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2018-02-25王培章
王培章,钱 锐,郭 亮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当前,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普通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型转变已是大势所趋,现在全国有超过200所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正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应用型高校最本质的特色在于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其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便是实习实训,其中的校外实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更是承担着非同寻常的重要角色。然而,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的期盼,向包括校外实习质量评价在内的一整套传统体系架构提出了坚定而迫切的改革要求。
一、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系统不完善
在实践中,班主任、辅导员、校内督学人员、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包括技术指导老师、临时“同事”、业务部门领导、产品质量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等)、同学、家长等,均有机会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学生校外实习过程,均可以被纳入实习质量评价主体的范畴。因此,赋予各主体相应权利与义务并通过完善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提高校外实习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应用型高校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相对单一,通常只有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校外各1名)、实习生本人和校方管理人员(通常为专业负责人)三方,多元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同时,应用型高校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主体权利与义务、相互关系、权重大小等方面的规定主要基于管理的便利性,并非基于对实习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学习与进步的特别关注。其中,校外指导老师、校内指导老师在实习成绩评定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在完全忽视其他主体意见的情况下直接凭个人主观判断给出实习生的最终成绩。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实习生本人的评价(个人实习总结)仅供参考,实习生只要按照学校实习方案要求在态度表现和材料质量上下功夫,往往就能得到理想的实习成绩,其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意愿被严重抑制。校外实习评价主体系统方面的缺陷,不仅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更影响到应用型高校校外实习政策与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并最终影响每个实习生的学习与收获以及学校整体实习质量与效果。
(二)目标系统不科学
在传统的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目标设置的依据、方式、指标等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空间。首先,传统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目标设置的依据虽然较为充分考虑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静态实践教学目标,但由于这些静态实践教学目标是一般性和抽象性的,因而并不能全面回应学生实践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也不能反映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更缺乏对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化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关注。其次,传统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目标设置的方式相对单一,往往由专业负责人或教学秘书草拟,再经学院审核后确定。这种封闭式的目标制定方式既无视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从客观上排除了实习指导老师、辅导员、企业指导人员等其他评价主体的深度参与,因而其所形成的目标天然存在着认同度不高、支持度弱化、合理性欠缺等问题,在实践中难免引发抵制、曲解、变通执行等负面效应。此外,在传统的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系统中,评价指标较为粗放,往往由实习态度、实习表现(校内、校外)、调研报告、实习总结等或抽象、或主观的几个项目构成,不仅覆盖面有限,而且鲜有量化标准,极易造成评判的主观随意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目标系统方面的缺陷,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拉低了实习质量评价的执行绩效,更糟糕的是,很容易从方向上将整个实习质量评价工作引入误区。
(三)任务协作系统不健全
在传统的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中,任务协作系统尚处于自发形成阶段,亟待完善。传统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任务由学校统一分配和下达,从表面上看,分工具体、责任明确,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其一,相关评价主体只是被动接受了评价任务,自始至终没有关于权责分配、评价技术、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统一培训,这样既容易造成评价主体对评价任务的“误解”、“曲解”、“变通”,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各评价主体“单打独斗”、“各行其是”的松散格局。其二,尽管学校在实习质量评价方案中从保证科学性、公正性的目的出发而对各评价主体提出了一些要求,但这些要求通常是原则性的、技术性的或参考性的,几乎不涉及实质性“违规”成本,并未真正构成对评价主体履职、尽责的刚性约束。其三,传统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任务管理模式中,评价主体行为协同机制和评价信息反馈机制是明显的短板,既没有为各主体在评价任务完成过程中开展互动、协调、合作等提供强有力的工作系统和相关权利保障,也缺少准确的、快速的、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渠道和管控措施。校外实习质量任务协作系统方面的缺陷,限制了应用型高校评价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与通力合作,阻碍了评价信息的正常反馈,从而严重制约了实习质量评价工作的过程绩效。
(四)保障系统不成熟
