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疼痛度分析
2018-02-26张艳谷佃宝
张艳,谷佃宝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赣榆 222100)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静脉曲张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可并发湿疹、溃疡,严重者甚至出现坏死而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手术治疗可快速恢复静脉内压力至正常,解除患者临床症状[1]。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好发于老年人群,近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人数呈不断上升之势。给患者及家庭、医疗保险体系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规范临床治疗方案实施单病种付费是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具备规范诊疗方案的简单疾病范畴。我院自2017年开始实施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对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的患者行常规护理,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2例),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制定了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28±4.53)岁;病程(3.13±1.01)年,静脉曲张部位:左下肢14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17例。观察组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37±4.58)岁;病程(3.09±1.02)年,静脉曲张部位:左下肢17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静脉曲张部位、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参与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行大隐静脉结扎术联合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按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临床护理路径护理。(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后患者进入病房,护士按照医嘱对患者注射和(或)静注和(或)口服药物,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导患者体位转换(术后采取仰卧位,6 h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改为半卧坐位,平常患肢抬高20o-30o,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下床活动、功能锻炼等,对于无法忍受疼痛的患者征求医生意见给予相应的止痛措施。护理监测过程中有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协助主治医生做好患者用药方案调整、并发症处理等,严格按照医嘱监测患者相关指标等。符合出院条件后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出院健康指导,明确用药方案、锻炼内容及强度、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出院后随访时间及项目等。(2)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组患者按照由医院资深外科医生、护理部主任、护理骨干等共同制定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术后护理。患者回到病房后,建立术后护理档案,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时间逐项实施,若遇到分流项目护士无法自行确定时,可向护理部主任及主治医师寻求指导,每一项护理措施完毕均及时、正确填写护理记录,需要两位护士复核的操作或者关键指标,慎重复核并签名。患者完成护理路径内容后,由主治医生、护理部主任根据患者综合情况确定是否符合出院指征,符合出院指征的患者,协助主治医生完成出院指导并在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上交护理路径表。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d、4 d疼痛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率、围术期医疗费用,患者出院后均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并行组间比较。疼痛评分采用可视数字评分法测评,患者术后2 d、4 d采用一带刻度尺子,标示0-10,向患者讲解刻度与疼痛程度间的相关性,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相应的数字,该数字即为患者的疼痛评分(VAS)。满意度调查:患者符合出院指征后,由专人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讲解填表规则,患者根据自身围术期感受,选择相应的项目(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十分满意率+满意率=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 d、4 dVAS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2 d、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 2 d、4 dV AS疼痛评分比较(Mean±SD,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医疗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医疗费用比较(Mean±SD)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老年人群的常见静脉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为动脉疾病的10倍。患者并发下肢肿胀、溃疡、湿疹瘙痒,身心感受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3,4]。术后患肢需要制动较长时间,患者术后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受,且长时间制动较易并发褥疮、血栓性静脉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需要术后实施针对性的有效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科学性强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5,6]。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围绕一种疾病特点、术后较常发生的并发症、较易出现的异常情况等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并以表格的形式固定下来,合理规划护理内容和时间、使各项操作流程化、病程进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获得一种最佳的护理方案[7,8]。护理操作人员具有明确的实施内容,且执行各项操作同时做好记录,便于医生及护理责任人查对,其已在临床多种治疗方案明确的疾病中推广应用,对于降低医患双方时间-经济成本,提高诊疗护理效果作用明显[9]。
本研究以前瞻形式对比了传统护理方式与临床护理路径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较之于传统处理方式,其明显降低了术后疼痛感受,降低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用于选择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护理其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提高术后患者恢复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降低并发症率及疼痛感,是适合该类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