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对大肠良性肿瘤的治疗及观察
2018-02-26徐明勇
徐明勇
(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原千灯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341)
大肠良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影响患者健康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危害健康[1],甚至有恶心癌变风险而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大肠良性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被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主要类型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产生机制可能和饮食、炎性增生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多发于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男性更多。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方法,对于大肠良性肿瘤的治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有利于改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选择 2016年1月-2018年11月40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切除组选择常规方式,内镜下粘膜剥离组选择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分析了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对大肠良性肿瘤的治疗及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1月40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内镜下粘膜剥离组20例,年龄32岁-76岁,平均年龄(58.71±2.78)岁。男女分别有12例和8例。其中便血12例,出现明显体质量降低4例,出现腹部不适6例,息肉大小为2 cm-8 cm,平均大小为(4.71±1.78)cm。其中,横结肠息肉有1例,降结肠息肉2例,乙状结肠息肉3例,直肠息肉14例。患者体质量42 kg-82 kg,平均达到(62.56±2.26)kg。患者合并糖尿病有3例,并高血压2例。切除组20例,年龄32岁-75岁,平均年龄(58.21±2.71)岁。男女分别有12例和8例。其中便血11例,出现明显体质量降低4例,出现腹部不适6例,息肉大小为2 cm-8.4 cm,平均大小为(4.74±1.73)cm。其中,横结肠息肉有1例,降结肠息肉2例,乙状结肠息肉2例,直肠息肉15例。患者体质量42 kg-81 kg,平均达到(62.13±2.24)kg。患者合并糖尿病有3例,并高血压3例。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1.2 手术方法 (1)切除组选择常规方式,实施常规切除手术,置入肠镜了解息肉的部位、形状和大小等,将肠镜插入,反复冲洗,促使息肉表面无液体,给予肾上腺素注入之后实施切除治疗。(2)内镜下粘膜剥离组选择内镜下粘膜剥离术。肠镜下进行息肉观察,明确病变的位置,较大息肉可染色处理,用放大镜进行病变观察,并对病灶边缘采取针形切开刀实施电凝标记,以明确病变部位。给予100 mL生理盐水混合1 mL肾上腺素以及5 mL腈靛紫注入标记点粘膜下,对病标记点的粘膜采取针形切开刀实施电凝切开,病灶粘膜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刀比例,剥离中多次给予粘膜下注射上述药物,促使粘膜肌层分离,若剥离中出血,则给予电凝止血。剥离后创面可见血管,并实施氩离子血浆凝固治疗[2,3]。
1.3 指标 分析手术治疗时间、出血情况和住院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生理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指标;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水平、生理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指标分析比对 治疗前两组社会功能水平、生理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指标相似(P>0.05);治疗后内镜下粘膜剥离组社会功能水平、生理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指标优于切除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治疗时间、出血情况和住院情况分析比对 内镜下粘膜剥离组手术治疗时间、出血情况和住院情况优于切除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分析比对 内镜下粘膜剥离组并发症低于切除组(P<0.05),见表3。
表1 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水平、生理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指标分析比对(Mean±SD,分)
表2 两组手术治疗时间、出血情况和住院情况分析比对(Mean±SD)
表3 两组并发症分析比对[n(%)]
3 讨论
大肠良性肿瘤是一种良性增生疾病,研究认为其发生和炎症、饮食等有一定关系,另外,大肠良性肿瘤也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在治疗方面,通过肠内窥镜检查,病理检查和组织化学染色可诊断[4-6]。大肠良性肿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临床仍建议给予切除治疗。实施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大肠良性肿瘤,它不仅可以达到止血效果,还可有效去除大肠良性肿瘤,创伤轻,几乎无创伤,不易损伤局部组织,可更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7-9]。
本研究中,切除组选择常规方式,内镜下粘膜剥离组选择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结果显示,内镜下粘膜剥离组社会功能水平、生理健康状况等生存质量指标、手术治疗时间、出血情况和住院情况、并发症和切除组比较有优势(P<0.05)。
综上所述,大肠良性肿瘤患者实施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可获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