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小学数学“网红课堂”的思考
2018-02-25
(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工小学 重庆 400084)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主要阵地。当课改逐渐深入,我们逐步认同真实、朴素、扎实的课堂,在重视情境创设的同时,少了过分渲染,更加注重以旧引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课堂上原来一味的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到现在既有独立思考、尝试交流、又有小组合作……
但是目前,在我们的课堂,还存在一些看似流行的“网红”现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算法多样化”越多越好吗?
课例回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片段:
10+20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因为1+2=3,所以10+20=30。
师追问:为什么用1和2可以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计数单位相同,可以把1和2相加。(二年级下期才让学生感知的“计数单位”在一年级就出现,会不会过早?)
师又问:你们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2:接着数,10、20、30
师:你真聪明!谁还有其他算法?(受到教师提问影响,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想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3:做加想减。师微笑着说:可以。
生4:一个一个接着数,10、11、12、13、14、15、、16……
师非常和蔼地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今天我们某某同学真乖,平时上课很好动,今天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学生们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回答问题更积极了,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我、我”课堂气氛很活跃。
生5:5个5个地数。
生6:2个2个地数。
生7:倒着数。30、29、28、27、26……教师似乎没料到这个答案,一时之间难以反驳:“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以后再解决……”
在随后的巩固练习阶段,算法多样化遭遇尴尬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但教师仍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分析、优化各种算法。而只是强加给学生:“你喜欢那种就用哪种,不过老师喜欢1个十加2个十等于3个十这一种。”以致于在本课结束时,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算。
反思:
1.算法的多样化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教师不必“索要”多样化的算法!
算法的多样化主要是相对一个群体而言的,它主要是指一个小组或班级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后所产生的想法的汇聚,一个人有了一种,几个人就有了“算法多样化”了,它是对学生各自独立思考的方法的有意汇聚,而不是学生对这一问题所有方法的刻意搜寻!
2.算法的多样化绝不是无原则地放任低思维层次的算法,必须要强化最优的方法!
我认为,在“生4:一个一个接着数,10、11、12、13、14、15、、16……”时,教师就可以让他数下去,将错就错。很自然,大家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根本不好,在后面的阶段也不会出现“百花齐放”、甚至是错误的算法。让学生在自己的质疑、思辩中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在对算法进行优化时应特别关注“基本算法”,即从教育学角度——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对后续知识掌握有价值的方法。
二、活动越多越好吗?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
课例回放:《角的认识》教学片段:
在教学完角的认识后。教师设置了以下几个活动来巩固、加深角的认识:
活动1:用顺口溜帮组记忆:“嘴巴尖尖小于几的是锐角,嘴巴宽宽大于几的是钝角……教师解释后学生读、记忆。”
活动2:用身体表示角。教师叫了几个学生上台展示,结果,几个学生的动作都差不多,都是自己用手做一个手势表示出了锐角、直角、钝角。
活动3:用你桌上的东西来表示一个角。活动4、找教室里的角。
活动5:同桌互相在钟面上拨角。活动6:看书,在大桥上找角
活动7:画一个角。
一节课下来,课堂显得非常热闹,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孩子们不停地在动手、动嘴,后面有些调皮的孩子开始乱动了……
反思:
这些活动起到了真正的作用了吗?达到预期目标了吗?
诚然,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但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这节课,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建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当然也不可能发展学生真正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一些诸如空间与图形部分课时,要避免将数学课都变成单纯的活动课,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很难想像,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能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三、这样的探究有必要吗?
课例回放:《角的认识》教学片段:
在教学完角后,设置了探索角的名称的环节:
教师:你能给它们取名字吗?
生1:“锐角、钝角。”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还有吗?”
学生积极思考,又取出了很多很多形象的名字,最后,教师却说:“数学家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钝角’。”
反思:
仅仅是因为“好听”才叫“锐角、钝角”吗?这样的探究有必要吗?这些关于数学名称、概念、事实、人为规定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是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究的,自主探索并非是“灵丹妙药”而“包治百病”,接受学习对一些内容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或者用得不是地方,就会带来负面影响。使我们的探究变得形式化、庸俗化!
四、否定学生,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就那么可怕吗?
在一些课堂上,就只听到好声一片。象六年级一位老师在教学“比例尺”时,请了几个学生来回答“比例尺”的概念,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还给予表扬。此时静观学生的表情,有的迷惘、有的偷笑、有的甚至是不屑!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有的肯定和鼓励!又如就像前面课例一中计算10+20=30中提到的例子,如果老师能在学生说出:“做加想减、一个一个接着数、2个2个地数、倒着数”时能及时地指出,否定学生的错误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叫好、模糊地评价,学生就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