传统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保障系统是脆弱的,无论是监督制度、培训机制、配套改革,还是文化建设、硬件支持,均有待强化。在传统的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中,基本上没有严格而明确的监督制度对评价行为与过程予以约束,客观上助长了评价主体(尤其是校外评价主体)在实施评价时的主观随意性。评价主体通常由各类兼职人员构成,不仅缺乏专业评价人员,甚至没有评价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学校对于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强或不到位,如对校内评价主体的人事改革政策、对校外评价主体的激励政策显得滞后,用于实习质量评价方面的专项资金预算也是捉襟见肘。更值得忧虑的是,在高校的管理文化领域,效率至上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依旧大行其道,自主选择、平等参与、个性自由、权变创新等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性文化在效率至上、秩序优先的传统管理文化面前难免黯然失色。同时,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信息网络平台,许多硬件设施在实习质量评价信息传递、收集、加工、反馈等方面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快速发展需求。校外实习质量保障系统方面的缺陷,为传统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得以苟延残喘提供了口实,不仅削弱了现有实习质量评价的整体绩效,而且从客观上阻碍了应用型高校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二、校外实习发展性质量评价模式的优势
发展性实习质量评价是一种聚焦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质量评价,它强调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来积极促进被评价者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发展性质量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应用型高校传统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深度迎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有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充分发挥实习生评价主体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高校实习目标的顺利完成和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传统的校外实习质量评价是一种管理性评价,通常由管理方(包括校内外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负责人等)根据实习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实习日志、实习总结、实习鉴定表等)做出综合评判,并确定相应实习分数或等级。其中,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实习管理方忽视或不重视过程管理,对实习生形成了一种值得商榷的导向,即做好书面材料远比实习目标是否真正达成更加重要;二是实习管理方主观意愿、价值取向、思维定势、情感偏好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过程间的偏差,其评价的公正性一直饱受质疑。而发展性实习质量评价给予实习生充分的评价主体地位,要求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表现,深入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判,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超越自我。因此,发展性实习质量评价一方面激发了实习生实习兴趣和热情,关注并争取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实实在在的进步,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实习目标的真正落实;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实习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既能通过实习生的高度参与进一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也有利于提高实习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感。
(二)切实关注实习生个性化素养,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实习生个体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全面提升
从动态角度看,传统的实习质量评价过程主要体现为管理方对实习生的指导和管理,实习生在管理方的督促下去完成既定实习目标,总体上扮演着被动接受与机械反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标准化管理方式和统一实习计划、目标的推出,完全忽视了实习生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学习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发展性实习质量评价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将实习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诸如态度、责任感、合作精神、方法创新等一切正向变化均纳入评价视野,彻底摒弃了“考核、分数、排名”的传统评价理念,从而使实习生能够真正专注于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素质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发展性实习质量评价还特别关注实习生发展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性,要求详细评估每个实习生生理及心理的个性特征与发展潜力,科学设计个性化实习菜单和评价体系,引导实习生在频繁的体验、反思中找准自我,超越自我。这种细致入微的、全过程的、动态的、个性化的质量评价模式尽管耗时耗力,但却是应用型高校促进实习生素养全面进步的可靠途径。
(三)深度融合校内外资源,有利于持续推动应用型高校实习平台的整体优化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根据传统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逻辑架构,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由管理方输入目标、计划和指导方案等信息,实习生接收、加工信息并予以反馈,最后管理方在综合研判反馈信息的基础上给出评价结论。实践表明,传统实习质量评价“链条式”递进模式中,实习管理方虽然在信息链首端和末端的确发挥着强有力的控制作用,但在信息加工环节往往是力不从心和低效的。发展性实习质量评价颠覆了传统评价逻辑,将实习生置于评价体系的“圆心”位置,然后广泛调动和运用各种校内外资源服务于“圆心”,最终使每一个“圆心”成长为尽可能高的“圆锥体”,这样一来,整个质量评价体系其实已经成了一个持续促进学生发展的运动系统。因此,为了做到给实习生提供优质服务,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模式要求管理方必须深入挖掘一切校内外资源,科学谋划,统筹安排,不断创新,进而带动应用型高校实习平台的优化整合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校外实习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应用型高校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极富包容性的概念范畴,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主体系统、目标系统、任务系统和保障系统是其最为核心的组织要素。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系统
