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亦关键
——英语课堂的导入例谈
2018-02-25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0000
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0000)
张 红
在教学中,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不可忽视,高质量的导入不仅能在上课开始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
一、导入的常见误区
1.用时过长,话题繁杂
上课开始前,若导入时间过长,话题繁杂,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不住重点,还影响了整节课的进程。有效的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所以教师要注意取舍,避免拐弯抹角,耽误时间。
2.无实质作用,流于形式
课堂上师生对话看似流畅,但对话内容中的信息量较小,更多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问答练习,没有渗透重、难点句式,不能为新课的学习化解难点,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读透教材,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密结合新课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地导入新课。
3.过难或过易,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设计导入时,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的问题过难,导致学生听不懂,不知如何用英语回答;还有的问题过于简单,高年级学生不屑于回答,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除了要认真研究课本外,更要花时间去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设计时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交流。
二、以课为例
通过以下几个课例的对比与分析,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
【课例一】
这是一节三年级英语白板教学课的开始六分钟。课题是《My favourite fruit》的内容。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唱“Colour Song”两遍,边唱边做律动。接着,教师通过操作白板进入Guessing game环节,标题为《Am I a vegetable?》,本环节共依次呈现了十几种水果和蔬菜,每种水果和蔬菜出现的形式相同,即先出现局部图,点击出现英文介绍的文字和声音,再点击出现完整图。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参与猜或读,只是不停地点击,学生静坐观看。一遍看完后,教师让一名学生上台操作白板,让大家再从头看一遍。这一次,在每种水果或蔬菜呈现完整时,教师再带领学生跟读一遍。
分析:
1.导入环节目标不明确
教师以一首关于颜色的歌曲进行导入,并没有与本节课的主题《My favourite fruit》紧密联系,也没有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铺垫。然后教师让学生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结果学生回答“颜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而偏离了主题。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必须准确地定位目标,“导”要为“学”服务,不可只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其实质的目的。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中教师的新授只是让学生听、看,学生完全没有主动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在第二次观看时教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操作,但并不是用英语做事。信息单向地从教师向学生传递,这不是真实、有效的互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性很强,学习语言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因此,教师要设计出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初步掌握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体。
3.教学活动无明确任务
该教师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了猜谜游戏,由学生看局部图和听描述来猜是什么水果。但教师在呈现动画时没有给出相应的要求与任务,只是一直播放,导致学生毫无目的地观看,浪费了课堂时间。
4.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当
教师一次性用同一种方式呈现很多新词,这种设计不合理,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还未来得及对一个新词进行理解吸收,下一个又出现了,而且是不停地出现,最终导致学生从来不及思考到不思考。有效的教学活动安排应有坡度,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知识到技能的发展变化过程,逐步把以课本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生活活动转化。
【课例二】
这是译林版英语三年级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中Story time的导入。
教师课前借用两个学生的文具,即一支钢笔和一块橡皮(橡皮作为备用),并分别叮嘱他们不要告诉其他人。上课后,教师出示用手帕遮住的钢笔问:“What’s this? Guess!”
Student1:It’s a pen. Teacher: Maybe it’s a pen.
Student2: It’s a ball pen. Teacher: Maybe it’s a ball pen.
Student3: It’s a pencil. Teacher: Maybe it’s a pencil.
Teacher: Now, let’s have a look. Oh, it’s a pen.
(教师揭开手帕,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对猜对的学生给予肯定。)
Teacher: But this isn’t my pen. Maybe it’s —A’s. A, is this your pen?
Student A: No, it isn’t.
Teacher: You may guess .
教师指向全班学生,让学生A继续猜。学生A猜钢笔是学生B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A问:“B,is this your pen? ”
Student B: No, it isn’t.
这时,教师指向全班学生示意B接着问。
Student B: C, is this your pen?
Student C: No, it isn’t. D, is this your pen?
Student D: No, it isn’t. E, is this your pen?
Student E: Yes, it is.
分析:
1.目标明确,功能性强
课堂开始时,学生还未能进入英语学习状态。Guessing game 是一种简单易操作、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游戏,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设计的问与答“What’s this? It’s a…”是第一单元的重点句型,学生都不陌生,教师用钢笔遮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这一游戏与接下来的情境融为一体,承前启后,使学生能够精神饱满地进入新课学习。
2.化解难点,创设情境为新课做铺垫
当学生猜出一种答案时,教师不要立即给出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继续发散思维,说出更多与本课相关的新单词,然后教师将学生带入下一个情境,寻找这只钢笔的主人, 所运用的句型“Is this your pen?Yes, it is./No, it isn’t.”与本课的目标句型完全吻合。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真实有效的互动
随着学生A的否定回答(这在教师意料之中),学生的注意焦点又转移到教师身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A去猜测,这个过程中教师手指向全班学生,由学生A自己来猜测钢笔是谁的。学生A猜测是学生B的,这时其他学生的注意焦点都转移到学生B身上。教师这时问的问题正是其他学生想问的,大家都想知道学生A猜得对不对,结果学生B回答:“No, it isn’t.”于是又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纷纷猜测钢笔会是谁的。学生为了争取发言的机会纷纷指着自己冒充钢笔的主人。此时,教师已把话语权全部交到了学生手里,而学生正积极主动地用本课重点句型进行真实有效的沟通,力求寻找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课例三】
教师借班上课,教学Free talk的一部分。
T: What do you often do at the weekends?
S1: I often have lessons.
T: Lessons? Where?
S1: Shu Ren.(书人——课外办学机构)
T:Oh,I see.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there?
S1:Olympic Math and Olympic Chinese.
T: Do you feel boring and tired?
S1: No,they’re interesting.
T: Oh,I see. Are you good at English,too?
S1: A little.
分析:这段师生对话真实而自然,主题鲜明,语言鲜活。学生在教师的巧妙追问下,激活了英语思维,拓展了语言知识的运用,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出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初步掌握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体。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应注重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高质量的导入不仅能够在课堂开始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中,还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
教育家科洛廖夫曾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如果“乐趣”中枢被激活,人就可以乐此不疲地去做事情,而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效果更好。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将课堂导入做到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够潜移默化地将重点教学内容渗透其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已为整节课确立了成功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