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唇鸣木管乐器源流探析
2018-02-26马莉冯心韵
■马莉 冯心韵
现代乐器学将木管乐器分为“唇鸣”和“簧鸣”两类,除“长笛”与“短笛”外,其它木管乐器都属于簧鸣乐器。从20世纪末到今天,我国对于西方唇鸣木管乐器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一些成果,从张志华开始,到章滨的系列研究,以及汤志红、关继文、常晋霞、施晓诗、严萍、王冰、李子晋等一大批研究者的论文,凸显出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飞速发展。然而,既有文章对于西方唇鸣木管乐器的起源、以及此后的流变进程涉及不多,虽然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李子晋从西方绘画中的乐器图像入手,对唇鸣木管乐器发展历程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梳理,但非常简略,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待继续探索的“空间”。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关于西方唇鸣木管乐器起源的传说(“潘管”和“阿夫洛斯管”),然而一直到巴洛克时期近代木管乐器产生之前,似乎唇鸣木管乐器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现代管弦乐器家族中的唇鸣木管乐器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才“横空出世”,这不符合事物“渐进”的普遍规律。那么,西方现代唇鸣木管乐器是何时产生、如何发展的?期间的演变进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呢?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这一课题的起点。得益于南京艺术学院提供的条件,利用两年的四个假期我们前往欧洲和东南亚收集资料。在对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解读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现就教于大家。
唇鸣木管乐器分为“横吹”与“竖吹”两种,中国有“横吹笛子,竖吹箫”之说。在西方,“横吹”与“竖吹”的“唇鸣”笛类乐器均称为“笛”,“竖吹”笛类乐器称为“竖笛”。
一、“横吹”笛类乐器
笛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当代西方音乐考古学者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了笛类乐器的考古证据。如1995年7月,斯洛文尼亚考古学家伊万·特克在斯洛文尼亚的西北地区发现了一支称为“野宝贝笛”的骨雕,上有四个孔,研究人员估计笛子的年龄在4.3万至6.7万年之间,使其成为历史最悠久的乐器。加拿大音乐学家鲍勃·芬克确定它可以演奏全音阶的四个音符,是与尼安德特人文化相关的唯一乐器。然而,一些考古学家和民族音乐学家对这些早期的笛子遗物是否能成为乐器往往存在着争议。德国音乐考古学家在斯瓦比亚阿尔卑斯山脉中发现了可追溯到3万至3万7千年前猛犸骨和天鹅骨的笛子。这些笛子被普遍接受为是最古老的乐器。目前达到共识的笛类乐器历史追溯到中国的贾湖骨笛,大约产生在距今7800年~9000年前。由于它们可以吹奏出现代“七声音阶”的乐曲,因而被音乐考古专家认定为目前世界上产生最早、可吹奏的“唇鸣”木管乐器。
笛类乐器在世界各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在印度经典的梵文音乐和表演艺术文本《纳亚经典》(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中,笛子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加以论述。笛子在许多印度教音乐和歌唱中常作为人声和“维纳”的补充被提及。印度次大陆上这种古老的笛类乐器就是班苏里。在印度(北印度或印度古典音乐中)、以及尼泊尔等许多地方发现,班苏里是最常见的横吹笛类乐器之一。
班苏里这个词源于印地语“竹”+“音”(旋律)。在早期的中世纪文献中,语音相似的同样乐器是“瓦姆西”(梵语词),它源自“瓦萨”的词根,意为竹子。在中世纪文本中这些笛子的演奏者叫做“万西卡”。由此可见,班苏里是一种用竹子生产的笛子。
