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谓的“支撑”究竟撑起了什么
——谈谈武汉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8-02-25刘玲艳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支撑题意语言表达

刘玲艳

(湖北省武汉市旭光学校)

武汉市中考作文近年来全面实行新的阅卷标准:以题意、支撑、表达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档次和类别打分。如此一来一共可以分为七类文,每一类又各有上下两档。这种打分标准强调“题意”与“支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作文中的材料是否在逻辑上能阐释、表达、证明题意,并且根据这种关系又分出三种情况:支撑正确、支撑有缺陷、支撑错误。在实际的阅卷当中,支撑的正确与否成了得分的关键,自然也就成了老师教学的关键。

热词“支撑”

在这样的阅卷标准下,一时间语文老师纷纷开始研究“支撑”这个词,那种热度堪比网络热词。

先来看“支撑”要撑的是什么?我们以一类文为例来谈谈。打分标准明确规定,在题意正确的情况下,材料对于题意的支撑正确才能是一类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优秀作文。然后看其表达再上下机动五分左右。仅从优秀作文的得分标准来看,“支撑”这个条件成为了关键。也就是你的作文里写的内容材料这些东西如果能紧紧围绕中心,那这就是好文章。至于语言表达是在确定了是一类文以后才定档次,如果首先支撑正确的话,那语言表达这一块的分数就不会很低,因为前面的类别已经定下来了。

那么我要质疑的是:

1.假如一个学生的题意和支撑都正确无误,但是语言表达相当普通,仅仅只能算把话说清楚了,这样的文章也算优秀吗?

2.假如一个学生的题意正确,支撑有缺陷,但语言表达相当有文采,分析问题也是很深刻有见地,这样的文章跟第一种相比算不算优秀?

一篇有见地、有表达、有思想的文章算不算好文章?也许这篇文章当中的某些材料与题意不完全切合,但是整体上却是完整通顺,思维清晰,中心也明确。我觉得如果刚才说的第一种情况都是优秀文章,而这样的文章却上不了一类文,那就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讥讽!

再来看看所谓的“题意”又是什么?题意当然是作文的审题,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教学当中的审题立意是第一步,也是关键重要的一步。学生对题意理解的深浅不同,表达的见解不同都是能看出每个人思维品质的高低的。但是从武汉市去年初三的元月调考和中考的试题来看,命题者显然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基本上不设审题门槛。元调和中考这两套试题风格一致,难度一致,都是在给出材料后有一句对中心提示的句子,学生基本上结合材料和这个提示语就知道作文题的意思了。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有时候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担忧是如此的多余和可笑”。“人们在认识新事物的时候,要打破旧的经验的限制,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这样的命题基本上不需要学生有自己太多的见地和看法,只需要抓关键词和要素来审题立意。

我的质疑是:

审题的要求改变了,不是要求对这个题有怎么样的见解,而是能抓关键词。那么,写作考的是什么?显然,主要就剩支撑了。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也是思想情感的述说,还是观点议论的阐释,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纵情铺陈,亦可缜密推理。这当中仅能看内容是否证明观点吗?只能看材料围绕中心吗?只能看选材是否切题吗?那如何考查学生的立意能力、学生讲道理的能力?学生的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的技巧与方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水平?等等。

一点思考

中考作文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恐怕就不能简单地评价一个评分标准的好坏。

审题应该是基本能力。任何考试都具有选拔的功能,试卷的特点就是通过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题首先就是一个题目,所以审题能力毋容置疑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立意的能力是判断思维深浅的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当然会不同,这种不同看法中的相对比较深刻的见地就是思维品质的体现。平庸而普通的立意固然不能算错,但那些高出常人所见,谈得出常人所不知的立意则更应该鼓励。思想是世界上最美的火花,鼓励学生在作文当中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那些老生常谈,大话套话的文章实在不值得提倡。

选材剪裁看的是学生的筛选能力,当他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之后自然会通过具体内容来表现,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最大化呈现出自己的思想主旨,这也是写作应该考虑的东西。

语言是写作的载体,更是魂灵。一个语言水平出类拔萃的人很难相信他的文章会平庸不堪,同样,一个没有语言天赋的人也很难相信他的文章能够脍炙人口。历史上哪个大作家、大文豪不是语言学家,不是有着高超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那么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多重要呢?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按照这样的打分标准,表达仅仅就值五分!

以上意见仅代表个人意见,请各位看官能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支撑题意语言表达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例谈数学习题课构建中的支撑与改进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