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体会
2018-02-26田拥梅
田拥梅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博爱医院妇产科室,江苏 南通 226500)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与女性的盆底肌肉发生损伤有着密切关联,而女性出现盆底肌肉损伤的主因是妊娠和分娩,占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11%-57%,伴随女性年龄增长和器官老化程度的增加甚至能够上升到70%。盆底康复治疗尿失禁具备显著效果,需要采取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当前应用广泛的有电刺激法、生物反馈法、康复器锻炼法等,但是临床实践运用效果不甚理想[1]。因此,可以把几种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有效缓解和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符合条件自愿接受研究检测和治疗,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数字表法把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5岁-62岁,中位年龄41岁。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35岁-63岁,中位年龄42岁。经统计研究得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接受电刺激法、生物反馈法和盆底康复器训练法治疗,其中前两者治疗方法用于训练患者的盆底肌肉,每周3次,一次持续20 min-30 min,共进行15次-20次;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利用康复器完成肌肉收缩锻炼,每周3次,一次持续20 min-30 min,共计15次-20次。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单一电刺激法治疗,每周3次,一次持续20 min-30 min,共计15次-20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治疗后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每日漏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程度大于50%。(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有所缓解,漏尿次数也有所减少,减少程度小于50%。(4)无效: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治疗标准的患者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是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全部数据资料都纳入到统计学软件包SPSS 20.0中处理分析。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属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的症状是尿失禁、漏尿,严重影响女性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压力。在众多有关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中,发现分娩和妊娠是影响女性盆底肌肉损伤的主要原因。女性盆底肌肉的重要功能是支撑子宫、膀胱、直肠等脏器,除了需要确保盆腔脏器解剖位置正常外,还参与到排尿排便控制等多个生理活动当中。妊娠与分娩会影响盆底的正常功能,出现肌肉组织损伤,甚至是严重的肌肉功能受损。盆底肌肉损伤容易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储尿功能障碍问题,由于控尿机制出现异常,在腹部压力增大时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尤其是在打喷嚏、咳嗽、体位改变、一定程度重力活动时,均会导致尿失禁的发生。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为了尽快恢复女性的身体健康,彻底消除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用恰当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法是关键。伴随着临床医学水平和医疗器械技术含量的提升,盆底肌肉康复综合治疗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开始在患者群体中推广应用,给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目前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电刺激法、生物反馈法、康复器锻炼法等,在训练盆底肌肉组织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电刺激法是使用专门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低频电刺激方式提升盆腔神经肌肉兴奋度唤醒一部分功能障碍的细胞,加快神经细胞的恢复速度;生物反馈法是利用提供反馈信息的方式引导患者完成盆底肌肉的各项训练。其中可以特别运用生物反馈仪对患者的盆底肌肉指标进行检测,了解患者的肌肉损伤情况,进而给出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方法;盆底肌肉康复器锻炼法是利用康复器引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单一运用其中的某一治疗方法,通常无法获得理想治疗效果,也会延缓患者的康复速度,而通过对以上三种盆底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则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康复有效性。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盆底康复综合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0%,明显优于使用单一治疗方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81.25%,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康复治疗方案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方案。
综上所述,盆底康复综合治疗方案可作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用药方法,具备安全高效、可重复、治愈率高等优势,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