班苏里传统上由单个空心竹子制成,有六个或八个指孔,但现代设计有象牙,玻璃纤维和各种金属。六孔乐器涵盖两个半音乐八度。班苏里通常在30厘米(12英寸)和75厘米(30英寸)长度之间,以及人类拇指的厚度。一端封闭,距离封闭端几厘米为其吹气孔。更长的班苏里具有更深的音色和更低的音等特征。传统的古代班苏里没有键的设计,音乐家通过手指按住笛子上的各种音孔创建出他想要的音符。
班苏里在印度教神克里希纳的肖像画中是常见的,它与克里希纳和拉达的爱情故事密切相关。班苏里被尊为克里希纳君王的神圣乐器,经常与克里希纳的“拉萨·里拉舞蹈”有关。这些传说有时会(如壁画中)成为使用的这种管乐器的替代名称。在古代佛教、印度教和吉安娜寺庙绘画和浮雕中描绘了这种“横吹”笛类乐器。下面这幅图来自印度,名为“克里希纳演奏笛”。
然而,笛子在古代并不被称为班苏里,而是有其他名字。例如早期的中古印度文本将其称为“瓦西”,在《梨俱吠陀》和印度教的其他《吠陀》文本中,班苏里笛也被称为“乃尔笛”和“图纳瓦”,南印度或卡纳提古典音乐中也有类似的笛子称为“韦努”。这种乐器在诸如“湿婆教”等其他传统文献中也是常见的。而在中世纪印度教印度教和佛教艺术以及爪哇和巴厘岛的寺庙雕刻从十世纪10年代开始,将这种横吹笛被称为“汪思”或“班赛”。笛子也在各种《奥义书》和《瑜伽》文本中被提及,它的重要性和操作方式在梵文文本《纳亚经典》中有讨论。
然而,从15世纪开始,竖吹笛乐器成为欧洲普遍风格的代表。
二、“竖吹”笛类乐器
“竖吹”笛类乐器也被称为“终端笛”(或“边缘吹的笛子”和“镶吹框的笛子”),是一种无键木管乐器,通过上端“口”的边缘将气流引导到管中来进行演奏。今天,终端笛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的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中。在古埃及坟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到早期对这些笛子的描述,表明“竖吹”笛类乐器也是连续使用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931年,由考古学家H.莫里斯伯爵领导的考察队,在今天美国亚利桑那州祷告岩谷挖掘了15个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中有许多文物,其中包括几个木笛,洞穴名也被称为“破碎笛子洞”。这种被称为“阿纳萨齐笛”的乐器是由“黄杨接骨木”制成,有六个手指孔,并且是终端吹的笛子,与霍皮族(北美印第安人中的一个族群)只有五个指孔的“霍皮笛”相似。2007年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分析,乐器介于公元前620至公元670年之间,这些文物大约是在公元前599-769年的范围内被放置在“破碎笛子洞”中的。近年来,这些史前的“阿纳萨齐笛”已经被复制出来,并恢复到世界长笛的目录中。虽然在演奏方面许多有很多困难,但依然复原出跨越一个半个八度的音域,以及丰富、温暖的声音。
有一种从文艺复兴时期幸存的、被认为像中世纪类型的“竖笛”,在靠近指孔部位的上方有一个吹口,这是另一种被称为带“哨”的“竖吹”笛类乐器。这说明,国外竖吹笛类乐器中还有一种“哨笛”,哨笛与一般竖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将气直接输入“管道”发声,而是通过一个称为“哨”的狭窄“吹口”。这些乐器是各种各样的,诸如六孔哨和竖笛,也称为笛子和管。“哨笛”有悠久的历史:一只由羊骨制成的铁器时代的遗物现存于利兹市博物馆。麦卡洛认为,历史最悠久的“口哨”乐器可追溯到12世纪,但是,“在可以追溯到公元7-8世纪的早期爱尔兰宫廷记录中,发现爱尔兰宫廷王者的描述也提到了游吟诗人的演奏家”。如“塔斯卡洛姆口哨”是一只14厘米的“哨笛”,六个手指孔,由黄铜或青铜制成,与陶乐器一起被发现,可追溯到14和15世纪,目前收藏苏格兰博物馆。目前西方最常见带“哨”、典型的“竖吹”笛类乐器是加泰罗尼亚竖笛。
目前在维也纳、锡比乌(罗马尼亚中部城市)和维罗纳等地,发现了从古代幸存下来的竖笛乐器和残片,现分散在这些地方的各种博物馆中。被发现的第一只中世纪竖笛被称为“德雷赫特竖笛”(出土于1940年),这只果木乐器的直径约11毫米,圆柱形,有孔,长约300毫米,约270毫米的部分可以产生空气振动,但吹口已损坏,无法演奏。乐器的两端都有榫头,表明了“套圈或头盖”的存在,但已经丢失。这些配件性质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原始乐器状态的重建。1987年,第二只结构不同的乐器——“哥廷根竖笛”在德国哥廷根一座中世纪房屋厕所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246和1322年之间。它长约256毫米,在管头有约13.6毫米的圆柱形孔,在第一和第二指孔之间变窄到13.2毫米,在第二和第三指孔之间为12.7至12.8毫米,并在第七孔收缩至11.5毫米。乐器底部的孔扩大到14.5毫米,有一个球根状的脚。与众不同的是,锥体下孔向外呈圆锥形,与巴洛克式竖笛中发现的底部相反。乐器的顶部损坏:只有风管的一侧幸存下来,并且吹口已经丢失。汉斯·莱恩斯重建了一支乐器,有尖锐的渗透性声音,丰富多彩的泛音,可以吹出两个八度的音域。用拇指孔和前三个手指孔覆盖,重建的乐器产生出一个约450赫兹的音高。
