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式下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8-02-26肖和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肖和伟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虽然规模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社会体育专业成为近 10 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本科布点院校最多和招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专业。[1]截止至2015年底,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生的院校超过300所[1]。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实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第二大体育本科专业。涵盖了体育、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型高校[1]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的社会文化形式,建设和繁荣社会体育事业是目前和今后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和。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 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4]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 号)[5]的文件,旨在通过实施“质量工程”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有些学校也办出一些特色,但整体上未脱离办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框架。各高校对刚起步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未能做到准确把握,也没有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办学条件以及社会体育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最后在就业岗位与方向上模糊不清。同时,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性,课程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现今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已进人了需求导向型的经济时代,特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大专业模式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意义重大。

1.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年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社会体育专业专科学生,1995年6月20日,中国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6年广州体育学院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因应这种形式,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加了社会体育专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体育专业布局广,办学规模扩大。同时,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主要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成为较为突出的原因。其次,缺乏具体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办学特色不突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混乱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背离的矛盾日益显现。最后,目前尚不成熟的社会体育市场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社会上很少有供他们就业的单位和岗位,使很多毕业生只好从事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研究和探讨当前和今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设置,是巫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想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及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一的需求,研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供大家参考。

2.新形式下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类似,不能体现学校自身办学优势

“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以引导高校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航标,也是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根据区域社会体育发展特征和特殊需求特征,提出“以学校自身资源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围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特色人才这条主线运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表1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相近,在宏观培养目标指导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方向趋同性高。

表1 不同培养目标类型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7]。上述的表述都力图能够涵盖社会体育专业所有就业的领域,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通才”还是“专才”,是培养“管理型”、“经营型”还是“技能指导型”有所争论[8- 9],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社会体育办学方向过于细化,过于细化的专业办学方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与之对应的课程支撑,导致社会体育专业综合能力不高,与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水平存在偏差,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2 课程设置混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仍有许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术科方面多以篮、排、足、乒、羽、网等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只有一部分院校能够根据本地以及教学师资状况来开设相关特色专业以及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在学科理论方面又无法达到深入学习的程度,社会体育专业正处于这样一个尴尬境地:篮排足拼不过体育教育专业,经营与管理知识拼不过其他管理学专业。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限制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动态的、复杂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要求课程设置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因此,服务于社会需求成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1]。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而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已经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2.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其他问题

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还存在方面以下问题:(1)课程门类多,主导方向不明确;(2)学时分配不合理。(3)专项不明确,并且课时有限,难以使学生胜任健身教练的工作;(5)受学校师资限制,缺乏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6)缺少实习基地,实践课时偏少这些成为制约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

3.当前形式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专业不对口,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的规格不符合社会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知识代替素质和能力的落后教育模式,建立“知识—素质—能力”培养模式。知识:要厚基础、宽口径,实现由单一社会体育专业的知识教育,向综合性的知识教育发展。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能力:完成由侧重于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向增进创造性的教育转变,尤其要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在社会体育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图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前形式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必须是具备“高素质、新知识,强能力和广适应”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具体的素质能力模式如图1所示。

