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2018-02-26傅朝晖
● 傅朝晖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精神和要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和《培智学校三大领域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向下与幼儿园使用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相衔接,向上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关联,着眼于满足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安全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的选择性课程,具有技术性、支持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技术性。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支持性。本课程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辅助与支持;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体会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实践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参与感很强,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本课程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其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理念
坚持潜能开发与功能限制改善相结合。在培智学校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要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重要的基础性辅助手段,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因为信息技术的功能在培智学校学生中的使用受到限制,要创造条件使学生不但能更好地接受各学科知识,同时还为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
注重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要从联系生活实际、尊重个体差异、重视功能改善和遵循行为规范等4个方面着手,强调解决生活问题、促进个性发展、加速融入社会及提升安全意识等理念;结合培智学校自身特点,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限制改善”以及“学生差异”,强调两者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与灵活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继承我国特殊教育的优良传统,吸取当代特殊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精髓,遵循信息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培智学校特点。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遵循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的需求和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潜能开发和功能改善,体现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合理设置课程目标,精心构建课程内容。在培智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考虑培智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分为“身边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依据类别,按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由浅入深划分为一级、二级,体现了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细化实施建议,突出课程双重价值。《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也为实施操作留有创造的空间。《课程标准》特别突出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与应用工具,帮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信息化平台。
四、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标准》在设置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过程中,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和《培智学校三大领域课程标准(试行)》,参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借鉴了广东、江苏等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目标和内容。我们遵循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从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出发,制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整体把握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生活中的信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产品,初步掌握常用通信工具的使用方法;知道计算机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基础知识,了解它们的基本功能,并能够进行基本操作与简单应用;能够(或在他人帮助下)运用远程通信工具或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并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针对具体任务和特定主题,使用相关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养成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正确、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能够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在教师实际教学经验及广泛调研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身边的信息技术、个人电脑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作为主要内容。其中“个人电脑的应用”中“个人电脑”指的是学生所学习的、所能使用的电脑,包含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终端机等。在坚持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课程标准》遵循培智学校的自身特点,课程内容按信息技术知识类别划分,不限定具体类型与操作平台;同时配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按照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划分成两级水平。
五、特点与创新
(一)具备生活化的特征
与普通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培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的特点主要在于生活化,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还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都以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问题为依据,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二)采用等级水平的方式编写课程内容
考虑到全国培智学校的学生智力障碍程度及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在本课程中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果分年级进行课程标准内容的编写,无法把握对应年级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基于此,研制组成员积极查阅资料,经过反复讨论与思考,最终决定按照等级水平的方式编写课程内容,将内容划分为一级水平和二级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能力水平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调整内容的难易度。
(三)突出双重价值
与其他一般性和选择性课程比较,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具有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课程强调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整合,设计跨学科的活动作为教学主题或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实现信息技术的双重价值。信息技术课标的创新不仅是理念层面的,学校及教师使用课标的过程也是创新工作。
(四)灵活的选择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智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和设计的选择性课程。一方面,培智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基础设施配备、师资等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另一方面,培智学校可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需要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教学。
六、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围绕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4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其中,既有原则性的规定,更有灵活性的体现。
(一)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从制定实施方案、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的形式以及选用教学方法多方面进行了介绍,尤其在制定实施方案上强调:培智学校应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确定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年级、课时以及课程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1.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课程一般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高年级开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可以降低年段或者跨年级、跨班级以兴趣活动小组的形式开设。应尽量保证该课程持续开设,以保障学生的潜能开发。课程内容和年级不严格对应,本标准只是提供参考样本。各地区学校可以结合教学资源和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课程模块内容,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方案或校本课程。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建议每周2课时,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加选学课时。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只是提出一个整体范围,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主题,组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单元或者课时的教学目标,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灵活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同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以生活为核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应用三方面有机结合,拟定适宜的教学主题,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当中。需要强调的是,活动形式要服从于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及时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状况。教师可设计跨学科的活动作为教学主题或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体会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3.合理组织教学形式。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团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等。在团体教学中,教师可设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实现集体教学。在小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和引导,兼顾学生之间的互动。个别辅导时,教师在个别化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施适合该学生特点或需求的教学活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创新和开发其他合适的教学形式。
4.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讲解、启发、演示等传统教学方法,也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师应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选用游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同伴指导法等。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从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3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中在评价方法上突出了多样性。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各地、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教师要注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材编写的建议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成为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的蓝本。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合理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其范围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基础设备的配置与支持性设备。各地区、各学校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含PC机、带触摸屏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具备上网条件。同时,各地区、各学校尽可能与更多的专业公司和机构合作,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研制开发支持性的软、硬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2.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各地区、各学校应招聘具有计算机、教育技术专业或相关教育背景的教师从事教学,优化培智学校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并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在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3.实现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学校可建立信息技术学科研究组,邀请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参与,讨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校应形成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作为手段的教学常态,并及时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协调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