三、笛类乐器的历史考辩
据阿尔达尔·鲍威尔说,笛子是一种在许多古代文化中发现的简单乐器。根据传说,笛子的三个出生地是埃及、希腊和印度。其中横向长笛(侧吹)只出现在古代印度,而所有的三个地方都发现了“哨笛”。这有可能是鲍威尔一家之言,现代印度的班苏里从中世纪初就没有太大变化。鲍威尔证明了在古代中国一种有点不同设计的笛子,然而,引用库尔特·萨克斯的《乐器史》的观点,认为笛子可能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从更古老的中亚笛子设计演变而来。然而,印度和中国的笛子品种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
在许多中世纪的画作中描绘了具有圆柱形轮廓的竖笛,然而,他们的外表不容易对应于现在幸存下来的乐器,并且可能已经被风格化。来自马其顿库马诺沃附近的圣乔治修道院教堂的《基督的嘲笑》(始于1315年的教堂绘画)中,有一名男子在其中演奏圆柱形竖吹笛类乐器,这可能是目前西方最早关于竖笛形象的描述。后来,在现在存于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国家美术馆的、佩德罗·塞拉和托尔托萨·S.克拉拉为教堂绘制的《维珍和儿童》(1390年)画面中,一群天使在圣母玛利亚周围演奏乐器,其中一人在演奏圆柱形的竖笛。从中世纪开始,天使经常被描绘成演奏一个或多个竖笛,在上述《维珍和儿童》的画面中,有三位天使在演奏竖笛,并且在几个著名的画作中这样的画面经常出现,这可能是三位一体的标志。到了15世纪,竖笛在绘画中出现更为频繁,而且这个名字也出现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参考文献是约翰·莱德盖特的《格拉斯神庙》(1430年)。
在21世纪,中世纪时代的许多其他乐器和碎片已经开始显现,包括在德国埃斯林根挖掘的一个14世纪的碎片“埃斯林根片段”;一个14世纪下半叶的桦木乐器“塔尔图竖笛”在爱沙尼亚塔尔图被发现;还有一只在波兰埃尔布隆格发现的“埃尔布隆格竖笛”是15世纪的果树乐器。此外,埃斯林根片段具有类似于哥廷根竖笛片段的转弯。虽然有学者认为埃斯林根片段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竖笛,但没有大于300毫米的完整乐器幸存下来,这种看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以上这些“竖笛”共同构成了外国竖吹笛类乐器的早期形态。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这些竖吹笛类乐器大多为圆柱形,但在形制上与中国的箫以及亚洲的同类乐器略有不同:首先,国外的竖笛多上窄下宽,最下端是一个轻微张开的“口”,而中国的“箫”一般上下两头一样粗细;其次,亚洲的同类乐器多为“竹”质材料制成,外国的竖笛以“竹”和“木”两种材料制成;第三,有些“吹口”的部位会用“镶嵌片”阻挡,被称为“阻风门”;第四,国外的木制竖笛常常有“接口”。
总的看来,中外幸存下来的乐器共同特征包括:窄的圆柱孔(哥德根竖笛除外),允许右-左手共同演奏(塔尔图除外),这是欧洲早期笛类乐器与世界各民族大多数的竖吹笛类乐器从形制上相似;然而,这些“竖吹”笛类乐器的“吹口”有两种:一种是在表面上有扁平切口、截去的头上有盖、形成“凹槽平口”的笛(唇形凹槽笛);另一种是带“哨”的“终吹笛”,在一端吹气通过管排出产生声音。世界各民族的竖笛均与身体垂直轴成一定角度演奏,大多数是“斜”笛乐器。