4.当前形式下社会体育“专业技能 +专业核心+ 多元化方向”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特点,以之为导向,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当前形式下笔者提出了改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设想(图2)。科学设置开课顺序、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专业特色建设必须要在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社会体育专业根据就业需求和专业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休闲体育课程”的方式构建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技能 +专业核心+ 多元化方向”课程优化体系。多元化方向与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在横向上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将专业岗位能力、专业资格标准、从业者的任职要求和素质要求融入其中。纵向上,在专业通用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向各自纵深方向延伸,分“健身指导”、“休闲体育项目”、“实践课程”、“体育产业营销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5个方向既满足学生的职业趋向差异,通过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了相关工作要求及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随着现阶段社会体育、健身产业、户外运动以及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满足了社会的刚性需求。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专业技能( 包括实习实训项目) 支撑完成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按摩师、游泳救生员、运动营养师、体育场地工等级资格证书。在课程比例中,应突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及专业技能比例,以体现厚基础的基本思想;课程结构中,突出术科课程比例,整个开设的术科类课程应在 42 学分左右,强调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建议主项分配 (16 ~ 20 学分) ,以适应目前职业市场对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人才的广泛需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和组织,包括开设的课程数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促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在开课顺序上,严格按照理论原理 - 实务 - 运用的基本思路,结合“健身指导”、“休闲体育项目”、“专业技能”、“体育产业营销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不同方向课程开课顺序科学排列,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理论太多太空的现象,在学分压缩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学习效果,在技能教学上充分体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好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一专多能选课模式,握一两项过硬的技术本领,在就业中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将各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充分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规范,使课程体系突显专业特色。

图2 社会体育“专业技能 +专业核心+ 多元化方向”课程体系

5.当前形式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方向

5.1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

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内容都是应用性较强的理论知识,这些课程都分布在各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一直是学生乃至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图3 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目前我国教育观念导致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素质培养应该首先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观念转变,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共基础课程门类应多样化,课程设置应该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这一改革方向主要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应该增加专业能力基础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突出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扩大选修课程的领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专业能力,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新知识、强能力和广适应”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目标。

5.2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紧密结合体育相关行业发展

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该专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和存在的理由。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规划性,要根据市场需求,改变闭门造车,想当然的办学理念。教学活动是形成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力,社会体育专业应当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以增加毕业生的适应范围,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如健身美体课程,在教学内容可以调整为形体教学内容+健美运动+器械健身等内容,增加学时量,以满足学生的弹性需求,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广适应”能力。同时应当考虑体育与其他行业融合的现实,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艺术、文娱、休闲、旅游等其他领域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加强市场与学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完成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有效改革,以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

5.3 协同培养方式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

新形势下,高校应该转变传统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专业发展观念和模式,更加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课程设置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除了见习、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内容外,应该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必须对传统上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适度改革,可以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协同创新不仅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之间的协同发展,而且也意味着高校内部各个专业、各个院系等之间也应该进行协同发展。即联合相关专业协同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首先是联合相关专业在校内协同培养聘请相关专业任课教师担任社会体育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如好、经济管理,社科、法律、演讲与口才,写作等以弥补体育院系经济管理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将社会体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与其他院系进行合作,为学生自由选课创造条件。

5.4 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社会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体育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调查中,许多社会体育专业教师认为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因此,社会体育专业要尽可能地通过内培、进修、交换、外聘等途径和措施,大力提高专任教师比例。另外,学校应该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完善和建立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改革积极性。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其理论课比例较大,较多教师都是体育教育转过来,实际上理论课要求教师积累,对教师基本功要求较高,这些技术出身的教师往往在教授理论课程时显得理论功底不足,教学采取“照本宣科”的模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结束语

当前形式下社会体育专业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培养社会急需有人才为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和成专业成长的需求。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应以复合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对现代社会较强的适应能力,社会体育专业才有立足之地,才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健康成长。然而社会体育专业的科学课程改革与健康发展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前景与人才的培养质量,涉及到许许多多有待探索与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仅仅是一些尚不成熟的思考,但愿能为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1] 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21.

[2] 张建会.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3:13.

[3] 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15.

[4] 高斌,安琪.北京市朝阳区商业性体育与健身俱乐部经营情况与发展对策研究[ A].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六城会体育科学论坛

[5] 程杰,龚健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5):38.

[6] 曾冬梅.课程体系优化的三个层面[J].高等理科教育,2003,(2):38.

[7] 曹继红,徐大林,张文健,等.社会体育辅修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应用[M].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00.20~21.

[8] 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34- 36.

[9] 程杰,龚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0):38- 41.

[10] 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11] 林向阳,周红妹.福建省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22- 23.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