把C大调音阶唱熟练,唱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演唱唱名,也可以用“啦”等词代替,两者可以交替循环使用;随后把a小调唱好;然后教师再逐步加入变化的音阶旋律训练,如1324354……75645342……因为音阶是组成所有音乐谱例的基础,各种谱例是由音阶和节奏变化而来的。在音阶演唱训练后,教师弹出单音,让学生模唱实际音高或者拿出一条谱例进行视唱,指导学生模唱出旋律,进而对曲谱有整体把握。
(二)“以熟代新”“以简入难”是重要的过程
在视唱的过程中,教师选取学生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或者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歌曲为素材,用来做音准训练的参照,通过“以熟代新”“以简入难”,逐渐培养学生建立较好的音高、音准概念。如《小星星》《两只老虎》《世上只有妈妈好》《哇哈哈》等,一年级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不论歌词还是旋律,学生都有很深的印象。二年级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年级时学过的歌曲。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己对照《小星星》的旋律进行视唱,1155665,学生都能唱准一句或几句;随后可以让学生跟随钢琴视唱《小星星》的谱例;几遍之后,可以在《小星星》的基础上加入简单的变化,如1155665变成115665或者1166556等,用来巩固学生的唱名音高感,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在视唱过程中,教师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或旋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直接视唱新歌曲的难度,事半功倍。
四、小型器乐进课堂
(一)易普及,可全员参与
盲生大多来自不富裕的农村。在器乐课堂中,笔者选择六孔竖笛作为首要乐器,几块钱一只,人人都能买得起。学吹六孔竖笛比八孔要容易些,即便音乐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完全掌握。这样在器乐课堂中能够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二)教法多样,学生热情高
竖笛学习的关键是气息的控制和指法的运用。盲生由于视力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堵住六孔成为难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分步实施,化整为零,以强帮弱,重点指导,个别辅导。在巩固练习时,笔者又采用游戏、比赛、音乐会、奖罚等形式,使低年级盲生学得津津有味,效果显著。
(三)耳听、脑想、口吹、手动,增强识谱能力
学生在器乐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多种感官参与,耳听、脑想、口吹、手动。同时,笔者并不急于让学生学习谱例的吹奏,总是先唱再吹。久而久之,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记谱能力、音准、节奏感都得到了提高。
(四)由点入面,音乐素养得到提升
竖笛教学只是众多器乐教学的一个缩影。低年级盲生通过小型吹奏乐器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理解音乐的能力。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之路上,盲生因为有了小型器乐的启蒙,他们会对更多的乐器产生兴趣。像我校中、高年级里,许多盲生都在学习二胡、竹笛、唢呐、笙、葫芦丝、吉他等,还有部分同学在学习打击乐器。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识谱的关键阶段。开展识谱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们音乐学习的需要。有效的识谱教学策略既可以让盲生掌握音乐知识,得到技能训练,又能培养盲生的听觉思维能力、音乐想象能力。只要我们从盲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提高,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张馨,张文禄.音乐元素与特殊儿童教育干预[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范宇.浅析视唱练耳对儿童教学的作用及影响[J].商情,2014(23).
[4]朱晓明.小型乐器课堂教学初探[J].儿童音乐,2013(5).
[5]梁巍.听觉训练[J].中国听力言语康复科学杂志,2002(1).
[6]黎娟秀.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J].黄河之声,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