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进校园的意义与路径
2018-02-26赵娜
■赵娜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形成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始了戏曲进校园的积极探索,拉开了新一轮中华戏曲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本文在阐述淮海戏特质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向青少年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淮海戏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淮海戏进校园的意义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旧称“肘鼓子”、“三刮调”、“拉后腔”、“拉魂腔”。属于苏北地区优秀而独特的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淮海戏音乐唱腔丰富多彩,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淮海戏唱腔既具柔美、凄婉之音,又不失高亢、雄浑之声,其主要特点是地方特色浓郁,能快慢,可抒叙,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淮海戏的表演既诙谐幽默、乡土气息浓厚,又彰显着大气自然,充满乐趣。淮海戏深植于广大农村,且长时期地服务于农民,所以,它的表演富有农村、农民的生活气息,带有泥土的馨香。淮海戏演出剧目内容大多来自淮海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来自淮海地区的现实生活,承载着淮海地区从古至今多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群众中有着广泛影响、大家都很熟悉的淮海戏传统戏唱腔中明显带“哭腔”,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而抗战以后编演的数以百计的现代戏,又直接反映了淮海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建国后的淮海戏则突出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火热生活,比如《送子参军》《大后方》《拾稖头》《借驴》《十里香》《生死怨》《儿女情》《果园风情》《小镇有口甜水井》、《草包村长》《粉祸》《临时爸爸》《永恒的彩霞》《赶集》《豆腐宴》等。因此,淮海戏剧种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了淮海戏的演出后写道:“淮海戏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极具讽喻。”正因为淮海戏的“土”,才显现出其艺术魅力,其浓厚的乡风野趣和爽朗明快是其显著特质。淮海戏作为民间小戏,素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特征,群众性基础好,“接地气”、深受淮、沭、连、宝一带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淮海区域的连云港、淮安、宿迁及徐州、盐城部分县区是淮海戏传承创新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淮海戏少有年轻观众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自上世纪80年代始,受港台流行音乐文化影响,淮海戏之于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少年渐行渐远。对很多年青人来说,观看戏曲演出的吸引力远低于观看电影或是音乐剧。从这个意义上讲,着力扩大淮海戏在青少年和年青人当中的影响力,通过借鉴现代音乐、舞蹈、小品等艺术形式的精华,在舞台布景、念白唱腔、人物打扮等方面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拉近年青观众与传统戏曲的距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是淮海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淮海戏是淮安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淮海戏将唱念做打熔为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传承悠久,博大精深。淮海戏里的名人、名曲、名段在淮安文化史和江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让戏曲走进校园,对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淮安戏曲艺术是淮安传统文化的瑰宝。把淮海戏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感受戏曲欣赏的独特魅力,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二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鉴赏与表演才能。中小学阶段的戏曲艺术教育主要是了解和赏析。淮海戏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以唱、念、做、打为主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教师可从淮海戏的形式、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淮海戏是如何运用唱腔来揭示人物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教学,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理解之中。如开发青春版的《皮秀英四告》《三拜堂》《反内战》等。根据不同角色,使青少年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是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价值。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如革命英雄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效果是品德课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传统戏也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血战刘老庄》,体现正义、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戏剧引进校园绝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是通过补充音乐内容,调节课堂品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戏剧的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音乐课本教材和戏剧教材有机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定能达到以艺术化人,以艺术育人的效果。四是有利于抵制不良文化。当前,一些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调上都不适宜学生的歌舞大行其道,如果不加整改与管理,必然会使青少年身心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健康成长。戏曲进校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疏导、引导的好办法。可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思想的作用。如淮海戏中的“拉魂腔”,音调高亢、旋律起伏变化、节奏紧凑、音质粗犷,给人以力度与阳刚之美,能诱发学生的开朗豁达,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学唱淮海戏曲,可给当下通俗音乐盛行的气氛,注入一股新鲜空气。通过欣赏和学唱,激发审美情感,树立高尚情操。同时有利于传统戏曲艺术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培养新一代的戏曲观众和新一代的戏曲艺术家。
二、淮海戏进校园的路径探索
在淮安市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普及传统淮海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举措。淮海戏进校园应以“熟悉地方戏曲、弘扬传统艺术、传承特色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传承淮海戏文化精粹,普及淮海戏基本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曲目唱段,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推动中小学师生学唱、会唱、爱唱淮海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让传统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和发展,激发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富庶新淮安的爱国爱乡主义情怀。一是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依托江苏省淮海剧团等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结合淮安市地域文化特色,选定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欣赏、学唱的戏曲经典曲目和名家名段作为“淮海戏曲进校园”推荐剧目和曲目,组织淮安戏曲工作者和戏曲大师赴中小学校教唱,并结合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戏曲文化,活跃校园戏曲氛围。二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淮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深入中小学校演出,每年计划安排10场。演出以淮海戏经典剧目为主,也可选择“折子戏”。同时,鼓励支持淮海戏业余演出团体、淮海戏曲名家到学校演出。三是建立淮海戏教学示范基地(艺术传习所)。在淮安市中小学校逐步开展淮海戏教育普及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淮海戏普及性教学纳入中小学校特色教育范畴,并确立淮海戏教学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市设立10所左右淮海戏剧教学示范基地。四是建设一批淮海戏社团组织。鼓励中小学校组建淮海戏兴趣小组或学校戏曲社团,利用第二课堂,聘请淮海戏曲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组织学生进行戏曲唱段的学唱,进行戏曲文化知识普及。五是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师淮海戏曲知识与实践培训。每年组织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师淮海戏曲培训,教授淮海戏简史、淮海戏曲声腔艺术、主要表演程式等戏曲知识,学唱、排演1至2段戏曲选段,观摩赏析淮海戏曲经典剧目。
淮海戏是淮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坛老酒在漫长的岁月里酝酿出醇厚的浓香;淮海戏曲也是当代艺术,饮用时当要备好华美器皿方能品出个中韵味。淮海戏必须在传统当中融合现代元素,培养和发展更多的淮海戏曲爱好者,唯此方能写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