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018-02-26庄炜
■庄炜
江苏省文化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发展环境中起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民族文化、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等众多因素和领域,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以强大的理论依据为支撑。因此,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对加快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理论是由当代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文化资本是一种象征性资本,与赤裸裸的经济资本相比具有掩蔽性,文化资本的拥有量深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但无法通过馈赠与购买获得,必须由行动者亲力亲为。文化资本对“场域”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行动者的心灵空间必须与社会空间同质同构才能使其拥有的文化资本发挥效用。吉林大学巩英春教授认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过程就会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此同时,形成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
皮埃尔·布尔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形态:身体化形态(精神和身体组成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及感性等)、客观化形态(书籍、绘画、古董、文物等知识载体和文化表现形式)和制度化形态(学历文凭、资格证书、行业执照等),而且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认为文化资本是以“再生产”的方式世代相传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界,文化资本理论成为有多种学科背景学者参与讨论的一个热门主题。自上世纪末起,尤其是2004年以来,文化资本理论陆续引入我国,被越来越多的人译介、诠释和研究,并逐步运用于我国和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当中。由此可见,文化资本理论是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
1672年,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首先发现了由于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而引起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农业、工业和商业由于附加值不同因而对国民经济影响力的大小不同。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理论作了开拓性研究,他在出版的《经济发展的条件》一书中阐述了三分法,发现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并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产业”。这一发现被称为“克拉克定理”,自此,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初步形成。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变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而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选择等方面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不只是规模、速度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质量、结构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的水平和形态。因此,如何促进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和形态转换,是江苏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从长远发展和深远意义角度来考虑,文化产业是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较佳选择。文化产业化使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之中,因而产业本身就成为整个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财富,改变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随着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所创造的财富不断增加,直接改变江苏省整个产业结构的比例和关系,引起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文化产业中各行业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分属第二、三产业。一般地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文化产品的流通和文化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基本态势是文化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文化产业发展直接改变三次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理论是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产业集群效应理论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迈克·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线。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基于产业集群效应理论,笔者认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群是指文化产业在江苏省地域或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或集中,主要包括了江苏省文化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如江苏省影视娱乐业、新闻出版业、艺术业、图书馆业等。江苏省文化产业集群可以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边缘文化产业集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艺术业、娱乐业和广告业等六大产业构成了江苏省核心文化产业集群。由此可见,产业集群效应理论是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徐艳芳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特定的区域和其他区域相比较在开发条件、开发规模、开发成本、开发前景和预期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条件、因素和过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和潜在性四大基本特征。它是一个综合体,是多种要素禀赋综合作用的结果。
虽然江苏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较好,但是各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江苏省区域文化产业开发要以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正确分析江苏省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综合比较优势,综合考察影响各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的各要素禀赋,科学评估比较优势,探讨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由此可见,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比较优势理论亦是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