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记录更“科学”
2018-03-0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0000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0000)
吕 睿
学会做记录,既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又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课做记录能促使学生关注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科学现象,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另外,良好的记录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还有利于他们记忆和反思自身实际学习情况。但在许多科学课堂上仍存在学生记录不够科学、合理的现象,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了记录所带来的价值,有些学生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负担,随意记录,敷衍了事,影响了科学记录的有效性。对于如何提高科学课上记录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记录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录单是学生思维过程的体现
在任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或见解,这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设计记录单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加固正方形》一课时,教师最先将记录单设计成图1的格式,几乎所有学生动手验证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后,发现不能加固正方形或不是最好的加固方法的学生会直接将原先的设计擦掉,进行更改,而更改后的方法往往又是教师所灌输的,学生本身想法得不到肯定,导致这张记录单失去了记录本身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将记录单改为两大块,一块是“我的方法”,另一块是“加固正方形最好的方法”(如图2所示)。如果自己的想法是使正方形牢固又是最省材料的方法,那么下面的“加固正方形最好的方法”就可以不用画了。经过对两种方法的对比,学生将最适合的加固方法画在下面,最后再将自己的方法与最佳方法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迅速找到自己方法的错误或不足之处,能够很快记住最好的加固方法,同时也让教师掌握到学生的思维轨迹,对课堂教学做出及时调整与完善。
在记录单上记录对比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及掌握能力。老辈人都说,会玩泥巴的孩子最聪明,因为捏泥巴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课亦是这样,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他们潜在的力量与智慧,并有效激发,在这过程中,开发创造性思维,享受脑力劳动的乐趣。
二、不要让记录干涉学生的思维
教师千万不要在学生思维的天地加上一个盖子,否则,学生的思维将永远无法达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
例如,教学《玩铅笔》一课时,教师先将记录单设计成如图3所示,结果在教完第一个班级以后发现,90%的学生在实验成功后却如图4一样记录。
课堂上,几乎所有的小组都能用两个夹子夹在铁丝末端,并明显处于笔尖下方的方法成功地使铅笔的笔尖在手指尖上平衡站立了。通过比较也能说出“平衡辅助物在平衡点的下方时,铅笔可以平衡站立,而且越下越好”这一结论,可为什么记录时却出现了平衡辅助物与平衡点几乎处于同一高度的情况呢?结果发现,教师在记录单上加了一个框,而记录单上铅笔的笔尖处与边框底线距离很小。于是,教师重新设计了一张记录单(如图5),实验表明,很多学生都能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如图6)。
在设计记录单时,教师必须要注意,有时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图中的边框、文字都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敢确认、真实地表达实验过程或者实验现象。所以,设计记录单时,教师要深思熟虑地考虑记录单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要让学生的思维被框住,不要干涉学生的思维以及记录。
三、科学记录要及时
科学课堂上,当一次实验或者一次探究活动完毕之后,应培养学生养成及时记录下实验现象、数据、方法等的好习惯。在科学课上,很多实验数据以及不同的实验现象需要学生记录下来,如果学生记录不及时,就有可能将这些数据和现象混淆或者遗忘,进而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对这些实验信息进行整理、对比以及分析,无法得出一些科学规律、科学结论。
例如,教学《吸热和散热》一课时,需要做水和油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学生要记录加热和停止加热过程中每隔一分钟水和油的温度变化,各记录六分钟,如果学生记录不及时,将很可能造成数据的流失或者错误,最终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地比较出水和油的吸热、散热性能。因此,及时记录不仅是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结果的积累,也是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认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得出真实、准确科学结论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给足充裕的时间记录,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四、科学记录应客观、真实
法国人认为,学生的科学记录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最真实的科学书,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着学生观察到的现象。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探究结果的分享和探究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探究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对探究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那么,什么算是客观、真实呢?首先,要求学生记录时不要带有主观色彩,不要将主观意识带进科学记录中;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的探究结果,不能不顾事实胡编乱造,不能把解释当成事实,如把一些自身推理的结论当成事实或别人说的东西当成事实,进而窜改探究结果;最后,还应该要求学生不要将别人的探究结果移植到自己的记录单上,比如,有的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没有成功,那么记录单可以是空白的,但坚决杜绝在没有完成有效探究活动的情况下“抄袭”别人的探究结果或随意编写探究结果。
再如,教学《冷热与温度》这一课时,学生要做“研究热水降温规律”的探究活动,需要在10分钟内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情况,然后画成曲线统计图,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发现有个别小组测量的数据并不能得出“先快后慢” 这样一个结论,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发现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与大部分小组不一致时,便立即改掉了自己的数据和结论。在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能保证每组学生的活动都是成功的,总有个别小组获得的结果有点“与众不同”。对于那些“不和谐”的结果,教师应该重视,并且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些结果。首先应教导学生科学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探究过程中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应随意窜改,甚至抄袭;然后,可以引导全班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发生偏差的原因,或者教师可以让这组学生重新做一次,再请他们来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果对这种现象,我们熟视无睹的话,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弄虚作假、盲目服从的态度,这样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是不利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及结果的客观真实记录,从目前看,这样的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真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格素养。
五、科学记录要与课堂有机结合,为课堂服务
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是为了归档供日后参考,而是为了解释性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记录的这一生成性价值,将记录与课堂有机结合,从而为课堂服务。
例如,教学《加热和冷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的实验,实验要求图文并茂。设计结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讲讲他们小组的设计,结果发现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位学生也没能介绍清楚,反而造成了其他学生失去了耐心。我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便请第二位学生先在投影仪上展示了记录单,然后对照记录单讲解他们的设计,效果极好,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在科学课堂上,可能有一些教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有时对学生的记录只停留在走过场的无目的状态或是对记录的漠视——不展示、不交流。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强,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活动又是比较多的,有可能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意思他自己明白,教师也明白,可其他同学却不一定会明白,这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记录的作用,让学生在呈现记录单的同时进行解释、阐述,就能让记录的价值得以体现,让它很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总之,记录如果利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为我们的科学探究、科学教学带来方便,不仅让学生在总结科学规律、科学结论时有据可寻,还能让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教学。只有充分发挥了记录的价值,让它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记录的意义与它所带来的快乐,才能让他们真正做到享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