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具操作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2018-02-25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225000
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225000)
王 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数学教师忽视了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导致无法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而进行学具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重视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准时机,打破思维僵局
由于小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课堂中学具的使用频率如果过高,就会导致他们认为学具是玩具,从而分散了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反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准时机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以打破思维僵局,使学生深入探究新知。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身边物品(如铅笔盒、课本等)的长度进行测量。学生由于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基本的测量要素,所以即使经过多次测量,也没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且频频出现错误。于是,教师出示一把刻度0的地方已经损坏的直尺,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这把直尺对文具盒的长度进行测量。学生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尺上的刻度0虽然没有了,但还可以将刻度1作为起点,或者将直尺上的任意刻度作为起点,只要将起点到终点的数字相减即可得到物品的长度。接着,教师拿来一把更短的直尺,这样由于刻度数不足,从而增加了测量的难度。学生经过思考后表示,只要多测量几次,将多次测量的结果相加,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很快掌握了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这样教学既避免了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对比操作,促进思维创新
新课标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创新,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一个任意度数的角,如165度、75度等,然后给学生残缺的量角器,让学生思考没有完整的量角器应如何画角。通过两次学具操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于是,有学生提出:“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因此可以借助三角板进行画角,如165度=90度+45度+30度、75度=45度+30度等。”顺着这一思路,教师让学生尝试寻求角的度数的其他组合方式。如165度的角还可用三种方法进行作图,即60+60+45=165、90+60+45-30=165、180-(45-30)=165。接着,教师将这三种方法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方法最好。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需要三块三角板进行操作,比较麻烦,而第一种方法只需要两块三角板进行操作,既简便,实用性又强。这样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还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中获得全新的思路、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学具替换,拓展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旨在让学生找到探究知识的突破口,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数学思维。鉴于此,教师应让学生既会运用学具探究知识,又要引导学生不依赖学具,这样才能实现对学具的灵活运用。如同武侠小说里说的那样,只有达到“无刀胜有刀”的境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高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运用学具进行操作的机会,不断深化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加法”一课时,教师先将15根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小木棒表示出35。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小木棒的数量不够,不禁思考:应该如何摆呢?很快,经过深入的思考,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方案:“可以将手中的小木棒和同伴的小木棒结合起来,即将10根小木棒捆在一起,三组小木棒就是30,另外再摆5根小木棒,就是35了。”还有的学生建议:“用1根铅笔表示10根小木棒,那么3支铅笔和5根小木棒的组合就是35。”……这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替换思维,为下一步探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进行学具操作的时机,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