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外早期笛类乐器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建立起这样的认知:笛类乐器历史悠久,虽然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从古代延续下来的笛类乐器,然而称呼各异;如:横吹“笛”包括长笛,印度古笛:班苏里和韦努,中国笛子,西方横笛,日本笛,韩国笛:大笒、中笒和小笒等;竖吹笛类乐器在中国称为“箫”,在欧洲最早主要称为“竖笛”,而在国外各民族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日本称“尺八”,韩国称“丹索”和“通索”,“沃申”是东非笛;安第斯山脉人们演奏的“奎纳”、“霍皮笛”均属于终端笛;将以同样方式吹奏的一排管绑定的乐器称为“排箫”。最早的横吹笛类乐器虽然产生于世界各地,但主要受到东方的影响。如卢塞恩大学音乐学院的长笛学者利亚纳·艾利齐认为,班苏里、韦努等乐器从印度传入拜占庭帝国,到了公元10世纪,在中世纪的欧洲,它像印度一样流行起来。中世纪早期的印度班苏里笛是有影响力的,它的尺寸大小、风格样式、固定装置以及结尾的镶嵌,在欧洲中世纪艺术作品中成为横吹笛类乐器演奏风格的领导者。
这表明,欧洲学者也认为东方横吹笛类乐器的影响巨大,后来的西方长笛、短笛等横吹笛是在东方同类乐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竖吹唇鸣木管乐器虽起源也很早,但在欧洲的发展较晚。据音乐历史学家和民族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研究透露出来的信息,印度寺庙和考古遗址上的雕塑和绘画显示表明,古代留存的主要水平吹奏的横笛微微向下倾斜。内特尔认为,这种来源于印度次大陆和西亚对北印度音乐的班苏里的相关性演奏风格变化,可能是由于在伊斯兰统治时代受到了一些影响。
虽然如此,但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形式非常多样。如: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使用的“奈伊”,以及土耳其“卡瓦尔”都是竖吹唇鸣木管乐器。并且在此后,出现了“哨笛”。这些乐器在传统音乐演奏中起着重要作用。后来,美国西南部的阿纳萨齐笛已经有一种类似于“奈伊”的形制。
由此可见,虽然唇鸣木管乐器的发展路径目前尚没有什么定论,我们依然可以从世界民族音乐的视角切入去探索它们的发展脉络。我们认为,在今天各音乐学科飞速发展的状况下,仅仅固守考证(如考古学)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唇鸣木管乐器研究发展的需求,打开思路,主动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推动本学科前进的方向之一。
1. Blades, James,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Bold Strummer Ltd,1992.
2. Slov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1 April 1997), "Early Music", Science, 276 (5310), doi:10.1126/science.276.5310.203g.
3.Chase,Philip G.;Nowell,April(August–October 1998),"Taphonomy of a Suggested Middle Paleolithic Bone Flute from Slovenia",Current Anthropology,39(4),doi:10.1086/204771
4. Rowell, Lewis (2015). Music and Musical Thought in Early Ind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ISBN 978-0-226-73034-9.
5. TeNijenhuis,Emmie (1974).IndianMusic:History and Structure.BRILL Academic.ISBN 90-04-03978-3.
6.Ananda Lal(2004).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ndian Theat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19-564446-3.
7.Tarla Mehta(1995).Sanskrit Play Production in Ancient India.Motilal Banarsidass.ISBN 978-81-208-1057-0.
8.Ashok Damodar Ranade(2006).Music Contexts:A Concise Dictionary of Hindustani Music.Bibliophile South Asia.ISBN 978-81-85002-63-7.
