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018-02-25陈聚芳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文化

陈聚芳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位,党肩负的新使命基础上产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真谛,就必须从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文化土壤出发,来研究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深刻发展变化的反映和回答。

第一,经济全球化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进入21世纪之后,在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下,世界各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一些人把这些发展中的乱象归结于经济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国家是把自己的发展置于全球化浪潮之中,还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关起门来搞建设,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制订各自发展战略的依据问题和发展的方向、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以美国、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带头抵制全球化浪潮,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对世界经济政治局势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第二,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渐显现。这些因素导致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债务高企、贸易和投资低迷、实体经济失速、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像一个人生了病,看起来是感冒发烧,但根子在身体机理出了问题。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问题,难以满足世界各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新的经济治理思想与模式。

第三,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各种战略力量分化组合加剧,国际形势开始发生深刻复杂的演变,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在加速调整。习近平多次指出,国际形势正处在新的转折点上,地缘政治因素错综复杂,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更加凸显,各种战略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国际体系进入了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的时期。在这种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下,如何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引领世界发展趋势,构建国际新秩序,就成为有世界责任感的政治家、战略家的历史使命。

第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世界各国新一轮的竞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现象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1世纪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凝聚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自然和人力资源、广阔国内市场、巨大发展潜力、充裕政策空间。尽管在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上升趋势明显,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使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主动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共同建设开放世界,共同勾画发展愿景,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为国际发展合作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空间,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多次强调,对于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在国际格局和国家秩序加快调整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应该走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代表了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在新历史方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这个现实根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化,党和国家必须对这一矛盾转化做出新的判断和总结。二是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伟大实践。

第一,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去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低成本的出口战略,低端产业结构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带来的环境问题、民生问题等各种社会问题难以支撑中国继续走下去。二是,改革导致的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加速推进,但集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社会各阶层对于重新凝聚力量,重铸改革着力点的呼声日渐高涨。三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各种矛盾集中起来,总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层次转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十九大报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展开论述。十九大报告强调,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关键在于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能变。这就是,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党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作出新的突破。

第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阶段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个要求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这个新的工作要求是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的,但从时间节点上看,则是在十八大以来就已经积极展开的。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行了极不平凡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治国理政成效卓著。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带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对于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和成就进行了高度概括。明确指出,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治国理政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所谓理论基础,是指对于这一理论产生具有基础作用的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该理论的创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就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根据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要求对这些概念和范畴的运用和创新,进而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变化进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习近平研究中国国情,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集古今中外哲学之大成而产生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僵死的教义和教条,而是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开辟了真理途径。习近平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2]。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武器。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2]他警示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3]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思想上建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头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今天,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说服人。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二,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武装全党头脑,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制订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哲学依据。党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进行的第一次集体学习,内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在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认为,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我们党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4]。

第三,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发展大势,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各项工作。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它的创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理论引起了伟大变革,为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科学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特别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学好学精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党的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3年12月3日专门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便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上,习近平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原理是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的总体部署,就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的依据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才能产生综合效应。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5]。

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肩负的执政使命异常繁重,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不断前进的。所以,习近平极为重视全体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他指出我们党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习近平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样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四、中国悠久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文化土壤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传统对一个民族禀赋的影响。他多次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今天的中国人,对待历史,要能够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综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

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奋斗目标,本身就蕴含着几代中国人的历史夙愿。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一个民族的梦想都是在这个民族的历史基础上不断前进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就是几代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此,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明确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6]

第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7]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认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启示。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国德民魂,其最大作用是重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恢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8]在如何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习近平给出了系统的方法论。这就是:“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9];“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0]习近平的这些论述,为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家园指明了大方向。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7]在习近平看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本质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华文明“和”文化的精髓。中国人崇尚“和”文化。“和”文化是造就中国民族性格和选择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习近平倡导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中国“和”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创新。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习近平在国际上不同场合,都向世界各国说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亟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这一思想对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作出了整体性深刻判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