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民生思想溯源

2018-02-25王红信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

王红信

(邢台学院法政学院,河北邢台 054000)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围绕改革创新、治国理政、国防外交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九大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重大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并且不断地进一步充实、发展。“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可以看做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核心体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而又非常具体,有着扎实深厚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时,古圣先哲所谓的“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他是信手拈来。这些经典名句,既是中华先贤为人处世和安邦治国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累积和沉淀的精华。国际国内许多时候,习近平都少不了引经据典,借古喻今,抒发胸怀,言明心志。为此,2015年人民日报社出版了《习近平用典》一书,遴选了习近平借用的135个典故,解读释义汇集成册。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之影响极深。

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风骨世代延续,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以其特有的品质和特点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敬民爱民思想等,都凝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不仅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智慧之根、力量之源。

习近平说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含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在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所倡导那些思想、原则,同样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追求极为契合。民本、富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民生问题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全面小康”迈进,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伟大实践。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

所以,习近平民生思想与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经邦济世的智慧、经验,一脉相承。

二、强大的红色基因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3]。带领人民走上幸福之路过上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成立之初,就发出庄严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在党的七大上,我们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开始就把保障人民生活当作“头等大事”,当时开展的“粮食、棉纱、银元”“三大战役”,毛泽东称其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4]。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时至今日,习近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继续为人民服务,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正所谓,撸起袖子加油干,和衷共济奔小康!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做了精彩的报告,主题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5]。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便带领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们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不忘来处,方知去处。回望了历史,坚定了政治信念。据统计,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全国各革命老区,用脚步丈量信仰高地,其红色足迹遍布了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和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固原、山西吕梁、上海、浙江嘉兴等地。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这份初心,不仅是饱含着对革命精神无限敬仰的赤子之心,也体现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壮志雄心。

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在他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

2001年10月15日,已经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工作非常繁忙,不能和家人一起陪同老父亲度过他的米寿。怎么办?忠孝两难全时他选择了尽心公事,既自豪又深感愧疚的习近平只是给耄耋老父写了一封信,信中道:他“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7],学父亲做人、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也学父亲的俭朴生活,表明心声。

父辈所传承的家风对习近平影响深远。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在《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导言中说,习近平“具有爱国主义和忠于信仰的基因”。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阿让·安德烈则在他的著作中介绍:“晚上,习仲勋经常和他的孩子们一对一地谈话,晚饭时间也是他教育孩子的机会。习近平的父亲经常引用孔夫子的话,包括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强烈影响了习近平。”[7]

习近平夫妇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7],这其中寄托了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体现了这种质朴家风的传承。

三、他从群众中走来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方知群众的冷暖疾苦、喜怒哀乐、民生多艰及其期盼与渴望,然后带领群众改善民生追求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他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层级的主要岗位。习近平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8],其成长之路也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实践和光大之路。

1969年初,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因为家庭原因等来到陕北农村,在生活环境异常恶劣的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劳动。在这里,他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能吃: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即便如此,他还读书自学不辍。陕北农村插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成为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并且一干就是七年。七年的甘苦与共,他谋划的是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改善民生。为此,习近平带领群众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气池,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使当地群众告别了箪瓢屡空的生活,衣食无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担当与奉献、汗水与付出,不仅与陕北老乡们的感情深切浓厚,也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老百姓、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七年的知青经历,磨炼了体魄和品质,铸就了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无私无畏、心系群众的意志,并融入到今后的人生追求之中。习近平讲,当他离开陕北这片土地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8]。

大学毕业后不久,习近平便主动放弃北京的优越生活,来到河北正定。他身为高干子弟,生活却非常低调,工作又十分务实:吃、住在机关,和单位同志一起排队打饭蹲在树下边吃边聊;他骑着自行车深入乡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跑到老乡家中嘘寒问暖,甚至是就地支张桌子现场办公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走访、调研回去晚了也曾翻越过已经关闭的大门。那时,正定这个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县却有农民连温饱也无法保证,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大包干”全面推广,为正定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习近平又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冲破“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实施工业兴县、科技兴县、人才兴县、文化兴县、旅游兴县等策略,让正定全面摆脱“高产穷县”的帽子,逐步走向致富道路[9]。后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天地之大,黎元为先’”[10]。

1988年,习近平被调往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在这里,不管是信访接待还是现场办公,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政策宣传,他提出都必须面向群众下到基层。任职福州,习近平建立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身体力行,走遍了福州的五区八县。作为一方领导,他和福州市区干部两天接待了700多位来访者,或当场拍板或限期解决近200件群众反映的问题。主政浙江,他又把这一制度在浙江大力推行。习近平说,“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8]。充分显示了他的群众情怀、人民情怀。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对人民群众的一往情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地镌刻在他内心深处——“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1]

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一路走来,“中国特色”就成了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根和源。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2]。到习近平走上党政军领导岗位主政中南海时,他充满自信大踏步地以非同凡响的领袖风范,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