9. vaMz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Koeln University,Germany
10. Emmie Te Nijenhuis (1992). Saṅgītaśiromaṇi:A Medieval Handbook of Indian Music.BRILL Academic.ISBN 90-04-09498-9.
11.Bettina Bäumer;Kapila Vatsyayan(1988).Kalatattvakosa:A Lexic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the Indian Arts.Motilal Banarsidass.ISBN 978-81-208-1402-8.
12.Dorothea E.Hast;James R.Cowdery;Stanley Arnold Scott(1999).Exploring the World of Music: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from a World Music Perspective.Kendall Hunt.ISBN 978-0-7872-7154-1.
13.Patricia E.Karetzky(2000).Early Buddhist Narrative Art:Illustrations of the Life of the Buddha from Central Asia to China,Korea and Japa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SBN 978-1-4617-4027-8.
14.Alice Boner(1990).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in Hindu Sculpture:Cave Temple Period.Motilal Banarsidass.pp.157–163,186–187.ISBN 978-81-208-0705-1.
15.Pratapaditya Pal;Stephen P.Huyler;John E. Cort; et al. (2016). Puja and Piety: Hindu,Jain,and Buddhist Art from the Indian Subcontinent.UnivofCaliforniaPress.ISBN978-0-520-28847-8.
16.Sorrell,Neil;Narayan,Ram(1980).Indian Music in Performance: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7190-0756-9.
17.Lochtefeld,James G.(2002).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2 Volume Set.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ISBN 978-0-8239-2287-1.
18.Arthur Berriedale Keith(1995).Vedic Index of NamesandSubjects.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978-81-208-1332-8.
19.Suneera Kasliwal(2004).Classical musical instruments.Rupa.ISBN 978-81-291-0425-0.
20.Lochtefeld,James G.(2002).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2 Volume Set.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ISBN 978-0-8239-2287-1.
21.Dalal,Roshen(2014).Hinduism:An Alphabetical Guide,p.28.Penguin Books.ISBN 978-81-8475-277-9
22.Jaap Kunst(2013).Hindu-Javanese Musical Instruments.Springer.ISBN 978-94-011-9185-2.
23.Morris,Elizabeth Ann(April 1959)."Basketmaker flutes from the Prayer Rock District,Arizona".American Antiquity.24(4).doi:10.2307/276601.
24.Coltrain,Joan Brenner;Janetski,Joel C.;Carlyle,Shawn W.(2007)."The Stable-and Radio-IsotopeChemistryofWesternBasketmakerBurials:Implications for Early Puebloan Diets and Origins".American Antiquity.72(2).doi:10.2307/40035815.
25.L.E.McCullough(1976)."HistoricalNotes on the Tinwhistle".The Complete Irish Tin Whistle Tutor.Oak Publications.ISBN 0-8256-0340-4.
26.Nigel Gatherer(30 January 2006)."History".The Scottish Whistle.
27.Ardal Powell(2002).The Flute.Yale University Press.pp.10–13.ISBN 978-0-300-09498-5.
28.Lasocki,David."Recorder".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trieved 2016-02-06.
29. Lydgate, John.Schick,J.,ed.Lydgate's Temple of Gla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recorder".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1.Lydgate,John.Bergen,Henry,ed.Lydgate's Fall of Prin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2.Hakelberg,Dietrich(Mar 1995)."Some Recent Archaeo-Organological Finds in Germany".The Galpin Society Journal.48.doi:10.2307/842799.
33."Flutes and recorders".www.bernolin.fr.Retrieved 2016-02-07.
34.Liane Ehlich(1984),Zur Ikonographie der Querflöte im Mittelalter.Basler Jahrbuch für historische Musikpraxis,Volume 8(in German).
35.Nettl,Bruno;Ruth M.Stone;James Porter;Timothy Rice (1998), The Garland Encyclopediaof World Music:South Asia:the Indian subcontinent,Routledge,ISBN 978-0-8240-4946-1
36.Nicholas S.Lander,"A Memento:The Medieval Recorder"(Recorder Home Page,1996–2014).Last accessed 30 June 2014.
37. Bakkegard, B. M.; Morris, Elizabeth Ann(September 1961)."Seventh Century Flutes from Arizona".Ethnomusicology.5(3).doi:10.2307/92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