应用型高校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主体系统应包括评价主体成分与规模、主体权利与义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主体在系统中的权重大小。评价主体成分与规模的增加有利于从多角度反映实习生的实习过程、细节与结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因此,评价主体成分应充分体现出多元化特征,专业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校内实习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实习生本人、实习小组(团队)成员、校外实习地相关人员等均应具备评价主体资格地位。评价主体权利、义务的明确划定,既为评价主体顺利开展评价赋予组织支持与评判自由权,又可强化主体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其中,评价主体权利应包括监督权、评判权、建议权等。义务可以包括:遵守实习质量评价纪律、保守其他评价者秘密、不得施以人身攻击或打击报复、不得脱离实际或无中生有等。评价主体在行使评价权方面的相对独立性自然不可或缺,但各主体间相互关系及各主体在系统中的权重大小对于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同样不言而喻。就权重分配而言,校外指导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评价最为关键,其比重应不小于40%;其他主体的权重可依据实习任务性质、实习周期、实习生特征、学校实习管理制度等因素酌情确立。
(二)以学生个性化能力为核心的协同型评价目标系统
应用型高校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目标系统涉及目标标准、目标结构以及目标形成过程等诸多因素,应着重体现两大“发展性”特征:个性化,协商性。目标标准自然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为基本依据,但更应考虑(结合)不同学校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毕业就业主要领域,尤其是实习生实际能力与素质。目标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目标包括日常性考核目标、中期(或阶段性) 考核目标,也包括不同层次、级别的考核目标;横向目标包括不同种类能力、素质考核目标以及不同实习任务、实习目标的评价。实际上,目标结构还应体现较大的可选择空间和弹性,以保证实习生在实习中体现出的特定能力、素质或优异表现得到肯定,尽可能推动实习生能力、素质方面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与协商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保证个性化与实习生一定程度上协商的确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由于单一性智能评价不够合理,教育者应关注多种能力的评价,并采用多元化标准结合衡量学生的素质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性差异性,对个人发展独特性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提升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主体协作型评价任务系统
应用型高校评价任务协作系统是指各评价主体运用评价规则、目标、方法等实现评价任务并相互协作、沟通的动态运作系统,其基本工作概念为:以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任务为中心,以任务树、工作计划树为主要工具,结合各种辅助功能,满足各主体协同开展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任务协作、工作计划要求的系统。评价任务协作系统可以实现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辅助管理人员、实习生本人等评价主体对实习质量评价计划、任务的管理、分配与协作;可以实现校外实习质量评价工作计划的即时上报、快速审批,工作任务过程的追踪;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和理念共享,形成对学生校外实习质量的360度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帮助评价主体建成高效的协同工作平台,在不同层级主体之间实现高效、共享的沟通和任务协作,实现工作任务信息的纵向贯通;二是有效整合工作流程,将各评价主体常规评价工作和信息反馈、沟通协调、学习反思等有机结合起来,快速响应各主体的服务需求,实现工作任务与其他业务的横向集成;三是构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创建和谐、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各评价主体之间的多维沟通网络,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沟通和协调。该系统通过建立以计划、任务及协作为核心的体系架构,充分合理地利用评价主体系统的每一份资源为既定校外实习质量评价目标计划、任务、项目、事宜和活动服务,全面关注学生实习质量动态,引导评价主体循序渐进地提高对评价目标的实现、控制和修正,能够大幅度提高评价主体协同工作的效率,更大程度上实现对校外实习质量的全过程、无缝隙评价。
(四)以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长效型评价保障系统
应用型高校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模式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自身能否持续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综合保障。首先,学校应建立发展性评价领导责任制,加强评价指导、评价督导和专项巡查,为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工作配备职责明确、行动有力的领导、监督、管理制度。其次,学校人事部门应针对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制定发展性评价知识培训、指导业务能力提升、指导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出台激励教师投身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津贴或奖励办法,为打造素质优良的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师资队伍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第三,深入推进学业评价改革,建立不以学分论成败、鼓励学生个性化素质提升的发展性学业评价制度。第四,全面建设学习型校园文化,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在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中重新塑造并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为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营造可持续的文化氛围。第五,加大硬件设施投入,通过学习网络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为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不间断的信息资源支持。
总之,可以说,对于新时代多数应用型高校而言,构建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对于持续提升实践教学整体绩效具有深远意义,也是一条颇具可行性的现实路径。我们相信,随着发展性校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强大效应的逐步展现,必将引起更多的教学管理理论工作者和高校高度关注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